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怀念恩师何镜涵
程 华
12月初我到何镜涵老师家拜望,师母和卫群师妹对我说:“你何老师肺部有点感染,住进了协和医院,经治疗这几天好多了,烧也退了;再巩固两天就能出院了……”大家都很乐观没太往心里去。我因患感冒不敢贸然去医院。12月9日中午,我突然接到卫群的电话:“何老没有多长时间了,快来看最后一眼吧。”我匆匆忙忙坐上出租车往协和西院赶去,出租车就差5分钟到医院,我女婿来电话说何老去世了,时间定格在2008年12月9日中午12时30分。没有赶上何老对我说最后一句话,也没有赶上我最后一次再恭恭敬敬当面叫一声何老师,他老人家就这么快走了。遗憾!真遗憾呀!我的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
早在1980年,河北省保定市人民艺术社重张,为给“文革”中受极“左”思潮迫害的保定地区书画界人士恢复名誉,艺术社特邀京城名家董怡如、魏寿松、郝景偃、周光汉、高阁臣、何镜涵等一行8人赴保定市参加艺术社庆典活动。当时我是作为董怡如、魏寿松先生的学生与先生们同行。在庆典笔会上,闻讯而来的人们蜂拥在先生们的画案前观看;这种场面吓得我躲在一旁不敢出手画画。我挤在何先生画案前看先生作画,只见何先生挽了一下袖子,拿毛笔蘸足了浓墨在四尺整张的宣纸上纵情挥洒,皴擦点染浓淡干湿,一幅楼阁山水跃然纸上。围观的人们热烈鼓掌赞不绝口。那天是我第一次目睹何先生不打底稿,准确无误地在宣纸上“盖房”(何先生曾调侃地把画楼阁称为盖房)。晚上9点钟左右,艺术社刘宾社长来房间告诉我:“何先生看了你从家里带来的画,觉得很好,先生听说你晚上要画画,要来你房间坐一坐。”正说着,何先生扶着魏寿松老师(魏老师患半身不遂)推门进来了,我赶忙扶先生坐好,奉上茶水,站在一旁,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听说你是寿松先生的学生,画得不错,我挺喜欢,我让寿松和刘宾做个大媒,给咱们俩介绍介绍。”何先生的一句玩笑话顿时使室内的紧张空气烟消云散了。那晚上何先生边说边示范,从楼阁山水立意构图笔墨趣味诸多方面侃侃而谈。何老给我上的第一堂示范课让我终生受益。
从那以后,我尊何老为师,何老则谦逊地把我当做朋友。
2002年3月17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刊发了何老为我写的一篇小文,题目是“人品画品”。文中提到“程华为人厚道,大方,谦虚谨慎且从不自满,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尊重师长,很看重朋友间的友情……”五百多字的文章中极尽赞扬之词和关怀之意。昨晚灯下翻看这篇小文原稿——圆珠笔写就的“论一个画家的为人——记程华”之字迹依然那样清晰,小文最后何镜涵印4个大红篆字印章与何镜涵签名依然那样鲜艳和亲切,我含泪品读,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坛前辈对一个后生晚辈悉心提携的满腔热情和一片苦心。
2002年春节前,我带着自己画的一批画的作品照片请何老看。何老仔细认真一张一张地看,脸上露出微笑,频频点头称好。“您看我的画行吗?我想出本画集,您看现在出合适吗?”何老顺手拿出两张照片:“你看这两张画得很好,很有自己的个性,既有传统又很现代,就这样画下去,大方向是对的……记住要放笔,要画得大气不要像画照片……出画集是对以前的总结,你出吧,我支持你。”
我当即请何老为我的第一本“准”画集题写封面,何老欣然应允,先用钢笔在草稿纸上写下“程华作品集”、“程华山水画集”、“程华作品选集”等几种格式,最后跟我商量定下来“就写程华作品选集吧”。何老再用毛笔在原书纸上写了三遍,觉得比较满意了,又用特净皮宣纸裁成四尺三开一连气给我写了五张。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28年过去了,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学艺必先做人”。感悟真谛放眼未来,您的弟子一定会遵照您的嘱咐,坚定地走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路。何镜涵恩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