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赖宁
14岁少年调皮又爱作怪
这个孩子身体不好,经常流鼻血。爬山时,一流鼻血,赖宁就会把左手举得老高,样子看起来有点滑稽。好友李林洲的母亲管他很严,赖宁找他玩,需要打暗号。有时候是模仿猫头鹰叫,有时候把石头往瓦房上扔。
赖宁他爱读书。除了科幻,还喜欢读玉娇龙传奇。李林洲记得,玉娇龙在《古今传奇》上连载,书一到,赖宁把他拉到家里,两个人趴在阳台上,赖宁眉飞色舞地给他讲。赖宁平时话不多,讲故事水平却很高。讲到高兴处,就在阳台上比划起来。
赖宁胆子大。在坟地里,有的坟露出棺材,棺材也破了个洞。赖宁非要进棺材里看看,手伸进去乱抓,结果抓到了骷髅头,几个孩子吓得四处逃窜。走悬崖,进山洞,赖宁从来不胆怯。但是,这也只是在山旁长大的孩子的寻常举动。
几个和赖宁一起玩的孩子都叫赖宁“头儿”,很多事情都是他发起的,探险队,找水晶等等。赖宁认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有时候他的计划没人响应,赖宁会“哦”一声,然后闷声不响地自己去做。
对朋友,他也出了不少歪主意。李林洲每次晚回家,都要找借口。在他回家前,赖宁总是已经为他想好了借口,告诉他今天要用哪个理由了。一个朋友被一家人欺负了,他们几个就去偷那家人的葡萄。
“我们记忆里的赖宁更加有血有肉”,李林洲说,宣传里的赖宁的事迹大多实有其事,但在同学脑子里的赖宁更真切。
和赖宁一起救过火的周伟说,他很少看关于赖宁的报道,觉得那种集中和拔高,让他们感觉不像自己的同学了,“太正了,太完整了”。他尤其记得当时宣传赖宁时说,他用太阳光在木板上烧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在周伟看来,大家都会这样烧着玩,诗可能是随便选了一句。但赖宁死后,这句诗似乎就别有意味了。
李林洲记得,当初也有同学觉得奇怪,和大家一起朝夕相处的人,突然成了英雄,会觉得很不适应。提到赖宁,有人会说,“好调皮哦,又爱作怪”。
孙云晓在《赖宁的世界》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梦: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中国男孩子的世界,一个充满雄性气息的世界,一个具有高气质、高追求的世界。”赖宁在他眼里,不是一个正统的小英雄。他有些出格,不是一个样板英雄。
赖宁但是在大规模的宣传下,这个有些出格的小英雄,给更多人的印象是一个救火的好孩子。
如果不救火牺牲没有人会注意他
在赖宁牺牲前半个小时,他留下了一张照片。大卡车拉着一群救火的孩子准备下山,赖宁在卡车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微微地笑。
之后,他和两个伙伴跳车,“再向火山行”。
石棉,川西的一个县城,气候干燥,每年都会有山火。
上山扑火,当时是县里的传统。那时候,小学生去扑火,林业局会派人到学校,学校会在大会上表扬。赖宁小学时曾经被表扬过多次。
1988年3月13日,那场大火非比寻常。当天风很大,火就在离县城最近的山上。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黑烟中,没有什么犹豫,县里的人都自发到山上扑火。周伟去找赖宁时,赖宁已经上山很久了。
扑了几个小时后,县里开始组织学生下山。周伟和赖宁还有另外一名同学都上了车,赖宁来得早,有些疲惫。后来停车时,他们看到下山的地方有条火线又烧起来了。赖宁提议边灭火边下山,三个人跳下了车。
后来的事情在周伟的脑海里有些模糊了。风向一转,火冲他们卷过来。火光一闪,他只记得绝望和恐惧,“就像这次地震”。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滚下了山,而赖宁,被火裹住,没有逃出来。
周伟知道赖宁死后,更多地被这种生死的问题缠绕着。
每次想起一块儿生活的小伙伴没有了,而他也是从生死一线中跑了出来,他就会思考很多,关于人生和死亡。
成为时代的榜样
而死后的赖宁,被推上了一个时代榜样的位置。
1989年初,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看到赖宁的消息后,认为赖宁品学兼优,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安排人赴当地考察。作家孙云晓承担了这个任务。
孙云晓开始并不想去,他写过一篇论文《论树立少年儿童榜样的科学性》。他统计了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全国树立的省级以上的少年英雄36个,其中90%左右都是上山救
赖宁像火、下水救人、与坏人搏斗、抢救公共财产等牺牲的。他认为这样的导向有问题,赖宁的上山救火不值得宣传。
但他后来看了材料发现,赖宁有探索精神,又有开阔眼界。他觉得,赖宁值得去学。
但是后来孙云晓也发现,不管赖宁多么优秀,无可回避的就是他救火牺牲的事实。如果不是救火牺牲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注意他。有不少人认为赖宁的牺牲是最伟大、最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