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灿彬老师走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悼我的启蒙老师梁灿彬教授:
四十年前芝城求学相对论,学贯中西;
三十年来京师执教宇宙学,桃李天下。
2022年虎年春节,赵峥老师告诉我——高思杰老师告诉他——梁灿彬老师住进了医院的ICU,他得了慢性白血病合并肺炎,但坚持给学生上课。。。。
自从离开北京后,我已经很少关心北京的人与事,但梁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跟随他学习知识的日子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1938年,梁灿彬出生于广东中山,随后因为日寇侵华,他少年时代在澳门长大。
按照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的说法,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一个是孙中山,另外一个则是袁崇焕。
我曾经看金庸写的《袁崇焕评传》泪流满面,那时候我还年轻。
同样在年轻的时候,我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那是在2000年。那是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的日子,也是中国奋力于加入WTO的日子,一切看起来都很艰难,但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浙江的乡村中学突然进入到中国首都的少年人来说,北京虽然有很多的知识分子,也有很多的爱国者,但内心深处我又好像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的那样:“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北京也无非是这样……
但事情马上就变得神圣起来……
首先出场的是研究过氢弹与原子弹的黄祖洽院士,他给我们讲了不少近代的新物理。
随后出场的梁灿彬教授给我们做了《奇妙的黑洞》的科普讲座,在那次讲座中,梁老师说:“黑洞就是一奇二妙,一奇是奇点,二妙就是黑洞的视界面”。我那个时候还不懂黑洞的视界面正比于黑洞的熵,所以感觉不到黑洞的视界之妙,不过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知道我们物理系有一个梁灿彬老师,他的学术水平,高深莫测。
到了大学2年级,梁老师开了“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的课程,我选修了这门课程。那时候梁老师著的相关的教材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刷出来。他经常亲自骑自行车帮我们这些穷学生从出版社买书,这是因为他是作者,购书有优惠。据同时期上课的大学同学回忆:“梁老师上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英文讲 given a manifold ... 上课很有激情。”
梁老师很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有一次我在宿舍睡觉,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说:“我是梁灿彬。XXX同学是不是你们宿舍的?”
原来,XXX同学选了梁老师的课程,但他好久没有去上课了,梁老师就打电话来关心他。
因为梁老师课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上课,一般来说,本科生退选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留下来的那些本科生都是喜欢微分几何与相对论的。(这个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就算逃课了也不会扣学分。我选了梁老师的课,勉强坚持了下来,学了2年左右,也算是学了一点皮毛。)
有一天晚上,梁老师在物理系的答疑教室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是北京一些名校的传统,所谓每周答疑就是这个情况)。我过去问了他一个关于流形上的微分同胚群与其拓扑性质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在胡乱看书后走火入魔问的,梁老师暂时回答不了。
后来有一天,我正在学校的路上走,遇见梁老师骑着自行车去邮局。他在路上看见了我,大喊我的名字,把我叫住。他告诉了他对我上次我提问的那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我当时就很震惊,因为我觉得自己也是随便问问而已,没想到梁老师还一直记得这个事情呢。
梁老师给我们讲过很多微分几何与相对论相关的知识,我至今印像很深的有以下几个事情:
1.任意观察者的世界线,其四维速度与四维加速度一定是正交的。这一点类似于牛顿力学中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是垂直的。
2.二维黎曼曲面,总是共形平坦的。
3.一个超曲面正交的矢量场,需要满足佛罗本尼斯条件。
这些知识,虽然后来在我的工作中基本用不上(也就是说基本不能靠这个赚钱,因为我不是做研究的学者),但每当我想起这些知识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到北京师范大学也是一个柏拉图学院,我曾经也是这个学院的学子。
