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淮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972
本馆由[ m8h~3u5 ]创建于2010年01月21日

唐淮源将军之子唐叔华、唐绍华

发布时间:2016-01-28 10:26:34      发布人: m8h~3u5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 国民党陆军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竟被誉为"滇军完人"!
    唐淮源,字佛川(也有写作拂川),云南省江川县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惨烈的1941年5月,任 国民党陆军 第三军军长,率部驻守山西省中条山,因陷敌重围,弹尽援绝,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壮烈以身殉国于山西省中条山县山之巅,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 国民党4个上将之一 。
    唐淮源的故乡是江川县北面的翠峰乡关索岭 。关索岭简称关岭,地势险峻,林木繁盛,清翠欲滴;千峰耸立,一径盘旋,极为险要 。有一夫当关,万夫难开之势 。据传说,诸葛亮南征时,关云长之子关索追敌至此,敌首领跪地求饶,愿献一箭之地 。关索一言不发,立于山巅之上,弯弓搭箭向东南方射去,只见箭如流星,竟达万里 。敌首领目瞪口呆,仓皇逃窜 。从此这山名关索岭 。也许正是这山水灵气,孕育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唐淮源 。
    唐淮源于1886年出生于关索岭山腰的麻栗园村 。这村可能是因附近多有栗树而得名 。这小山村掩映于山林之中,一条瀑布从村东北方飞流而下 。真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这村虽然风景极好却很穷,无田少地,村民靠山吃山,冬春干季靠砍柴、抓松毛扭草团到30多里外的江城卖,夏秋雨季主要靠打猎拾菌(蘑菇)到城里出售为主 。唐淮源生下未满周岁,父亲即撒手而去,留下淮源母子俩相依为命 。
    唐淮源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住在两小间茅草房里 。唐母姚氏,勤俭能干,苦节抚孤,但砍柴打猎,主要是男人的活计,对这孤儿寡母来说,实在是无法担当 。唐母靠拾菌抓松毛扭草团背到江城街上卖来维持生计,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后经乡邻介绍,下山到40里开外之乡绅侯家作佣人 。唐母洗衣做饭,扫地喂猪,无所不干,一天两头黑,无暇顾及淮源 。淮源水里泥里到处滚,有时到外面玩,还遭到人家的欺负,骂他有娘生来无爹教 。母子俩饱含眼泪,默默无语,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
    淮源到了读书的年龄,他看到主人家的小孩去念书,非常羡慕,常常跟随 。主人就叫淮源陪伴儿子一起去上学 。到了私塾,淮源不肯离去,就在外面听外面看,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叫他进去当堂背书,谁知他竟然比在里面的学生还背得熟,叫他写出来,他比学生们还写得好 。老师很是欢喜,知道他家庭困难,破例不收学费接纳淮源为学生 。淮源聪明好学,功课优秀,深得老师喜欢 。
    唐淮源知道母亲把自己拉扯大实在不容易,事母至孝,一到家就帮助母亲做事,让母亲能稍微轻松一些 。
    1909年,由于唐淮源的勤奋努力和老师的教导资助,唐淮源终于完成学业,参加乡试得中,到昆明赴省试,时逢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唐淮源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考人讲武堂,被编人丙班二队,与 朱德和同乡金汉鼎等为同学,相交甚厚,同 朱德等结为"金兰之交",常相聚于圆通、古幢等古刹名寺,谈论时事,畅叙友情,有"佛川,玉陔之异姓弟昆也" 之说 。(见《革命文物》1979年第1期《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唐淮源之叔去世, 朱德曾为之题写了墓碑,落款为"世侄 朱德拜题",现尚存 。唐淮源沉默寡言,做事切实,为人忠厚,学习非常刻苦,在同学中人缘极好,深得教官和学友的好评 。
