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李老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84538851
本馆由[ 安清 ]创建于2011年07月17日

2008年教师节

发布时间:2011-07-17 21:55:24      发布人: 安清

2008年教师节

 

2008年教师节,我最想念的人就是李老师。

1. 

630起床,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看着教师节这一天与众不同的场景,在学校门口做了一会儿观察(时间取样);匆匆到了单位,上午一直在办公室里忙各种各样的具体事务,1155冲到学校接孩子时教室里已经没有人了;1213回到家里,做饭;1315,打开电脑帮同事修改东西;下午还有课,送孩子上学后冲到学校13教学楼,上教室的时候昏头昏脑,跑到四楼找教室,才发现走错了楼层;回到304教室,1418,还有足够的时间,长长舒了一口气,盘算下午的课在内容上安排点什么与教师节有关的内容,就是在这一刻,我开始想念李老师,想写东西。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布置学生给对自己影响最大或是自己映像最深的老师写一封信。提到了李老师,说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突然一阵伤感,泪欲流下,学生静静地看着我,我转头看着教室外的湖水。就在我的伤感中,教室外开始下雨,风雨如晦,故人不再。

下课的时候只觉得很累,才觉得有点奇怪,教师节怎么竟然不放假,再加上又在这样的情绪下,我于是很想一个人静一静,请父亲帮接一下孩子,自己不想回家,也不想吃饭,换了一间面向塔湖的教室,对着远处的青山,倚了窗回复因上课未接的一系列电话和学生们发来的教师节祝福信息,继续改前两天剩下的试卷、统分、登分、做试卷分析,然后准备晚上的课程;194012教学楼403教室,将昨天做好的课件拷到机子上,检查一会儿要用到的多媒体设备、音响等等;接下来要上的是全校选修课,人还是有点多,我们的想法是严格执行“我们的规则”,让那些只在意于学分而不是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退出,于是特别强调了我们对于“诚信”的要求,比如作业格式错误一律重做、抄袭一次即取消该门课程成绩等,试图减少选修的学生,只留下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下课后,到08级一个班主任家商议了一会儿关于如何与学生交流及如何为他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弄好网页,商定基本操作思路,离开学校,到家时2340

铺陈了那么多文字叙述自己2008年的教师节,也许想表达的只是一句话:这就是教师常态的生活,不知道老师那么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个这样的日子?

(顺便引用一条刚收到的短信,来自老师生前工作的学校,也是他的学生JT发来的:投身教育英勇无畏,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为琐碎,没空发泄没空约会!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家长投诉拼命陪罪,点头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身心憔悴暗自流泪!一年到头白日受累,劳动法规统统作废!屁大点事反复开会,工资不高自己交税!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教师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自己边看边乐,这家伙,哪有那么惨?这份职业中的快乐也很多嘛。)

2. 

虽然很累,还有点儿饿,还是不想睡,不以“抛家舍业愧对长辈”为代价,今夜的我如何能坐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看着来自远方的教师节祝福,心底的那根沉郁的弦再次被触动,我更加想念老师。

我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在这样的纷繁中,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在这样劳碌一天后的疲倦里,终于开始写怀念李老的文字。

3. 

老师去世一年了。临终前我去看过两次,其中一次大概就是去年的教师节前,那时他躺在沙发上,还能在很虚弱的状态中与我们吃力地说几句,他对我说:年轻时,工作不要太拼命,太透支,等上了年纪,就吃力了。他还告诫我说:对孩子,不要要求太高,长大能自立即可!

后来又去了一次,是J听了个偏方,找了些药,约我和他送去。那一次老师已经躺在床上,我们在卧室里看到他,很虚弱,一句话都没有说,眼睛直直地看着一个地方,医生在做针灸。可是家人说比上次好一点点,能吃点东西了。

出来后,J说他觉得很不好,他父亲去世前就是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也不好,只是我不想说,也不想J说。那天晚上我们在校园的操场上走了走,说及一些年少时候的事情,回到院子里,刚把车子停好,熄了火,还没有下车,一颗流星在我面前的天空坠落,就在我的面前,我的感觉很不好很不好!顷刻间我泪流满面。

 

后来说起这事,AJ说:就像李老的一生,有些人看见了,有些人没有看见。

 

4.

总觉得自己不应该不写点什么,可是,好像除了那些日子里在日记里零零碎碎的文字,自己确实没有写什么。不是不想写,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

老师去世后我一直没有写什么东西,一是因为我并没有觉得他去了,甚至站在书房的遗像前,我也只是觉得,我们来了,不巧他不在家,出门散步未归而已。二是因为,我总也想不明白,老师对我的人生究竟产生了些什么样的影响?那是一些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也没有想到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尊称他为“李老”,好像只有我,总是规规矩矩地称“老师”,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不同,我也说不清楚。

 5.

每年的教师节,我和AJ都会去老师家坐坐。如今,教师节又到了,只是,老师已经走了。

是啊,走了,他去哪里了呢?开着车走在路上,我眼中似乎看不到红绿灯,只是想,人走了去哪里?

据说是人死如灯灭,可是,王充这么说,释迦牟尼还那么说呢,难道写进历史课本的论断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们已经不是只会考一个答案的中学生了。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不相信人死了就完了,不会的,只是换一种状态,换一种存在方式而已,那么,老师去了哪里?多年后,我们又要去哪里?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今生,我们在这一时空中见过的爱过的舍不得割舍的,才能在某一个未知的时空里,再次以爱相见?

