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沉痛悼念唐康来教授
我国著名运动医学专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原主任、专业技术大校主任医师、教授唐康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6月20日7时41分在重庆去世,享年56岁。
深耕领域 矢志创新 唐康来出生于1968年12月,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人。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他考入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1993年毕业后来到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启了在运动医学领域的深耕历程。“运动医学是守护运动员和大众运动健康的重要防线,这里面有太多值得钻研的课题。”唐康来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份信念也支撑着他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为我国运动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唐康来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动我国运动医学临床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针对肩关节运动损伤难题,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肩关节伤病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建立与应用,并凭借此成果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妙手仁心 大爱无疆 在医院,唐康来是公认的“手术状元”——每年手术量超过1500台。他的病人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每年仅门诊接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 四川渠县青年刘某用43厘米长的畸形右脚艰难行走了21年。由于商店买不到合脚的鞋,年迈的奶奶为刘某缝制了43只特制布鞋。随着视力衰退,老人两年才能完成一只鞋,她最忧心的是:“我走了,谁给孙子做鞋?”当刘某辗转求医时,国内外17位顶尖骨科专家均给出“截肢”的建议。 面对绝望的祖孙俩,唐康来决定挑战医学极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保住这只脚!”唐康来团队为全球罕见的巨肢巨趾症合并平足畸形、中足关节脱位设计了三期精密手术。手术成功后,唐康来将一双特制运动鞋放在患者床头,这名年轻人捂脸痛哭:“奶奶不用再做鞋了!” 2016年7月,唐康来完成了全球首例3D打印的个体化距骨假体植入手术。距骨是人的脚能灵活行走的关键。如何让距骨坏死患者恢复行走,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传统治疗方法是牺牲一定的功能性,为患者置入胫-距-跟植骨,恢复部分行走能力。 唐康来下定决心为患者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他牵头研究了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距骨假体,并成功运用于临床。 唐康来一生践行医者使命,用妙手仁心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面对足踝伤病治疗的复杂难题,他以创新技术打破困局,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实现精准复位,让患者重获正常行走能力…… 即使在医院的时间手术排满、会议不断,他依然坚持每天3次查房,面对面询问每位患者的情况。“住院期间,有什么问题找他,都是和颜悦色的解答,一点没有架子和不耐烦。”在病房,经常能听到患者们相互夸赞唐康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在日常坐诊的细微观察里,唐康来发现大众对足部健康的普遍忽视。2016年3月11日,唐康来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等单位联合倡议,将每年5月29日定为全国爱足日,旨在通过医患联动、全民参与,普及足踝健康教育,传播足踝健康知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爱足日”认识到足部健康的重要性。目前,全国爱足日在国内300余家医院推广,百度搜索词条超过1亿条,被30余个国家或地区认可,已成为重要的医疗节日。 桃李满园 下自成蹊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学生是事业的延续。”这是唐康来挂在嘴边的话。二十年如一日的每周二下午组会,是唐康来和学生们思维碰撞、精神传承的平台。学生们的业务学习、文献汇报、临床进展汇报,他都要亲自批阅,给予指导意见。面对学生们的每一次发言、答辩、晋升的关键时期,总有唐康来亲自修改幻灯、整理资料,督促学生进步的身影。 在学生们做课题期间所面临的困难,工作中所遭遇的困境,唐康来总是用他满满的正能量和开疆拓土的刻苦钻研精神鼓励大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生们面前,他不仅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以严谨治学、仁心仁术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作为陆军军医大学军事训练伤中心原主任,唐康来时刻把官兵放在心上。他不仅多次参加卫勤保障任务,还与团队成员一起牵头开设《军事训练伤》课程,高质量完成人民卫生出版社《训练医学》本科教材编写工作,牵头拍摄的《军事训练大纲》《军事训练伤防治》《军事训练伤防护及现场急救》视频课程在全军推广发行。 从教近三十年,唐康来培养了研究生70余名,专科医师数百名。他的学生中,有的已成长为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室的骨干,传承他的微创治疗理念;有的在科研领域持续深耕,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推动学科发展。 如今,唐康来播撒的医学火种已在全国各地燃起,如同星星之火,照亮无数患者的康复之路。他用一生的全心奉献,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 杏林折肱骨 足下生辉悲天不憗 术业擎云霄 院中落月恨春难回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后来之人,永远感念 送别唐康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