    讲武堂总办李根源以及教官,大多是同盟会会员,学生500 多人,大多是不满清廷的腐败无能、不满现状的热血青年,学堂里同盟会组织的活动非常活跃 。他们传阅反清革命书刊,宣传革命主张,经常在一起秘密谈论如何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云南讲武堂已成为云南革命的摇篮 。
    由于当时云南扩充新军,下级军官十分缺乏,讲武堂便从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10 0余人编为特别班 。唐淮源、与 朱德、金汉鼎等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提前8个月于1911年夏初毕业,派往军中,出任排长,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
    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唐淮源积极参与,胜利后升任连长 。
    1913 年夏,唐淮源与 朱德所在部队被调往滇南剿匪,驻扎在建水,与匪多次激战,唐淮源作战英勇,屡有建树 。
    1915年9月,建水发生了土司之间为争夺世袭职务的战斗 。其中一方勾结股匪于9月20日攻进土署驻地渣腊寨,残杀无辜 。时任陆军营长的唐淮源率部下两个连,随建水县知事王景弗率县警备队于21 日进剿 。第二天与匪接火 。唐淮源指挥炮兵在大箐村用炮轰击,连连命中目标,土匪败逃 。唐淮源率军警跟踪追击十数里,土匪溃散 。当晚得知,土匪一分为二,一股约百余人盘踞松岭岗寨,另一股约二三百人屯聚普古乍村 。副团长 朱德闻知消息,急率两连步兵星夜驰援 。按部署,23日分头行动 。唐淮源带一个连附炮一尊进攻普古乍 。县知事随 朱德进攻松岭岗 。唐营长率兵进击普古乍,毙匪10多人,匪势不支,溃逃山林 。建水一带自此稍安 。
    1916年初,袁世凯复辟称帝,云南宣布独立,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 。唐淮源随蔡锷护国第一军人川作战任营长 。事定后,以军功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旋调任四川省宜宾县县长,颇有政绩,随之继任第十五旅旅长 。
    1917年,孙中山先生号召护法 。唐淮源率部编入靖国联军第二军第四混成旅(旅长金汉鼎),与北洋军各路川军作战,取得胜利 。
    1919年,靖国军驻在四川省自流井,有一天, 朱德邀请了八个同事和相知到他驻防的临时寓所吃过桥米线,餐毕, 朱德很高兴也很感慨地说:"靖国胜利了,值得庆贺 。我们几人一同出生人死,应该留念 。" 于是大家很高兴地站成两排留影 。摄影之后, 朱德即兴吟诗:"百战余生者,群材可撑天 。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 。""两两"指滇军两个军分两路人川护国护法;"三三"得九,就是一同留影者九人 。在这张照片上,唐淮源站在后排左四位置 。(见《革命文物》1979年第6期封二)1920年秋,滇军在川失利,撤回云南 。是年底,顾品珍发动"倒唐"成功,顾品珍取代唐继尧主滇 。滇军编为七个混成旅,唐淮源为第二旅旅长 。当时,云南匪势猖獗,滇南尤甚,唐淮源旅被派往通海等地剿匪 。
    1921年底,顾品珍率军出征拒唐(唐继尧),委金汉鼎代理滇军总司令和代理云南省长 。唐淮源率部随时任迤南剿匪指挥官驻通海指挥剿匪的金汉鼎至昆 。
    1922年初,被赶走的唐继尧返滇复辟,顾品珍战死 。顾军方寸大乱,纷纷溃败 。唐军气势汹汹进逼昆明 。是年3月10日,唐淮源随金汉鼎、 朱德等离昆西走,退向川南,4月到达重庆 。四川督军刘湘、重庆警备司令杨森热情款待,许予重任 。朱、金、唐等心灰意冷,婉辞不就 。
    是年6月, 朱德、唐淮源、金汉鼎离渝下沪 。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离粤赴沪,朱、唐、金三人在沪晋见孙先生 。孙先生认为滇军能战,很有战斗力,希望他们利用在滇军中的影响,招抚滇军,讨伐陈炯明 。随后, 朱德与唐、金分别,赴欧洲 。金、唐受孙中山先生之托,携款南下,想收集滇军旧部,整军讨伐陈炯明 。