三生石上旧精灵,再见时是否“此身虽异性长存”?可是,如果老师时时在我的记忆里,又怎么能说他已经走了呢?以此推之,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我觉得自己有点混乱,就像不明白“是庄子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子”。

6. 

按照时下的标准,我并不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不曾飘洋过海带给老师很多荣耀也就罢了,几乎一直不曾离开这片土地,在这样的时代难离故土的人,本身就缺乏“时代精神”。

然而《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可是中国千年的经典,从这一点而言,我还真是老师的弟子,我不是说职业的选择,而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始至终都格格不入。网上那篇悼文说李老师“狂狷本色”,是啊,言行举止,以及憔悴时看起来有点倔傲的那几缕头发。

在这一层面上,可能我更象老师,不仅继承了他的事业,还继承了他的精神上的桀骜不驯,与主流的不合流。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我总觉得老师在酒中沉醉的行为,何异于阮籍?我只是不沉醉,我压根不去关注什么是所谓的主流,无论周遭怎样物欲横流,我的心清澈而坚定,所以我觉得和李老师相比,自己“青出于蓝”,在三界繁华之外,小隐于市,就不曾体会过老师最后的人生岁月里从心里放到酒里的感受。

他去世,相对直接的原因就是酒,酒精损伤了他的身体,或许,更应该说是酒也化不开的“不合流”,早就侵蚀了他精神上的快乐。JT说他喝酒,然后批评,在一中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想他心里,一定不会很快乐。中国文人,不喝酒的很少。据说世上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而“胸中小不平,酒可以消之”,所以阮籍胸中垒块,以酒浇之。其实,曹操说杜康解忧,也只是个人愿望而已。从心理层面而言,这杯中物,犹如抗抑郁的药物,到底也只是药啊。或者,是因为“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可是李老师啊,这浮生若梦,狷者总可以有所不为,这世上哪里有什么东西,值得以性命相拼?

一直想陪李老喝一次酒,却一直不曾有机会;一直想为李老抚一曲《酒狂》,却至今没学会。

总记得他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就在他小女儿去世第二天的课堂上,这文字实在太惨淡,我至今无法忘记那情形。可是,我觉得其实人不一定要当猛士,不一定要去直面、去正视,更不一定因为这份坚定和执著而最终成为“一介狂狷”,或许这其中是因为有性别的差异,总之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直面不了正视不了。直至今日我还在课堂上对学生说:如何适应社会这个问题,请大家不要问我,因为我不知道如何适应也不想适应,我只是致力于努力修炼一个坚定的自我,以便可以平静地选择不适应。

是啊,人生如此,黛玉要死宝玉要出家,法海他偏要多事许仙要上那金山寺,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小时候听越剧《红楼梦》,宝玉对老太太哭道“我天下万物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共死生”,怎样的撕心裂肺怎样的无可奈何,就是白素贞水漫金山如此的法力如此的坚定,又能如何?

但是我想,面对如此人生,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看人生的另一面,那些不惨淡不淋漓的一面,在风花雪月中一样可以沉醉不醒,即使无可选择无可躲避,还可以关上心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周围人生活的边缘,尽可能不去接触周遭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于琴棋书画中追寻另一种人生的快乐。

其实一直想请教老师,人生可不可以这样过,我可不可以这样过?可是,每次去一中总听着他们谈“周围的世界”中那些我几乎从不留意而他们觉得值得谈论的人与时事,好像这就是“男人们”很重要的谈话内容。

 

没等我开口问,老师走了。

7. 

还记得他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他用方言读出的抑扬顿挫里,年少的心第一次被《雨霖铃》所表现的沉郁情感所触动,我爱上了宋词的隽永和深沉,爱上了一种生活方式,爱上了一种人生状态;又因为那篇《故都的秋》,更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爱上了一个陌生的北方城市;因为老师对我作文的肯定,其貌不扬的我一直以来骨子里流淌着一种骄傲甚至多年以后发展成一种以文化为其底蕴的精神支撑;还因为高一时他组织我们合办一份刊物,不知道这其中有些怎样的因缘际会,总之我第一次**无视情感世界里所有的亮色,改变了自己此后整个生命的底色。

因此,多年以后我越来越觉得,也许,我生命中所有无法化解的抑郁,都来自青春岁月里在老师的课堂里所感受到的一切。更何况,因为他“善教”的缘故,我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高中毕业的时候以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为自己的志向,从事这份职业,终身不悔。直至今日,就是今天晚上,2008年的教师节这一天,我在大学的讲台上第一次大着胆子告诉学生,要带着他们读中国古代经典,本学期是《论语》《弟子规》《大学》《中庸》《颜氏家训》, ­­——虽然我到底没能读中文。

8. 

这就是老师对我的影响,一个人居然可以这样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想想人生真是不可思议。

我为什么不为李老写点什么?生命中有这样的一个人就这样影响了自己的一生,我凭什么可以不写?可是,面对这样一种对自己生命和人生的巨大影响,我还需要写些什么?我还能写什么?

早在李老去世后,AJ就说过,你,特别是你,应该写点什么。可是,我一直沉默着,一直不承认“离去”,明明知道这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好像我不正视,这件事就不曾发生一样。

然而今天,我终于坐到了灯下。

9. 

心里一直盘旋的,是《老子》上的一句话:死而不朽者寿。

 

 

2008910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很好奇你是谁?李老的哪位学生?


    写信时间:2012/02/24 10:18:10
  • 看完你写的文章,眼里满是泪水,我想李老,我想你们每一个人,想念那一段岁月。


    写信时间:2012/02/21 11: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