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247
本馆由[ 淮北居士 ]创建于2009年12月24日

蔡松墀痛恨日寇 穿越封锁线宣扬蔡锷精神

发布时间:2011-11-05 00:18:01      发布人: 淮北居士
  他是蔡锷将军的胞弟,1908年成为湖南72名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他受孙中山先生之命1911年返回湖南策动革命;他隐居长沙、跳马30年之久……

       蔡松墀(1892-1956)早年留学于日本和美国,受其兄影响,接受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民主思想。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夏,受孙中山先生之命返回湖南策动革命。后由于无心仕途,蔡老在长沙城及长沙县跳马镇嵩山村坝子塘隐居30年之久。1951年经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周震麟的介绍,由湖南省统战部安排他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6年在跳马嵩山坝子塘去世,享年64岁。

       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跳马镇相关部门深入挖掘,从尘封的历史中,找出了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蔡锷将军胞弟蔡松墀的传奇故事。

       从小立志 追随长兄蔡锷投笔从戎

       蔡松墀,姓蔡,名钟,字松墀,系蔡锷将军的胞弟,排行第三,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人。1892年1月6日出生于武冈市山门横板桥(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初做裁缝,继做小贩,贩卖布匹,也曾教过私塾。母亲日则砍柴、夜则磨豆腐,是个善于理家而又明事理的农村妇女。蔡家虽然简陋而清贫,但由于父母的勤劳与节俭,倒也可以自给自足。

       父母的勤俭也深深地影响着蔡松墀。他学有所成后,也一直保持着辛勤节俭、体恤民情的作风。蔡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很重视对蔡松墀的教育,还在蔡6岁时,就将其送到私塾,而蔡松墀亦知道父母供自己读书之不易,所以学习也分外勤奋与努力。蔡松墀一心一意向学,嗜书如命,如果他知道哪个亲属家有藏书,即使是远隔几十里路,他也要设法借到一读,并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松墀12岁时,他的文章已经写得文笔流畅。看到儿子上进好学,蔡的父母更是坚定了无论生活多苦,都要让蔡继续升造的决心。为了让蔡的学业更有所成,蔡的父母把他送到邵阳立德小学读书,使他有机会接受新的知识。

       1906年,蔡的长兄蔡锷赴任广西陆军小学校长。在长兄的影响下,他投笔从戎,当即随兄到广西陆军小学学习。在陆军小学,他结识了李宗仁、白崇禧、叶褀等等一批陆军小学的同学,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到了更广泛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

       1908年,蔡随兄蔡锷赴日本,就读成城中学。1913年,奉兄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4年,蔡又整装西渡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政治科学资本主义之旧民主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领悟。后由于长兄去世, 1916年肄业回国。

       忧国忧民 从日本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蔡松墀从小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抱负。在他16岁时,随兄赴日本成城中学后,受其兄蔡锷的影响,接受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民主思想,后由周来苏、刘永烈两同志介绍,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在日本成城中学毕业时,正值是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的前夜。当年5月,清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宣布“铁路国有”,旋即批准《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将这两大铁路干线抵押给英、美、德、法四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湘、鄂、川、粤人民的义愤。湖南人民首先起来反对,在街头散发传单,组织集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保路运动的影响下,四川、湖北、广东的保路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当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之时,蔡松墀受中国同盟会之命,回湖南策动革命。

       蔡松墀领命后,立即从日本启程,不辞辛劳地回到长沙。时值湖南保路运动方兴未艾,他极为振奋,与新军干部曾继吾、陈后初等策动长沙辛亥起义,加紧进行革命运动。他奔起呼号,联络会员,使湖南重建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设立了“湖南体育会”等秘密机关多处。同时为了加强对长沙辛亥起义主要的依靠力量会党和新军的组织领导,决定由焦达峰负责联络会党,陈作新负责运动新军。10月13日,湖南革命党人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当即举行会议,决定10月22日在长沙响应武昌起义。10月22日,长沙新军在焦达峰和陈作新的指挥下,遽然进城,城内巡防营倒戈,新军不发一枪即攻占了抚署,使长沙辛亥起义一举取得成功。

       痛恨日寇 穿越封锁线宣扬蔡锷精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蔡松墀面对祖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更是忧心忡忡,义愤填膺。他积极支持国共两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及人民大众进行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长沙等地进行抗战宣传,协助政府组织群众捐钱、捐物、送子、送郎参军参战。最尤为感人的是他在湖南武冈山门对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军校)勉励17期学员“要用蔡锷精神学好本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那精彩一幕。

       那是1943年的春天,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驻山门的总队队长曾特为了鼓励学员的爱国热情,特邀请蔡松墀到山门为军校学员介绍蔡锷将军的爱国事迹。驻山门总队是“七?七”事变及日本侵略军在攻陷南京、南昌和沿长江分两路逼武汉之后,于1938年1月至3月随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西迁到湖南武冈山门的。因为山门是蔡锷将军的第二故乡,也是蔡松墀的出生地,由于蔡锷5岁时随父母移居在这里,驻山门总队队长曾特对蔡锷的爱国精神非常敬仰。于是多方打听后,得知蔡松墀隐居在跳马坝子塘,特派人邀请蔡松墀为该队学员上课。蔡松墀接到邀请函后,连夜从坝子塘出发,历尽艰难行程500多里,穿过四、五道日本鬼子封锁线,经过近10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山门,为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十七期学员讲课。蔡松墀向学员们介绍了蔡锷将军在辛亥革命及护国运动的故事。

       “胞兄蔡锷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在牛棚里生下了他。通过亲戚的帮助,才让胞兄进了学堂。他聪明好学,深得梁启超先生的器重。东渡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云南组织辛亥起义,1916年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声讨袁世凯直到去世。起兵前夕,他在云南护国寺召集旧部,慷慨激昂:‘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蔡锷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不断坚决‘为国民争人格’的一生,我们一定要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蔡松墀勉励学员们要像蔡锷将军那样,精忠报国,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