    唐淮源经梧州到达来宾加入滇军,东下讨陈 。随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战斗在大江南北,1926年参加 第三军誓师北伐,英勇善战,攻克南昌,屡有战功 。
    1927年,唐淮源任 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他回顾自己十多年来的军事生涯,总结自己的军事实践,悉心钻研军事指挥艺术,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育得法,深受学员和同事的好评,为 国民党军队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
    1928年10月5 国民党南京政府决定整编全国军队,将金汉鼎为军长的31军合并入 第三军,金汉鼎任 第三军第12师师长,唐淮源由南昌军分校教育长调任12师副师长,下辖34、35、36三个旅,唐兼任35旅旅长,师部驻江西吉安 。
    在这段时间里,唐淮源所部,奉命"剿共" ,曾参与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瑞金、汀州、上杭等地与 朱德所指挥的红军作战 。唐淮源、金汉鼎与 朱德同为同学、相知,有"金兰之交",
    再加上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对于蒋介石的"剿共"命令,只是消极应付,敷衍了事,避免与红军正面作战,总是跟在红军屁股后面转,并不真正兵刃相见 。实在说不过去时,就胡乱放上一阵空枪,既是报警,又是交差 。据其子提供的史实说,其部下有一伙士兵,他们欲投奔红军,又怕离开部队时被当逃兵抓回,就挟持唐淮源到了红军 。红军就把唐关了起来,并立即报告了上级 。此事很快被 朱德得知 。 朱德知道此事关系重大,立刻赶到,为了避免唐回去遇上麻烦,朱有意让看守之人麻痹大意,并给唐暗示逃跑 。到了晚上,唐的随从将衣服绑腿撕成条条,将唐从屋中救出回归部队 。唐看到红军衣物单薄、装备极差,利用打仗撤退之机,有意留下一些武器弹药衣被等给红军 。
    1932年,唐接任第12师师长,1936年升任 第三军副军长兼第12师师长,督师赣皖甘宁,治军抚民 。唐自小贫困,深知生活艰辛,他由一个农村的苦娃成长为一名将军,自知其中甘苦 。唐淮源爱兵如子,部下受伤,必亲往慰问,逢年过节,定设法犒劳,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积蓄,"待部属如家人父子",深受部下爱戴 。他的绰号就叫"唐菩萨",上上下下都认为他有一副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热心肠 。
    唐淮源治军极严,部队每到一地,明令不得惊扰百姓,滋事生非,违令严惩 。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唐淮源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升任 国民党陆军 第三军军长 。同年9月19日,是农历八月十五,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 朱德与唐淮源这两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将军见面了 。他俩在中秋月下的一列火车上,把酒临风,回忆了他俩28年来的同学、战友、盟友、弟兄之情 。他俩共同吟唱了苏轼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两位将军挥泪惜别,分赴抗战前线 。
    随后,唐淮源所部转战燕赵,挥师冀晋,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役,旧关杀敌,晋南肉搏,娘子关一带予敌重创 。在华北战场上唐淮源率部抗日,沉着果毅,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
    1938年夏,唐淮源所率的 第三军,奉命由华北战场转入山西省中条山作战 。
