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赵生莲的勤劳、节俭、朴实、忍耐、友善、和睦
母亲的勤劳、节俭、朴实、忍耐、友善、和睦,是人所共赞的,街坊邻居无人不夸她的好品德、好人缘,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下,也一个个走上了正道,成为品行端正、知事明理的人。解放后的一段岁月,父亲失去公职,家中经济拮据,日子过得紧巴,主要靠养奶牛卖牛奶补贴家用。母亲不辞劳苦,喂牛、铡草、拾牛粪、打扫牛圈、帮人做针线、担水、做饭、种菜除草,不分粗活细活、重活轻活,样样都干,白天忙里忙外辛苦了一天,晚上又不知疲倦地在煤油灯下为儿女缝补衣衫,搓麻绳纳鞋底。这样的情景常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回想起来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母恩难以回报,永远无法补偿。
母亲一生中经受的最大的打击是父亲的不幸去世。1958年,42岁的父亲遭遇车祸意外辞世,把整个家连同六个子女都留给了母亲。当时最大的女儿虽已成家,但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岁,大大小小的儿女都要母亲一人养育照看。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儿女不失去亲娘,拒绝再婚,终身守寡孀居。她一辈子未参加工作,不挣工资,在家中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靠着大女婿的资助,靠着勤俭持家,维持生计,拉扯着孩子,一直到大哥参加工作,家境才略有好转。在生活异常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主食不足、副食缺乏,不能吃干的,只能喝稀的,人们靠野菜、干菜、豆渣、麻渣等非粮代用品添补充饥。在母亲的长期节省和细心调剂下,我们弟兄姐妹虽然也难免饥肠辘辘,但都平安地度过了难关,没有出现浮肿、肌肉塌陷等营养不良的情况。在如此困难之际,母亲还念着乡下的亲戚,把从口边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干菜送给他们,帮助度过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