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九龙仓船王包玉刚落入要约陷阱
在香港股市,要约收购是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手段。但是,要约收购中蕴藏了许多机会和陷阱,有时候凭借财大气粗取得了控制权,赢了面子却输了金钱。最经典的案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置地公司和包玉刚争夺九龙仓(HK,0004)的控制权之战。虽是多年旧事,但双方尔虞我诈,策略精密,争夺过程高潮叠起,实在是香港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役。
船王上岸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逐渐势弱。怡和洋行早在1932年便在广州成立,业务包括进出口贸易、航运、铁路、矿山、码头仓库、保险、房地产及工业制造等。由于怡和对香港“九七问题”亦抱有悲观态度,改而努力拓展海外投资,在香港错过了不少黄金机会。和怡和相反,船王包玉刚则对香港前景表现得信心十足,因而积极推行他的上岸大计。不断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及购入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及股票。
包爵士上岸后第一块猎物便是怡和系的九龙仓。
九龙仓于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起初业务只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嘴海运大厦一带即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经过百年的发展,九龙仓的业务亦走向多元化,全力发展尖沙嘴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此等位于尖沙嘴的优质地皮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王牌,亦是惹来包爵士收购的主要原因。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九龙仓为应付多个大型收购项目和发展计划而大量发行新股,结果是造成大股东置地公司所持股份下降和九龙仓股价极度偏低。在70年初,置地拥有九龙仓的股权只有10%左右,而九龙仓股价亦徘徊在12港元至13港元之间。
李嘉诚“穿线”
九龙仓被收购之说早在1978年便在市场流传,李嘉诚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2000万股,并没有惊动怡和。
精于地产股票投资的李嘉诚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票价格每股在13至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但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以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因此,九龙仓的股票市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可谓是一块大肥肉。所以李嘉诚核定,即使以高于时价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到1978年9月份,李嘉诚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近乎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旗鼓相当了。
为了保住对九龙仓的控制权,怡和财团随后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由于李嘉诚一贯坚持“从稳健中求发展”的经营方针,不愿意冒很大风险公开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也无意因拿下九龙仓而得罪汇丰银行。于是,1978年9月,李嘉诚主动出让九龙仓股票给包玉刚。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公布他以及其家族已买入了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同时九龙仓集团宣布,持有九龙仓股票15%-20%的包玉刚爵士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
但事情并未因此而完全了结。包、吴二人进入九龙仓董事局后提出的一连串发展大计均被占有董事局绝大多数席位的怡和方拒绝,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事实上,怡和及置地公司邀请包玉刚及吴光正入董事局仅是缓兵之计,暗地里却积极购入股份,以保卫其控制权。在1979年底,置地宣布收购信和证券所持有的全部九龙仓股份,令置地亦拥有近20%的九龙仓股权,即和1978年中包玉刚所有的比率相近。