    中条山位于晋南地区,南临黄河,北通临汾,东连太行山,西北与吕梁山相望,进可攻,退可守,是地势险要的天然屏障,又是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国民党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调集了两个集团军7个整军,一个改编旅,一个游击队,约16***防守中条山 。唐淮源所部 第三军,隶属第五集团军,为滇南健儿组成,驻守在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 。
    自1938年10 月开始,日寇为了夺取中条山这一战略要地,组织不少强悍劲旅,车轮式地接连发动了13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哪里危急出现在哪里 。要是前线来人或来电话报告阵地守不住时,唐军长回答是:"我没兵派给你,你要是守不住,你下来,让我带军部勤杂官兵接你的防!"这不知挽回了多少危局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我抗日军民英勇奋战,在械劣、粮缺、弹乏等险恶条件下屡挫顽寇,数度实施反击,日军每次都败北而退 。
    一次大战之前,敌我两军对垒,日军为了摸清我军底细,依仗其空中优势,派出侦察机到我军驻地低空盘旋侦察,集团军指挥部怕暴露我军事目标,严令不准开枪 。当日寇的侦察机飞临 第三军上空时,超低空飞行,肆无忌惮 。 第三军的一位营长普剑(江川县路居人),忍无可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抬着机枪向敌机猛烈射击 。敌人毫无准备,根本没有想到会遭到如此独特的攻击,敌机被击中,翻了几个跟斗,坠毁在地,我军将士一片欢呼!敌机上有9个日本人,7男2女,机上还有照相机等 。按照集团军原来的规定,是要处分普剑的,可是由于打下了敌机,而且自此之后,敌人的侦察机来得也少了,就是来了也不敢像过去那么猖狂的超低空飞行了 。加上唐淮源一再为其请功,不但没给处分,还奖给普剑营长银元1000块 。
    由于我军的殊死抵抗,中条山成了大西北的坚固屏障,日寇的眼中钉、心头刺,使敌未能饮马黄河,保卫了潼洛 。连日军侵华最高统帅也不得不承认,自入华以来,日军在中条山遭到了最猛烈、最激烈、最有效的抵抗 。
    在坚守中条山的日子里,唐淮源还不时召开 第三军防区内的老百姓的会议和走访乡亲们的家,讲解抗日救国和军队要和老百姓搞好关系的道理,很多老百姓都知道唐军长,都说他真是一个"唐菩萨" 。
    1939年4月17日,唐淮源之母因病不幸逝世于故乡江川县江城,唐淮源事母至孝,得知噩耗后焦急万分,但他深知,自古忠孝难于两全,大敌当前,抗敌是首位的,迟迟未回乡奔丧 。他于敌进攻稍缓时请假回乡葬母,蒋介石知情后,准假,并为唐母题词:"岳欧懿范";何应钦也为之题词:"芳徽风迈" 。唐淮源与 朱德昔年在云南军***事时,唐曾把其母接到军中奉养,唐母曾为 朱德缝补浆洗, 朱德获知唐母不幸病逝,异常悲痛,曾为之题词;据当时参加过唐母葬礼的江城老人回忆,曾看到"***敬挽 林伯渠拜书"的挽联 。其子女也证实了这一事实,惜已不存 。
    1939年秋,唐淮源获假后千里迢迢飞速赶回家乡江川为其母奔丧 。唐淮源曾致书其师李根源:"吾母姚太夫人,疾终里弟,四月余矣 。不孝待罪戎行,生既不能侍养,殁又不得奔丧 。每一追思,哀痛何极?今将安葬,表墓之文,敢以乞吾师 。"唐淮源在讲武堂时学习用功刻苦,深得李根源器重,李收信后为唐淮源"以身许国,移孝作忠"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又念知太夫人之淑德懿行,足楷仪斯世",欣然命笔写下了《江川唐母姚太夫人墓表》 。< BR>    唐淮源在由昆明至江川县县城家中的路上,经过故居的茨桐关,得知村民在村前摆香案迎接,深感不安,距村半里多之地时,即下滑竿步行,进村后见老行礼,见小问好,一一见过父老乡亲 。唐淮源被迎进村中大寺之后,未见自己的启蒙老师胡歧山老先生 。一问方知,胡老师年逾古稀,行动不便 。他即命随行之人与乡亲上胡家去请 。胡老先生被请到时,唐淮源迎出寺门,"扑通"一声下脆于寺门前的石头路上,深情地说:"老师!请受学生唐淮源一拜!"胡先生慌忙扶起唐淮源,说:"唐军长不必行此大礼!老朽承受不起啊!"唐淮源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没有老师教诲,哪有淮源今天!"
