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袁福林情系百姓践忠诚
千人挥泪送村官
这是螃蟹村史无前例的一次悲痛告别:5月29日上午,村里的小广场挂起了“百姓沉痛悼支书,青山含悲送英灵”的巨幅挽联。一大早,村民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就连远在香港、广州、深圳、南京、昆明的57位外出乡贤和乡亲,也在这一天赶了回来。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和他们深深爱戴的村支书袁福林见上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这一天,总共只有1600多人的小山村,上演了千人挥泪送支书的感人一幕……
5月27日,袁福林去世的第二天,市委书记陈弘平、市长陈奕威接到了惠来县委书记林旭群的电话报告后,当即委派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水利率队并会同林旭群等惠来县、葵潭镇领导赶到袁福林家中对其亲属进行慰问。悲痛欲绝的其妻及二子,面对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只能频频点头以表谢意。
一名村官去世,何以深深牵动市、县、镇领导的心?又是什么情感,让螃蟹村村民千人挥泪、依依难舍?
于是,记者立即驱车赶往惠来,赶往葵潭,走进了螃蟹村。
他把贫困群众当亲人
螃蟹村村主任袁锡初,与袁福林相交已有20多年,面对记者的提问,袁锡初动情说道:“他是个对老百姓充满深情的人。他当支书15年,帮扶的群众数不清,他把贫困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去年,袁福林把自己搞种养多年积攒下的钱拿出来建新房,恰逢此时,村里先后有七八位困难群众前来借钱,他二话没说便将自己建房的钱拿出十几万元借给了那些急需用钱的困难群众。等他把房子建好,自己反倒欠下了20多万元债。
螃蟹村素有种植菠萝的传统。近年来菠萝销售价一路攀升,作为贫困村的村支书,袁福林深知这项种植是加速贫困户脱贫的一个好项目。去年,有位贫困户虽然在上级扶持下解决了种苗问题,但他仍然积极性不高。经了解,袁福林方知这户农户连购买肥料的钱也拿不出来。他一面鼓励该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一面拿出自己的3000多元钱为这位农户购买了20多包复合肥。
“他是个对贫困群众有求必应的人,像这样帮扶的事,20多年了每年都有。”袁锡初如是说。
袁廷光老先生,现螃蟹村最年长的一名退休干部和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村里,我们见到了这位94岁高龄的老者。虽然年事已高,但老先生至今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两件至今令他难以忘怀的往事:袁福林高中毕业后当过一阵公社林业员,24岁时就当上了村支书。那年他看到村里的小学生还在危房中上课,心里非常不安。他把自己当林业员时积攒的1000多元全部捐了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出钱出力,把村小学改建成了2层8间课室的新校舍。
上世纪70年代末,袁福林的父亲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因为我们这里是个贫困村,村民在他家的小店中买东西经常赊欠。他父亲去世后,给袁福林留下了一个欠账本,我清清楚楚记得共有几十个人欠账,总数是540多元。我对袁福林书记说,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你不方便的话我出面替你催讨。但袁福林说,这些都是困难群众,如果他们有钱早就还了,既然没有归还,说明他们仍然有困难。说完,他当着我的面便把账本烧掉了……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真实的行动。这就是袁福林,一位把贫困群众当亲人的好村官。
二度挑起贫困村村支书的重担
在与螃蟹村的村干部的交流中,记者听到对袁福林最多的评价,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爱村,爱民。
袁福林首次担任村支书是1976年至1988年,此后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惠来县粮食局下属的一家贸易公司任职。1990年后,贸易公司改制分流,袁福林重回螃蟹村。这期间,袁福林全力在家搞种养,很快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年景好时,每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
而此时的螃蟹村,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户越来越多,全村310户农户中,贫困户就占了140多户,其中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特困户就有47户258人。村集体更是个出了名的“空壳村”,不仅没有分文积蓄,还负债数十万元。
2008年,在螃蟹村村民的强烈要求下,葵潭镇委领导找到了袁福林,动员他二度出任村支书。
身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袁福林当然明白穷村官难当,也深知当上这个村官,自家的生产势必会出现大滑坡。面对家乡父老期盼的目光和上级领导的信任,更是出于对螃蟹村和广大村民的一腔深情,当年4月,袁福林义无反顾再次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再次出任村支书,袁福林早已抱定了竭尽全力、彻底改变螃蟹村落后面貌的决心。
上任之初,他面对社会治安矛盾突出的问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并发动村民组建了村治安联防队。通过亲自带队,开展治安巡逻和公路沿线重点部位设卡蹲守等措施,很快使村里的治安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为了尽快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袁福林带领村班子可谓绞尽脑汁,不辞劳苦,四处奔走。
