我所了解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6年4月22日,我和外事记者朱敏之一起在北京采访了包玉刚。船王这次是参加宁波开发协调小组会议。采访在北京饭店进行,长达2小时,是我采访他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中,包玉刚详细谈了从航运业转向多元化经营的想法。他说:“我开始做船生意时,有一个大原则,就是船是运输工具,没有货物,船的价值就成了问题。石油危机爆发后,油轮变化很大,导致运输减少。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又说:“既然航运业发生了变化,我的投资当然不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就应当适当分散经营。”
由此可见,包玉刚先后收购九龙仓和会德丰,就是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的举措。
1988年3月,新华社领导穆青、郭超人派我到香港出差。我又去会德丰大厦24层拜访了包玉刚。回京后于4月在《经济参考》报上发表了《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底——世界船王包玉刚一席谈》。同时,发了新华社通稿。
邓小平为《包玉刚画册》题写书名
1986年10月,宁波大学开学。我收到了包玉刚秘书发来的请柬,并陪同国务院宁波开发协调小组顾问、外贸部顾问卢绪章来到宁波,参加了宁波大学开学仪式。那次活动十分隆重,万里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也参加了盛典。
在那次采访活动中,我认识了浙江著名摄影师葛卫卫。由她策划,我们开始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为包玉刚出版画册。记得有一次包玉刚到北京开会,我和卫卫到兆龙饭店顶楼找他,最后我们确定了画册的总体结构。为了增加画册的分量,我和卫卫商量,最好由邓小平题写书名。
1990年3月,我到外贸部找卢绪章商量此事。但卢老说,由外贸部出面给邓小平打报告不大方便。我就说:“那你就写一封信吧,顺便让小平同志把动员宁波帮开发宁波的意思也写一下。”
于是卢老让我执笔代书,他在信上签了名。信是通过邓林转给小平同志的。没多久,卫卫来北京,说中办的意见还是要有个单位出面。于是我们就以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名义,在我担任总经理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的办公室打印,以公函形式请邓小平为画册题写书名。也就是说,卢绪章的信和这封公函一起到了小平同志的手中。
不久,卫卫回到深圳后来电说,中办秘书局来信和邓小平的题词收到了。
邓小平为一本画册题写书名,对他来说是唯一的一次,可谓不同凡响,意义非同寻常。如果说他为“兆龙饭店”和“宁波大学”题名,是肯定包玉刚为发展国家旅游业和教育业作出的贡献,为《包玉刚画册》题写书名,就是对包玉刚个人事业和成就的评价。
但令人遗憾的是,正当《包玉刚画册》付印之际,噩耗传来,船王包玉刚因病于1991年9月23日不幸与世长辞!他未能看到他本人亲自审定的这本画册。
包玉刚为宁波开放和香港回归作出贡献
包玉刚在人生晚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推动宁波开放,并成为计划单列城市,另一件是为香港回归做了沟通中英双方的工作。这方面已有大量报道,这里我仅根据本人采访的经历补充一点材料。
包玉刚始终把自己当做宁波人,他热爱宁波,关心宁波。在对宁波深入考察后,他认为,宁波要发展,城市地位要提高。1986年4月17日,借着国务院聘请他担任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顾问的良机,对国务院领导转达了宁波成为计划单列市的想法。
1986年12月2日,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包玉刚时,问起了宁波的情况。包玉刚马上表示,宁波要加快发展,需要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胡耀邦表示,宁波单列没有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国务院正式作出了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的决定。显然,这是当代宁波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于香港回归,我想补充的是,包玉刚是从邓小平那里透彻地了解中方立场后,采取了促进双方沟通的方式,为香港回归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首先是包玉刚本人对回归后的香港有信心,从而带动一大批香港商界人士坚守香港和发展香港,这是关键。我想补充一个细节,就是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先生在记者俱乐部午餐会上发表谈话。谈话引用《人民日报》发表的艾青的一首诗说:“这些诗句给他的信心,比大量的统计数字和专业分析为大。”
1981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第5版发表了艾青的诗作《香港》,诗的结尾有这样几句:“我要赞美的光芒四射的花一般的港湾,几百万同胞生活在这里,工作和奋斗在这里。你是祖国进出口的孔道,你是货物交流的场所,你是友好往来的纽带,你是走向五洲四海的桥梁。多少年来,你为祖国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
这诗被留意内地动向的包玉刚注意到了,于是有了他在外国记者俱乐部的那番话。1982年春,我在北纬宾馆又见到了艾青,将包先生的反馈告诉艾青。艾青高兴地说:“我没有想到那首诗对船王起了作用。”
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陈先对我说过,过去报道包玉刚,都侧重他是世界船王和国际企业家,而他对香港回归祖国也是有贡献的,那时候中英间的协调,很多工作是他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一系列历史文献的解密,相信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更加丰满的、热忱的爱国者包玉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