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在乡宁山上
陈正斌
李公朴(1900-1946),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原籍江苏省扬州,生于镇江。"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荐为负责人之一。同年11月22日,李公朴同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七人因
救国罪被捕入狱,历时八个月之久,于1937年7月31日获释。李公朴先生获得自由后不到一个月,也就是1937年8月29日开始,到1940年,先后四次来山西。
李公朴在山西期间,曾两次察访吕梁山南端,黄河东侧的乡宁山区。李公朴第一次来乡宁山区是1938年12月。当时,牺盟会乡宁中心区为巩固乡宁山区抗日根据地,在沿乡宁边山各县,成立了汾(汾城)乡、稷(稷山)乡、新(新绛)乡、河(河津)乡等几个边委会。牺盟会乡宁分会特派员郭逢吉任汾乡边委会负责人,驻地在乡宁崖下鹤坡村。李公朴就住在边委会办公的土窑洞里,郭逢吉等安排照顾李公朴食宿,为他创造条件进行写作。
李公朴这次是从延安经吉县来乡宁的。这是李公朴先生第三次到山西。1938年8月间李公朴先生同夫人张曼筠(画家)从重庆来延安。他们住在鲁迅艺术学院的窑洞里,学唱革命歌曲、学扭秧歌舞。他多次被毛主席接见,毛主席亲自到窑沿里看望他们,并为张曼筠所画长城图亲笔题字,感动得张曼筠几次落泪。李公朴感慨地说:"我这个浪子此刻才找到了自己的家。"
李公朴在延安生活了一个月,后在党中央的协助下,长途跋涉到汾河下游腹地,在临汾、汾城、襄陵和吉县、乡宁山区,考察新军(即决死队等)的发展与壮大,探讨团结国民党军、晋绥军,巩固与壮大统一战线问题和战地教育问题。他以各牺盟会为依托,与决死队、游击队生活在一起。乡宁是山区,当时条件差,交通特别困难,再加之日军骚扰,他穿梭般地周旋在吕梁沟壑之间,渴了,喝山泉溪流;饿了,啃干粮,甚至就野果、野菜充饥。艰苦的战斗生活使他体验到了指战员英勇杀敌等可歌可泣的事迹,亲眼看到了日军到处烧杀抢掠种种兽行,看到了国民党军队、阎锡山军队蓄意与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破坏抗日的言行。李公朴所住的鹤坡村,当时既是汾乡边委会所在地,也是牺盟会乡宁中心区所在地。1938年1月,中共乡吉特委在乡宁县崖下上章冠村成立,下辖同蒲铁路以西、黄河以东晋西南十多县。特委驻地的上章冠村就与鹤坡村隔沟相望。李公朴在鹤坡村时,与牺盟会中心区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中共乡吉特委多次接触。在这里,他过着普通一兵的生活,白天参观访问或参加各种会议,晚上读书、查阅资料、写作或者与有关同志深夜长谈。李公朴掌握对敌斗争的第一手资料,汾乡边委会给他创造的条件,使他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编纂新著。
1939年5月,黄河出版社出版了黄河丛书之二《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发行全国。此书十一二万字,收录了李公朴的八篇新作,《几句说明》、《回顾与前瞻》、《山西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山西进步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哪里?》、《敌寇在山西的活动和暴行》、《山西怎样摧毁敌伪政权》、《一些零碎的观感》、《一个前途的预测》。这些述著相当一部分是在乡宁山区鹤坡村窑洞里酝酿写就的。
《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里。李公朴用了大量篇幅、翔实的素材和数据,热情奔放地记述了牺盟会的发展与健全,决死纵队的产生、发展和作用,歌颂了蓬勃发展的抗日群众运动和人民战争的深远意义,并把这些作为山西进步的重要标志。李公朴的著作忠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并把它献给了读者,他的精辟论断都为以后山西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三大根据地的建立与不断巩固,从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所证实。
李公朴完成了《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的编写、出版事宜之后,于1939年5月下旬又回到了延安,党中央、边区政府对他的再次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称赞《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的成就。在延安,李公朴根据他在晋西南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受的某些问题产生一种设想。他想将抗战教育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将战时教育和教育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由此他倡议组织一个边学边教的教学团,既是流动学校,又是登门先生,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他的倡议得到毛主席的称赞。毛主席亲自通知罗瑞卿从抗大鲁艺抽调了一批干部,组成"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敌后的敌后去,深入发动群众。党中央非常关心他的安全,还专门安排了一位红军老战士给他做警卫员。随后,他便领着教学团全体人员开始他的第四次山西之行。教学团从延安启程,路经陕北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到达晋西北的腹地兴县、苛岚、岚县一带。"抗战建国教学团"一行10人,一部电台、三匹马,两匹驮着行李和电台,另外一匹是李公朴的坐骑。有一位叫莫铮的老干部对当时的李公朴作过这样的描述:"我刚见到先生,就好像有个巨人站在我的眼前,他张开双手让无数青年投向他的怀抱。李先生个子不高,但十分魁梧与结实,满脸胡须及下巴的长须为他的最大特点。"