2010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在全省铺开,袁福林深知这是螃蟹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大好机遇,他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与帮扶挂钩单位揭阳市公路局密切配合,并聘请有关部门对村未来发展制定了3年和25年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还制定了村里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及完成时间。那些日子,袁福林不是跑前跑后忙规划,就是与市公路局领导、挂钩扶贫工作组的同志谈项目,要不就是外出联系乡贤,忙得几乎连家也顾不上了。到2010年底,在揭阳市公路局等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袁文锦先生等外出乡贤的感恩奉献下,共争取到扶贫资金600多万元。启动和实施经济发展项目、村道建设、文化广场、水利设施、扶贫基金等项目18个。
村主任袁锡初欣喜地告诉记者,作为村里的菠萝种植大户,袁福林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争取上级支持上立下了汗马功劳。2010年前,全村种植户只有70多户,面积不足500亩,如今全村的山坡地几乎全部开发了出来,种植农户扩大到了240多户,种植面积一举突破4000亩。
袁锡初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碰上了好年景,每亩菠萝达到8000斤左右的产量,亩均纯收入超过了万元。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不用两年时间,螃蟹村将由过去的贫困村跨入富裕村的行列。
据统计,2010年,螃蟹村140户贫困户比上年同期人均增收20%多,全村有7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占贫困户总数的52.1%.是年,袁福林被授予广东省“扶贫优秀村支书”光荣称号。
晚霞也灿烂
就在螃蟹村大步脱贫奔康之时,谁也无法料想,一贯身体硬朗,年仅57岁的好支书袁福林,竟然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5月23日晚,惠来县夏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全面展开。而就在两个星期前,袁福林的母亲刚刚去世,重孝在身的他完全可以按照当地一贯的习俗守孝至“五七”。然而作为村支书,他深知,这些年,村里的计生对象基本流向外地打工,计生难度越来越大,不亲力亲为,势必会拖全镇乃至全县的后腿。于是23日当晚,袁福林毅然抛开了守孝期间不出门的习俗,带领村“两委”干部迅速投入到计生一线。
到24日凌晨3时,已经忙碌了一整天的袁福林只稍事休息了两三个小时,当日6时多,又出发奔向外出计生对象所在地,直至25日凌晨2时多才回到家。26日早6时,袁福林等一班人驱车赶往普宁市,直至下午5时将计生对象送回葵潭镇计生服务所落实结扎。此时,已疲惫不堪的袁福林想到村里3个建设项目即将动工,便强打精神通知村干部赶回村里开会。会间,已超负荷工作60多小时、体力严重透支的他突然瘫倒在地。村干部们见状,立即将他抱上车送往医院抢救。
车轮在疾速滚动,车上,村干部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颠簸中,袁福林慢慢睁开了无神的双眼,艰难地叮嘱村主任袁锡初说: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按时按质完成计生任务……
谁也不曾想到,袁福林最后的一句话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后记:袁福林同志去世后,记者在采访村、镇和惠来县的领导时,他们每人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村主任袁锡初:他的离去让我感觉村里倒下了一座大山……
——葵潭镇委副书记唐宝胜:他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宝,令人痛心不已……
——惠来县委书记林旭群:他是位口碑好、有实绩、立得住的好村官……
5月28日,中共惠来县委向全县各级党组织下发了追授袁福林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短评:情系百姓践忠诚
千人挥泪送村官,依依惜别总关情。累倒在计生一线的村官袁福林之所以赢得各界干群的充分信赖和广泛赞誉,就因为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忠诚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
作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村官特别是村书记,起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带头人、领头雁”作用,其作为直接关系着基层的和谐发展。村官袁福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无私奉献,对党对事业竭尽忠诚、鞠躬尽瘁的革命赞歌。
连日来,袁福林的事迹在三江大地广泛传开,引起各地基层干部强烈反响。中共惠来县委专门追授袁福林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学习袁福林同志的行动热潮。
我们要学习村官袁福林,学习他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吃大苦、受大累、耐大劳,在平凡的工作中积累着不平凡,在平常的工作中兑现着自己对工作忠诚的拼搏精神、对广大群众饱含的满腔热情。
我们要学习村官袁福林,学习他忠诚于党、一心为民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弘扬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务实拼搏的实干作风,学习他牢记以民为本的职责,坚持勤政廉政的操守,在村官的岗位上只讲奉献、不求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