    唐淮源在江城办丧事请了全城父老乡亲吃饭 。他看到家乡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各种费款数不胜数,父老乡亲苦不堪言,很是忧虑 。他特地将本地的一些仕绅和有声望的老人们请来,他说,当今有不少地方官员贪污腐败,他们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甚至勒索钱财,图财害命 。国家是有法度的,不能让他们得逞,不能给他们送礼送钱 。他们贪得无厌,你给他们送,他们落得益,照收不误,送多少收多少,你只要有得送的 。唐淮源边说边将自己的长衫用手提了起来比划着,引来乡亲们一阵会心的大笑 。
    办完母亲丧事,唐淮源奋笔言志,写下一中堂: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落款为:
    庆忠贤侄持土褚索字,乃奋力以张迁碑笔意写鉴湖女侠诗与之,书不甚工,略抒胸中之志尔 。已卯秋 唐淮源谨书
    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上款:
    录明张家玉诗
    下款为:
    民国已卯年仲秋月唐淮源
    上列中堂和对联均为隶书,笔***厚,深得汉《张迁碑》真传,且字里行间,表明了将军为国家和民族决心义无反顾,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的浩然正气 。看后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
    唐淮源匆匆办完了母亲后事,就急急忙忙往回赶 。在昆会见宾友时,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 。他在返防途中给其子的信上写道:". .....现(你们)祖母安葬已毕......于16日飞蓉,改乘汽车回中条山防地 。此后家庭之责任已了,国难之耻辱未了,各有职责,望汝等好自为之 。"
1941年2月10日,唐淮源已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之决心,他在写给家中的信上还写道:"所悬念者物价日高,尔等生活究竟如何?明知艰困,意欲随时接济,必致贪污,似又不值 。"
    1941年3月,日军调整兵力部署,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三个战场上调集了八个师团、九个旅团、一个骑兵团、另加飞机百余架和若干特种部队,兵力达25万以上,装备精良,兵力数倍于我,扑向中条山,志在必取 。日军妄图乘我南临黄河背水之危,将晋南我军歼灭于黄河北岸 。为了攻占中条山,日军派出一支部队,白天大张旗鼓地在风陵渡由中条山所在的黄河北岸渡到洛阳所处的南岸,摆出一副要攻击洛阳的假象,实际上,到了夜间,白天过河的日军又悄悄从南岸渡回来,第二天又如法泡制 。我军战区长官司令部和两个集团军总司令部均处于麻痹状态,不但没有发觉敌军声东击西的军事目的,反而因大军坚守数年,日军未克,守军给养困难,原先将中条山我军的后续军队他调,使这一战役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埋下了祸根 。
    是年 4月下旬, 国民党在洛阳召开战区军事会议,会议由何应钦主持,会议对敌我军事态势做出了错误判断,会上认为,日军调动大部队是意在攻占中原古都洛阳,要将中条山守军的一个主力军调过黄河守洛阳 。唐淮源身在一线,深知当时敌我军事态势,他在会上陈述,日军现在中条山前沿聚集重兵,中条山的防务有隐患,只有一线部队而无预备队,没有纵深部队配置,一旦被敌攻破,后果不堪设想,部队不应它调,反倒应该加强 。但是,此意见被否定了 。会后,战区长官司令部将我一个主力军由中条山一线调过黄河守洛阳 。 5月初,才发觉日军虚张声势明攻洛阳城,聚集重兵暗夺中条山,我军将守卫中条山的部队调守洛阳是上了日军的当 。战区司令部又要将此军调回去,可是,部队来回奔波,疲于奔命,在回军路上,被日军击溃 。
    1941年5月7日,日军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 。日军首先以异常密集猛烈的强大火力集中攻击我 第三军和九十八军防地 。首先利用空中优势,数百架次飞机轮番狂轰烂炸;随之,上千门重炮一齐开火轰击,整个中条山成了一片火海 。紧接着日军的坦克、装甲车扫射开路,大量日军跟随其后,空降兵自空而降强占了一些重要的制高点 。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予以迎头痛击 。可是由于我军麻痹大意,缺乏大战恶战准备,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更没有后续预备部队补救 。当天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均受到极大影响 。
    日军发起总攻的第二天——5月8日,防守中条山战区中心晋南垣曲的我四十三军,在失去几个阵地之后,于下午提前撤退,使得日军乘虚而入,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 。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
    唐淮源所部 第三军驻地为中条山主脉,首当其冲 。敌军于8日突入 第三军左侧后,分袭各部,截断我后方联络给养线 。 第三军将士在唐军长的率领下"浴血奋战,死事之烈,前此所元 。"
    唐淮源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展开异常猛烈的运动战,更番与敌拼杀肉搏 。官兵们意气昂扬,以一当十,殊死奋战 。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军腹背受敌,左右被攻,极为疲惫 。
    唐淮源在收到司令长官蒋鼎文的撤退电令后,已经陷入重围,无路可退 。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唐淮源仍在指挥 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5 月10日,唐淮源率三军将士向南突击,与深入之敌遭遇于温谷村附近,为争温谷村以北之高地, 第三军将士前赴后继,厮杀拼搏,血染黄河!
