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831
本馆由[ 03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寻找刘宝瑞

发布时间:2010-10-05 14:24:01      发布人: 03

刘宝瑞(1915年-1968年),北京人,被誉为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53岁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欢笑和回忆,他过早的离去也让人深深地惋惜。今年,借刘宝瑞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京津两地,寻访刘宝瑞先生的亲人和弟子,随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浮出水面,刘宝瑞先生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好一个“单口大王”

“今儿我说这段单口相声啊,这可不是现在的事情。多咱的事情?反正,离现在也不算远,才六百多年……”啪!伴随着清脆的醒木声,耳畔里一个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熟悉的开场白下,一个熟悉的故事一遍一遍地播放着。

“姥爷的相声好在哪呢?有的东西,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里,他一说到皇宫里是什么样子,你脑子里好像马上能反映出一个画面来:一个个小太监歪着脖子端着汤,皇上坐当中,大臣列两旁……脑中显现的就是一个宏大的宴会场面。”——侯冠男是刘宝瑞的外孙,1982年出生的他和同时代所有喜爱刘宝瑞的“80后”一样,是听着同样的17盘刘宝瑞相声磁带长大的。同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的相声演员,他更像是刘宝瑞先生最忠实的听众。“我最喜欢《风雨归舟》,像这样从头至尾就一个‘包袱’的段子,更显演员的功力。当你演的时候,大伙能坐在底下静静地听,默默地点头,跟着你的节奏随着故事起承转合,到最后这‘包袱’响了。这是最难的!”

 

单口相声,是在民间笑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既有相声的特点又继承了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故事性强,结构严谨,妙趣横生。相对于对口、群口相声来说,单口相声在表演形式上更为简便,但难度也相对最高。刘宝瑞被誉为“单口大王”,正是因为他把单口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发挥到了极致。“刘先生演得怎么就那么好啊!”时至今日,回忆起自己的师傅,年已74岁的寇庚儒先生由衷地赞叹。“为什么他对正面人物树立得那么好?他爱啊!为什么对反面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恨啊!那是融入到血液里的。”寇庚儒说,曲艺是一种跟观众直接交流的艺术形式,演员本人的激情和对其生活、事业的热爱观众都可以感受得到。旧社会的艰辛,新社会的幸福,相声艺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宝瑞将这一切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表演中。“在事业上,他热爱艺术,虚心学习,一钻钻到底;在生活上,他疼老伴,爱闺女,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像这样的东西,他都放在段子里了,你说,观众能不爱听么?”

在过去,一般来讲,单口相声是“开场活”。演出刚开始,人还不多,怎么办?这个时候说单口,讲个小笑话,行话叫“圆年儿”,意思是把人吸引过来。“可就这单口愣叫刘先生给说成了攒底(即最后一个节目)。”寇庚儒说,他的基本功太扎实了!刘先生,他的声音,从近处听——不闹,从远处听——清楚;他的手、眼、身、法,拿一个东西,有感觉,看一个人,有远近之别,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是统一的。“先生故去这么多年了,很多人没有见过先生的表演,怎么还那么爱听啊?因为光听,他的声音里就融化了这些东西。”

好一个“单口大王”。刘宝瑞自幼家境贫寒,13岁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随即在京、津两地演出。1940年后又去济、宁、沪等地与曲艺名家高元钧、马三立等合作演出,享有盛名。据刘宝瑞的另一位徒弟王文林先生讲,他的父亲王长友先生与刘宝瑞是莫逆之交。“我听我父亲说,先生那时候练功,在雪地里头练‘贯口’,自己要是背不利索,自己觉得不满意就自己抽自己嘴巴……刘先生的艺术功底确是小时候狠下工夫练出来的。”

刘宝瑞正是通过艺术的魅力征服了几代观众。“我师傅是个左嗓子,唱的少。但他说的功夫是下足了。比如《文昭关》这段,侯宝林先生是唱,我师傅是说(学刘宝瑞的声音):‘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一路盘费花完了,卖了宝剑换口刀……’他能变不利为有利,本来的短处反而形成特色了。他特殊的嗓音,练出的那种韵味,娓娓道来,让你觉得耐人寻味,余音缭绕。”王文林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