当知悉置地暗中吸纳九龙仓之际,包玉刚也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同时在市场内收购九龙仓,令其拥有权达到30%,仍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当时一般人均觉得包玉刚已占先机,置地的“保卫战”已迟了一步。
置地做局
1980年4月,包玉刚更将手上的九龙仓股权(30%左右)卖给其控制的隆丰国际,再由隆丰控股集资,以便减轻个人财务负担,保留足够实力和置地及怡和周旋到底。
当时怡和及置地所处的正是“进亦难、退以难”的局面。如果置地要争持到底,和包玉刚斗买九龙仓,置地显然力有不及。当时九龙仓在双方抢购下已升到67港元,要增购至与包玉刚同等持股量需要超过7亿港元(因九龙仓必定进一步上升超过70港元的关口)。当时利率高走,最优惠利率亦达14厘,向银行融资购入九龙仓极不划算,因为九龙仓之周息率只有1.8%(以1980年3月最高值66.5港元计),此举将会对集团的财政结构有不良影响。如通过增加发行股本以筹集资金增购九龙仓,则又恐重蹈九龙仓之覆辙,造成流通大、股价低,极有可能令华资大户改打怡和及置地之主意,变成保车弃帅之局,而事实上后来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权数度受到挑战,证明此点并非过虑。
为解决当前困局及为怡和集团长远利益考虑,怡和主席纽壁坚及置地常务董事鲍富达只有来一招“金蝉脱壳”之计,迫使包先生高价买九龙仓。
置地首先提出增购九龙仓股权至49%。定49%的原因有二:第一是避过当时的收购合作守则规定,拥有51%或以上的股权,需要提出全面收购;第二是因为九龙仓为上市公司,拥有49%已算很“稳阵”,除非对手可以完全买下其余股份,才有机会压倒置地,但是对手到时又要全面收购了。此举目的是要迫使包玉刚作出同样行动增购九龙仓,然后置地以高价将持有的九龙仓卖给包玉刚,从此切断与九龙仓的关系,并将得回的大量现金作其有利的投资。
置地在1980年6月20日(星期五)掀开战幕。公开宣布回购九龙仓股份,由20%增至49%。增购条件是以两股作价12.2港元的置地股份(6月16日星期一收市价),加上一张面值75.6港元、1984至1987年还本、周息十厘的无抵押债券,共值100港元的代价来换取一股九龙仓股票。增购建议书即日寄出,而九龙仓股份则在四间交易所停止持牌。
置地此安排有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在争购战中置地争取了主动。开口价100大元,换言之是迫包玉刚以100港元左右的价钱提出增购九龙仓。置地最初持有的九龙仓股票甚为便宜,约是10元左右,其后增购,价格约40至50港元,如果包玉刚正如所料,以高于100港元提出增购,置地则获利丰厚。
其次,置地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进行增购是比较安全的。万一“妙计”不能得逞,真正要购入29%的九龙仓,亦不必大量发行置地股票而摊薄自己的股份。而应付债的十厘息亦较当时最优惠利率12厘为低。万一购回债券达到困难,大不了由九龙仓卖掉部分物业,以现金红利派回股东供置地还款。但包玉刚先机已失,要提出比置地更有吸引力而又可以即时实行的计划只有现金增购。对置地而言,现金交易,正中下怀。
再次,置地选择6月20日星期五来宣布计划,亦为一绝。当时包玉刚正在欧洲参加独立油轮船东会议。更准备在下周一与墨西哥总统会晤,而且接连周六周日,安排资金等亦会有一定问题。
置地此招表面上是攻其无备,希望杀包氏一个措手不及,但实际上暗藏一个攻心计,有意无意激怒包玉刚,购入九龙仓是包先生上岸的头一炮,如果给置地成功增购,船王面子也不好过。
船王惨胜
果然,船王包玉刚接到置地增购的消息后,立刻推掉与黑西哥总统的约会,由巴黎飞往伦敦部署反击,并通过长途电话向小股东表示置地条件繁复及无吸引处,要求拒绝置地的建议。包氏本人在6月22日返抵香港,当晚召开记者招待会,提出以个人及家庭名义,作价每股105港元现金收购2000万股九龙仓股份,收购后包玉刚控制的股份达到了49%。
包玉刚的增购是有条件的,就是不买入怡和及置地名下的九龙仓股份,此举也证明包玉刚怀疑置地的意图。此时,纽壁坚及鲍富达正密谋计划,进行第二步的行动。
增购2000万股在两小时完成,即是要每分钟收购16万股。其实在包玉刚宣布反对计划之后,包玉刚已接到不少电话表示支持,包氏阵营为求以快打慢,均接受各大经纪及代理人公司的电话卖盘,故此在星期一当天只有少量九龙仓小股东卖出其股份,而纽壁坚及鲍富达亦将包玉刚以私人名义增购而不收买置地名下九龙仓股份这一招算在内。置地早已安排好,将名下九龙仓股份在大经纪行及代理人公司存放,一待包玉刚宣布增购之后,便通过其代理人及经纪行夜以继日地致电支持包先生,任凭包玉刚天大本领,也无法知道这批以经纪行及代理人名义持有的九龙仓股票竟是死对头置地所有。
根据资料显示,置地在6月16日共持有2300多万股九龙仓,但在6月24日只持有1300万股,即是置地成功地卖出1000万股,套现10.5亿元。该批股票平均购买价是37.5元,以105元出售,即获利近7亿元。在6月24日置地收取了为数10.5亿元的现金支票后,便正式宣布置地增购失败,一场奇峰突出的收购战便暂告一段落。
综观整场收购战,包氏虽胜,但代价甚大,九龙仓星期三复牌后初成105港元,其后节节滑落,以74.5港元收市。换言之,包先生胜了一场收购战,但账面价格即刻亏损6.1亿港元。再加上22亿港元贷款的利息,以13%年息计,一年利息支付2.86亿港元,故此该役包先生只能称为惨胜。【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3-6-9/1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