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中国新闻烈士史量才
69年前的11月14日(1934年),当时全国最繁华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受到致命一击——报社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又一个黑色的纪念日。 此前,1926年4月26日,《京报》社长邵飘萍在北京前门大街南端的天桥刑场遭北洋军阀杀戮,仅40岁;同年8月6日,《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被军阀枪杀在天桥刑场,年仅52岁。
本来,他们都可以躲过被枪杀的噩运,只要笔下留点情,不要太不顾及报纸的声誉,甚至只要“裤腰带松一松”,“送上来的金钱该收就收”,无论是《申报》,还是《京报》、《社会日报》,都会好好生活着,而且可以尽享荣华富贵。谁知,他们偏偏要做捍卫正义与监守良知的报人,偏偏不畏死,最后真的当了烈士。一个被杀了还不够,还有两个、三个勇敢者站了出来,以死报死。如果说真理是上帝的化身,那么,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上帝。这就是中国报人的骨气和勇气。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敢于献身的。1946年7月15日,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参加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时,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我们都会像李公仆先生那样,跨出门去,就不准备再跨回来!民主是杀不完的!”
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先生,作为史量才的朋友,也是《申报》的积极加盟者。1932年,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超过15万份发行量,进入黄金时代。史量才明确宣告“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坚持“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方针,聘请著名进步人士黄炎培做申报设计部长,请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约请鲁迅、巴金、茅盾为“自由谈”文艺作品撰稿人。 捍卫言论自由,并不是用嘴巴随便说说就可以捍卫的,而是靠吃豹子胆才能为的。著名报人徐铸成在专著《报海旧闻》中写道:蒋介石对《申报》不大听话大为不满,让杜月笙随史老板来南京谈话。蒋沉下脸来直露底色:“不要把我惹火,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冷地回答:“对不起,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这句被认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也为他后来被枪杀埋下了伏笔。不为权力所吓倒,不为金钱所打动,史量才的人格就是《申报》的报格,史量才的献身就是《申报》的永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本来,这是一句刺客的诗,今天用在被刺者身上,却令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易水寒”感觉。古往今来的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储安平们,无一不是心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夙愿,他们以行动证明,他们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的“跨出门去,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男子汉,大丈夫,生命若无价值,活着不如死去。 遗憾的是,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在出版77年之际,不幸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一共出版25600号。此后,历史上的史量才和《申报》几乎被人淡忘了。今天,我在史量才先生遇难纪念日之际作一提醒,不是担心历史上先生的形象不够高大,而是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忘记史量才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