    5月1 1日,沿山口与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敌主力以分进合击之势合围 第三军,必欲置之死地 。 第三军伤亡过半,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 。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
    "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 。""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 第三军开其端 。"
    中条山南北幅员约百里,当时除 第三军以外,我军已安全撤退 。敌众我寡, 第三军将士经过一周的殊死决战,饥疲交困,且敌我纵横交错,天险黄河横亘于后,我军身处绝境 。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 。
    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且战且走,遇到日军大部队,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转向西,处于不利地势,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 。几经激战冲杀,至12 日晨到达县山 。马蹄沟、水泉沟、大寺坪等处之敌追踪而至,环攻甚急 。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三十四团团长张正书均负重伤 。三十四团副团长潘尔伯、三十六团团长黄仙谷、第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张永安、 第三十四师第一百团团长薛金吾相继阵亡 。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 。
    唐淮源亲自冲在前方,我军与敌殊死决战,杀声震天 。唐淮源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县山顶一间土屋内 。
    县山旁有一山称唐王山,据说唐朝一***国皇帝唐王李世民当年在此驻守并打过仗 。唐淮源眼望唐王山顶,心想,中国人自称唐人,自己就是姓的这唐,这唐王山就是自己的归宿,抱定以死殉国之心 。当时处境险恶,唐淮源异常冷静,指挥将士三次突围受挫,官兵伤亡惨重,弹尽援绝 。警卫连战士大部分已经牺牲,剩下的已被唐派上去迎敌,身边仅有几个通讯兵和报务员,实际上充当了唐军长的贴身警卫 。
    唐淮源自1911年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 。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 。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膜目矣!"
    1941年5月12日,已是炎热的初夏,但这天的下午,寒冷异常,阴风怒号,大雨涝沱 。唐淮源身陷绝境,突围无望,愤未竟保卫中条山之志,有负国家养育之恩,决不愿落入敌手 。唐淮源几次欲摒去左右,但他们均表示决意与军长同生死、共患难,不愿意离开军长 。敌人已经离得很近很近,唐淮源下令他们冲上前去,大伙望着军长那严肃果敢不容商量的面容,只好冲出土屋,屋内只有唐军长的女婿一一辎重营营长金绍孔(江川海浒人) 。唐淮源乘金在门口了望、警卫的机会,对准自己的心脏开了枪,饮弹殉职于樊家沟县山顶上土屋内 。
    唐军长的"卫士"们离去不远,听到屋内枪响,大吃一惊,赶紧抽身回来,看到金营长从土屋内跑出来,脸色铁青,欲哭无泪 。此时,离土屋不远的地方枪炮声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近,形势危急,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大家望着金营长,金正想说什么,正好这时担架抬着12师师长寸性奇(保山腾冲人)路过,寸师长躺在担架上看到金营长,还关切地问"军长怎么样了?还好吗?!"金营长忍住悲痛急忙掩饰说:"在屋里,还一一好!"寸师长说:"我的腿被鬼子飞机炸断了,只有先走一步,这里太危险了,请你们保卫好军长,马上撒下来 。"
    寸师长走后,金营长急忙返身进屋,用军毯将军长的遗体包裹起来,扛出土屋,放在山顶上的一个土坎下,小心翼翼地用土掩盖了,并做了记号 。金营长带着几个士兵九死一生,冲出日寇重围 。
    战斗已经基本结束,还有零星*** 。金绍孔营长两眼深陷、面容憔悴,和几个士兵到了夏县郭*** 。这时,疏散躲避的乡亲们已经三三两两回到村中 。金绍孔哭着对乡亲们说:"三军失利,伤亡惨重,军长阵亡!"在场之人,无不悲痛流泪 。乡亲们急忙拿出干粮来给他们充饥 。金营长和士兵们已是几天没吃东西了,金营长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给乡亲们说:"日本鬼子很快就要打来了,他们见人就杀,大家还是再躲一躲!"他还从自己身上拿出仅有的七八十元法币交给张永新,请求他邀约几个老乡去把唐军长的遗体搬运回来,再买棺术安葬 。安葬地点要绝对保密 。他特别叮嘱张永新和乡亲们,军长的遗体一定不能落入鬼子的手中,否则我们将成为国家的罪人 。日后他一定会来找张永新重谢 。金营长流着眼泪一再拜托 。乡亲们又悲又恨,对唐军长为国捐躯,无不悲愤异常,痛哭流泪;对日本鬼子无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
