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在……——忆勇刚二、三事
时光如梭,记忆永驻!
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们没有觉得勇刚走了,我们依然保存着勇刚的手机号码,我们依然相信勇刚只是忙碌、没有时间和我们联系,我们依然计划着、有时间去洛阳看看勇刚,看看他怎么样了?忙吗?累吗?想我们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勇刚就是在不停的送人玫瑰,不停的帮助大家,不停的与人为善。九十年代在同济医科大学上研究生的河南籍同学,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很多人都多多少少得到过他的帮助,尤其是考研后录取的紧张时刻,还有刚入学的无助时候。
我是九一年认识勇刚的。九三年考研后,托勇刚查成绩,即使成绩上线了,仍然心中忐忑,从河南坐一夜火车到武汉,想找研究生处的老师进一步确定一下。勇刚刚下夜班,不顾疲倦,二话不说,就带上我去找研究生处的老师,还一路教我见面时怎么和老师说话,怎么委婉的向老师提出请求,怎么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
入学以后,勇刚还主动找到我,告诉我怎么去选课,怎么学习英语、才能通过考试,他关于英语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河南英语学习不太重视口语、听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英语比较辛苦,要多听外语台练习。他教我们这么做,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早上去找他一起上课或者上班时,他一定是在听外语台的英语节目。
勇刚的个人魅力来自他的热心、真诚、勤奋。学习上年年获得奖励不用说了,工作上也是深受他们科室医护人员的好评。他还是我们河南籍同学的主心骨,大家在学习上、工作上、处事上,有了什么困难、挫折,都会找他倾述,甚至与女朋友闹别扭,也会来找他帮忙解决、出主意。几乎每个周末,大家都会聚集在他的宿舍,聊天、聚餐、打扑克。协和医院的河南籍同学,没有自行车,只要不值班,走路都要过来同济医院这边找他聊聊、说说。可以说,那段时间在同济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的大多数河南籍同学,现在回想起来,一定可以找到与勇刚有关的记忆。
对同学、朋友是这样,对家人也是如此。他毕业想到北京找找工作,带上心爱的女儿去北京看看,也征询着女儿的意见。当女儿说她不喜欢北京的沙风天气,建议他留在河南工作时,他竟然同意了女儿的意见。在武汉读书期间,他笑眯眯的眼睛,露出精彩的目光时,就是提起女儿的时候。他女儿也去过武汉,我们都见过,很漂亮,很乖巧,是勇刚心中的骄傲和成就。
有一年寒假回家前,勇刚找到我说,常年在外,妻子杨洁在家又工作、又带孩子,很辛苦,想表达一下对妻子的感谢。那时候流行通过电台点歌来表达,在点歌之前,播音员要说一段话,他让我帮他写这段话。我就根据毛阿敏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改变了一下,表达出勇刚对妻子的感恩和眷念,妻子是家里的根,离根再远的叶子,营养也是汲取于根,这就是勇刚想表达对妻子、对家的爱与感谢。
大家毕业了,各奔东西,但每次勇刚出差来深圳,都一定会通知我们,他想我们,我们也想他。他每次来深圳,也是我们深圳河南籍同济人的小小相聚节日。青献、亚平、俊青,等等,我们是不同届的同济人,他的到来,也使我们成了彼此密切的好朋友。这几年,我们在一起相聚,都会提起勇刚,都会忆起勇刚,都会心中呼唤他…..
毕业后,他的事业很顺利,科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但我们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变化,依然亲切的称呼他“勇刚”,唯一觉得他的变化是,太忙了,太累了,劝他休息一下,控制一下节奏。无论他是普通学生时,还是做领导,他的人格魅力长久不变,很多专家愿意为他改换到行政岗位,帮他一把,因为觉得他值得信赖、值得为他做事。
我们至今不愿意相信勇刚到了天国。勇刚常说,你们有空一定来洛阳转转,趁着我还有能力给你们提供方便。我们还没有去洛阳看他呢,所以,他还在;他听说我做专业还不错,就邀请我到他单位去讲讲课,我还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去他们医院看看,所以,他还在;他常说,三、五年会来一次深圳看望大家,我们还在等他,所以,他还在……。
勇刚说话总是慢慢的,暖暖的,坚定的,可信的,我们没有为他录过音,我们没有天天去看与他的合影,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都清晰地存在与我们的脑海里。勇刚,您还在……。
张青献、韦伟、丁亚平和张俊青的共同回忆
执笔:韦伟
201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