李公朴与他的"抗战建国教学团"在去兴县、岢岚、岚县一带之前,再次来到吕梁山南端,黄河东侧的乡宁山区。再次住进乡宁崖下鹤坡的土窑洞里。李公朴这次是来乡宁参加山西新军二一三旅建军大会的。
1937年10月,牺盟会乡宁分会领导组建乡宁人民武装自卫队,由初建的1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1938年10月,这支300多人的乡宁人民武装自卫队按上级安排,与河津、吉县、汾城等七县的武装自卫队合编为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指战员有2700余人。中共党员300余人,每个战斗连都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38年初,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将山西政治保卫队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合编为山西新军二一三旅。
1939年6月下旬山西新军二一三旅在乡宁崖下鹤坡村召开了中队以上干部参加的庆祝建军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了二一三旅。李公朴先生在庆祝大会上作了激情洋溢、鼓舞士气的讲话,他讲话中称赞新军二一三旅的成长和战绩,他说:新军与其说是山西的新力量,还不如说是山西的发动机,因为他们不像过去一般军队只能做一些被动的"惟命是从"的工作,而且起着政治、军事、经济、民运的主动的推动作用。大会以后,李公朴为新成立的二一三旅写了《二一三旅旅歌》歌词。歌词全文是:
血战两年敌胆寒,
抗战已走上新阶段,
二一三旅英勇的姿态,
誓为民族坚决抗战。
我们都是黄帝子孙,
谁愿忍气受人涂炭?
我们都是民族优秀儿女,
谁愿甘心任人横暴摧残?
英勇团结,
刻苦坚强。
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
站在抗日的最前线,
战!战!战!
还我锦绣河山。
李公朴先生写的《二一三旅旅歌》歌词由二一三旅宣训科齐从龙同志谱了曲调,李公朴亲自教部队唱歌,和战士们一起唱歌。铿锵有力富有民族精神和气概的《二一三旅旅歌》,在吕梁山南麓乡宁县鹤坡一带200平方公里的条条山梁上传唱一时。
李公朴这一次在乡宁县鹤坡村住了十多天,新军二一三旅第五十七团团长张汉丞带李先生到前线视察。李公朴先生亲眼看到部队对各处作战情况。1939年7月7日,新军二一三旅和乡宁牺盟中心区在鹤坡村联合召开军政民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李公朴先生再次在大会上发表讲演。
1939年6、7月间李公朴先生在乡宁期间,曾在乡宁县城和乡宁管头长镇村进行演讲。
据时任县政府雇员现健在的老人杨天章和时任牺盟会乡宁分会政宣队队员现健在的成大顺老人回忆,李公朴来乡宁县城的当天,乡宁县城街道和欢迎会场张贴满欢迎李公朴到来的标语。欢迎大会在乡宁县城财神庙举行。在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中,李公朴走上讲台讲话,他说,"七七"事变过去二年,日军在国际上地位孤立,忻口之战,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破灭,台儿庄之战日军受到重创,放弃武汉部署,敌我相持。各战区日军陷入泥泞,不堪自拔。东北义勇军、八路军、各战区的抗战部队,沦陷区游击队,天天与敌周旋,日军进退两难。李公朴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肯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李公朴长长胡须、笑嘻嘻的脸面,神采奕奕。讲话达三个多小时。参加大会的除县直单位城关居民外,还有城郊南阁、温泉、暖泉湾、赵家湾、下县、前后西坡、反帝等村庄群众达2000余人。他讲得生动,台下群众听得感动,掌声不断。
李公朴在乡宁县城财神庙演讲后,又来到乡宁城东30里的管头长镇村。时为第二战区军政干部学校学生现健在的老人王秉和回忆,李公朴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一贯主张,即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救国,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去,打回老家去,驱逐倭寇,还我河山,复兴民族,光复祖国。李公朴一再宣传毛泽东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他讲到减租减息的同时,顺便提及了阎锡山的合理负担,有钱的出钱,大家出力。讲到东北义勇军、八路军、决死队、敌后游击队浴血奋战,也提到了晋绥军绥东抗敌守土抗战。李公朴此次长镇之行,知名爱国人士时任第二战区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杜任之在场作陪,同时做了演讲。
李公朴率领"抗战建国教学团"晋西北之行后,又先后来到晋东北的晋察冀地区,晋东南的太岳地区,继续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和著述工作。1940年秋天李公朴离开山西,他本打算跑遍南北各个战区,首先去皖北苏南的新四军所在地考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他的计划终没成行。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倒在国民党特务的枪弹下,翌日5时许,李公朴在云南大学医学院闭上愤怒不屈的双目,与世长辞。他虽然永远地离去了,但他在我们家乡乡宁这块光荣土地上留下光荣的足迹,他对革命战争的贡献,永远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