梁老师虽然平时对学生很关心也很随和,但他有时候也很严肃。那时候总有学生要出国,需要找教授写推荐信。我有一个师姐因为要出国,去找梁老师写推荐信,梁老师婉拒了。梁老师给出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自己在外国学术圈没什么名气,推荐信写了不管用;其次就是这个师姐的学术研究水平还不能完全让梁老师完全满意。
这确实是事实,比如我的学术水平也不能让梁老师满意,所以梁老师在他的书里经常提到其他比较优秀的学生名字,这些人都是我的师兄师弟,比如曹周键,张宏宝与韩慕辛。
有一天,我看到梁老师与曹周键写的《从零学相对论》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张华在采访我的时候……”显然,我在梁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个记者了,而不是一个学者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曾经在担任百度相对论吧吧主,受到部分网友的委托,去采访过梁老师,问过他一些科学问题,还录了视频发在网络上。所以,说我是一个记者或者科普作家,显然也没什么错。后来,我果然搞起了科普工作,采访过一些大科学家。
我虽然看起来像记者,但还是很想搞明白相对论。于是一直很尊敬梁老师的学问,虽然早已经毕业了,但也买了他的教材来继续学习。
我与梁老师单独见面的时间不多,有一次北京一所中学(其实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邀请他去做讲座,是我陪他一起去的。
梁老师80周年生日宴与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张宏宝邀请我也去参加,于是我又见到了梁老师。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快要离开北京了,有一天我去北京师范大学,也去梁老师家再次看望了他——其实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跟他道别,因为我什么也没说,梁老师也没跟我谈什么学问,他主要跟我谈他正在吃的药以及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以前教过的一个非正式的学生,叫黄宇傲天,陪梁老师去医院看病,让我很欣慰。
后来,我就没有再见过梁老师,虽然有时候会在微信上跟他聊几句。比如有一天,我在微信上问他,当年他与芝加哥大学的相对论专家盖罗奇等人写的那个计算世界线上的动量性质的那个论文里的一个公式,梁老师给我回消息说,他已经不记得以前的工作了。
梁老师是1981年出国,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广义相对论,跟随wald与geroch学了一套彭罗斯的抽象指标语言下的广义相对论。他是把美国先进的相对论思想引入中国的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的物理教育,如果从一百年的历史来看,这也算是一种西学东渐。我认为他的《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是中国版的《费曼物理学讲义》。
我毕业以后,偶有闲暇,依然看梁老师的研究,我看过他与geroch等人在1980年代关于广义相对论火箭的论文。在那篇文章里,我开始明白一件事情,要想穿越时空,火箭也许需要携带巨大的质量,而且这些质量作为燃料,其实与材质无关,也就是说无论是木头还是石头,都可以作为广义相对论火箭的燃料。
我最后一次与梁老师在微信上交流,是他告诉我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与曹周键师兄一起创作了《量纲理论与应用》一书快出版了,他对此书非常重视。
后来我买了此书一看,确实很不错,比如书中提到了斯特藩-玻尔兹曼定理的推导,架空历史,假设玻尔兹曼当时用量纲理论来推黑体辐射的辐射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果他不引进普朗克常数,那么他将如何如何做……
在此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绝伦的物理思想,这些思想大部分是梁老师的思想,我觉得很伟大,也很亲切。曹师兄也跟我说起,此书是梁老师“一辈子的心血”。
金庸曾经写过《袁崇焕评传》,他说广东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英雄人物,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袁崇焕。在我认识的广东人中,梁老师是一个学者,他不像袁崇焕也不像孙中山,但他也是英雄人物——他数十年严谨治学,堪称大学者与大思想家。
鲁迅曾经写过《藤野先生》,对我个人来说,我在北京也是很幸运的,我遇见了梁灿彬老师,我跟随他学习了一些知识,提高了知识水平。
2022年2月16日一早,赵峥老师在微信上告诉我,梁灿彬老师于当天早上8点15分与世长辞了。一刹那,我突然想哭,因为在去年春节,给我生命的人——我的父亲去世了。而今年春节,给我知识的人——梁灿彬老师也走了。
我在上海,遥望北京,梁师一路走好。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 张轩中 2022年2月1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