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张昆弟桃江随笔
前言:
约2011年4月,回桃江看望父母。家族长辈闲聊,族中长辈张昆弟为革命坎坷一生,魂断洪湖、尸无葬处(至今没有一处公开的墓园)。有长辈建议我向县委领导以家族后人的名义提出纪念张昆弟(筹建纪念馆、陈列室、影视作品等)的设想。家族后人中,虽少居高位者,但部队将校、基层干部和劳苦大众者若干,多时多处表达过对纪念先烈的意象。
端午将至,又逢建党九十周年,隧向县委书记黄进良同志提出以上设想,黄书记速安排相关干部回复并希望面谈细节。6月回乡,领导接见批示,表达了县委县政府纪念先烈的决心和初步意见;多位前辈殷殷勉励,本文记录6月桃江行。
六月四日,深圳出发,驱车九百公里,回到美丽的家乡桃花江。稍事休息,平安亲友。当晚,有好友张泽奇律师联系县党校吴哲仪校长、政法委尹书记一起夏夜品茗。
吴校长对张昆弟的史实有比较专业的研究,对党史办原主任唐义方先生(已故)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肯定了张昆弟史实在我党的地位和影响,他对张氏后人能主动向县委领导提出筹建张昆弟纪念馆的设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力求能够让领导重视,具体落实;最佳的效果必须是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张昆弟纪念馆筹备领导小组”;组员由党史专家,先烈后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2、 值此建党九十周年和我县提出创建红色旅游县的大好时机,我们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办好这些事情,包括:积极联系先烈生前好友的后人(比如毛泽东后人毛新宇,陈毅后人;蔡和森后人,李维汉后人等);积极联系我县四个在中央党史上有立传的先烈后人(指张昆弟、张子清、夏曦、熊亨翰),整合民间力量;积极向党委政府提供好的设想和建议;
3、 经费来源,政府拨款;民间捐款,后人捐赠等;
4、 史料收集:目前以上四人的史料都比较分散,必须有专门的史料收集小组负责;
政法委尹书记对以上内容做了完善和补充;他认为:
1、 建馆的必要性是肯定并可能的,当务之急是要将分散的先烈力量整合起来,成立先烈后人联系名录,组织起来,收集史料和各家族后人的意见和建议;
2、 取得中央、省、市领导的支持;
3、 纪念形式的讨论;是成立“桃江县革命先烈”纪念馆,还是每个人都纪念?
五日与电视台徐主任、邓主任一行探望伯父张雁书老师(张昆弟继子,古稀之年):
已知情建国以来对张昆弟研究比较重要的单位和个人:
1、 李锐:原中组部副部长,写《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在省档案局馆索取了张昆弟的三本日记;该日记手本为张昆弟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一师范就读时期写的日记;李锐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中,多次摘录和引用;
2、 候森;省军区某单位,具体不详;1950年,曾亲自来板溪找张昆弟的史料,慰问烈士家属,了解相关情况;并提出将家族才14岁的张雁书过继给张昆弟为继子;相关手续都是候森办理。给予烈士家属待遇;并送其到益阳市一中(信义中学,原教会学校,挪威主办)就读,毕业后安排为教师,因当时阶级斗争等历史原因,并未能安排为公办教师,其民办教师身份直至1996年退休时才转为公办教师;
――补充:经查阅史料,李锐和候森实际为一人,老人一生坎坷,今年应该已96岁,能亲自两次来桃江缅怀先烈,足见老人对历史的尊重。
3、 文化大革命时期,具体年间不详,重要史料《张昆弟同学录》,有两本,其中一本被湖南省某单位借阅,下落不明;另一本因故遗失;
4、 约1980年,原桃江县委党史办主任唐义方找到张昆弟继子张雁书,将张仲莆冒着生命危险收藏的《张昆弟读书笔记》借阅,后来定位为收藏,并给予100元给张雁书;张雁书将款转交张仲莆。
5、 约1984年左右,张雁书给李维汉(李铁映父亲)写信,不巧此时正是李维汉病重期间,弥留之际,李维汉秘书将张雁书的信读给了李维汉,并将李维汉的病情写信回复给了张雁书。原件下落待查。
携伯父张雁书拜访桃江有线电视台刘局长;刘局长赠与我们两本《在桃花江这片土地上》留作纪念,并转达县委县政府对该项目的相关规划;
1、规划中桃江文化艺术产业园;桃江文体广场中心;计划征地113亩,内设革命先烈纪念馆等多项文体设施。县委专门筹建张子清纪念馆的说法是不太现实的;目前并没有明确;可能筹建张子清故居。
2、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徐主任具体落实相关采访先列后人事宜;
3、刘局长邀请史志局周局长、档案馆唐向东馆长(唐义方儿子)协商相关事项,并有电视台主题部苏主任,徐主任,邓主任,制作人员丁小姐等共五人参加;食堂雅座,伯父尊位,共进午餐,饭后和周局长,唐馆长等合影留念;徐邓邀请我和伯父观看了目前在制的《话说桃江》主题人物节目。对电视台的该节目,伯父表示非常好,对宣传张昆弟有很大帮助。
下午两点半,因我需要修车;伯父张雁书老师先坐车回乡下。
三点半左右,周局长和唐馆长分别致电:对烈士后人要求查阅档案馆相关史实的要求予以回应,可以读阅,部分可以拍照。档案馆之行受到了唐馆长的热情接待,或阅或拍(照)之中,仿佛见到了我县杰出的党史研究专家唐义方老先生孜孜不倦的身影,怪不得伯父评价――唐老能非常清楚的说出张昆弟生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内容。
六月八日
上午看望一中恩师丁志云老师,老师对该项工作予以积极评价,并将纪念对联等作品一同分享;联系曹舜奇老师(益阳日报总编),并由曹老师联系县宣传部长胡国清同志、我市知名纪实作家夏训武主任等一行农家乐午餐。竹海深处,浅觥筹。师生之谊多忆及当年顽迹,宾主之乐多谈家乡变化。对张昆弟先烈的事迹,或可由益阳日报连载。
下午拜访原桃江一中资深文史教师,县委党史工作者刘万能老师;老师精神矍铄依旧,对后辈勉励有加,对先期筹备“张昆弟研究学会”的想法予以积极评价,并表示将极力支持。
对先烈的纪念,是对历史的尊重,还原历史,有助于我们开创将来。桃江之行中,还需特别感谢的领导有政法委陈书记、人大王主任、松木塘伍书记,鸬鹚渡彭书记,县委办吴木苏主任,县林业局刘湘斌主任等。家族长辈常将张昆弟1921年12月写给其叔父的家书来勉励后辈,原文如下:“侄海外奔走,大志未成。南望洞庭,惟有洒泪而已。侄本拟酬报家庭,以付诸叔送读之殷,但处此恶浊社会,倘不严加整刷,则人民永无幸福,吾决断从事改造社会之大业,社会解决,家庭亦随之解决也”。是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