    唐淮源出身农民,生长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而又自然的亲情,他在中条山驻守的三四年时间里,军务之余,经常到附近农家走动,跟他们谈天说地拉家常 。他还多次召开附近***的会议,给他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讲军队和老百姓只要一条心就能打胜仗的道理,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良好的深刻的印象 。
    国恨家仇加上大家对唐军长的崇敬怀念,使乡亲们热血沸腾,张永新义不容辞地带着十几个老乡,冒着生命危险,借助夜幕掩护,翻山越岭抄近路赶到县山,只见山梁上火把、手电到处晃动,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县山,正在打扫战场,清理日军尸体 。老乡们在半山坡上就听到日本鬼子们叽哩呱啦的怪叫声 。张永新和老乡们按照金绍孔营长提供的情况,趁混乱之机,凭着当地人熟悉地形的优势,爬上山顶,找到了掩埋唐军长的地点,迅速把唐军长的遗体刨了出来,连夜搬迁回来,重新人殓,掩埋在张永新家的地头,并以石为记 。他们深知事关重大,如果走漏风声,不但唐军长的遗体被日寇发现被其利用,唐军长的灵魂不得安宁,乡亲们还会遭连累甚至掉脑袋,因此大家都守口如瓶 。
    抗战胜利后没人来找唐军长的遗体,新中国建立后也没人来认领唐军长的遗体 。到了"文革"时期,当地有的别有用心的人曾提出过此事,张永新被打成" 国民党的孝子贤孙"遭到揪斗,吃了不少苦头 。张永新没敢承认,造反派们也没弄清到底是谁带的头,遗体究竟埋在何方?最后不了了之 。
    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慷慨就义,壮烈殉国,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
    "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 。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 。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凭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
    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惨烈的一页 。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
    "追赠陆军上将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 。国民政府三十一年二月二日令:
    陆军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早列戎行,迭经战阵,荐攫军长,益矢忠勤 。比年驰驱冀鲁,迭摧顽寇 。去夏于中条山之役,躬率少数部队,奋勇冲击,卒身殉 。眷忆壮烈,轸悼实深,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绩,存备宣付史馆,用彰英烈而资矜式 。
    此令!"
    
    唐淮源慷慨赴死后,蒋中正特为唐淮源和同在中条山阵亡的部下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两将军题写挽联:"百战殊勋著河上,双忠大节壮中原" ; 国民党行政院长于右任的挽联是:"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国共两党要人均为其题词题写挽联,唐淮源被视为"名将风范,铁血流芳"、被称誉为 "滇军完人"!
    1942年6月6日,云南省在昆明召开追悼唐(淮源)、寸(性奇)将军的大会 。云南省***龙云主祭并致悼词 。1946年抗战胜利后,云南省各界人士又在昆明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大会,会后蒋中正还在安宁温泉接见安抚了唐淮源的遗属 。 1942年6月16日,陆军 第三军在陕西省城困县召开"追悼唐故军长、寸故师长暨阵亡将士大会":"大会于16日上午10时在城固***教育馆隆重举行 。计到各机关、学校、***及各部队万余人 。""会场布置庄严,满场悬挂各界酋长、团体题词、挽联及漫画计一千余幅 。全城男女老幼来往观瞻者,自晨至晚,约五***以上 。"
    1947年3月, 国民党江川县政府"奉省府命及朱秘书函,建立本县唐公佛川忠烈祠 。"唐公祠建于江城东门外 。祠内悬挂有 国民党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题赠的楹联 。"抵御外侮壮志未酬先殉国;杀身成仁忠魂永镇中条山";云南省***龙云的题词"忠孝两全";还有其老师、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题的"军人楷模";原 第三军参谋长、省政府秘书长朱景宣题的黑底金字匾"滇军完人"!祠内内堂正间是高齐屋顶的雕花神龛,内供雕有三龙朝圣的木质牌位,上刻"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之灵位"金字 。牌位前有国民政府指定江西景德镇专门烧制的约高一米的唐淮源将军半身戎装彩色瓷像,安装在柴檀木架上 。神龛上方有国民政府***林森题赠的红底金字匾"浩然正气"等 。祠内还有刘文典撰写的"唐淮源将军庙碑" 。还把国民政府31年2月2日的《追赠陆军上将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全文刻于一墨石,镶在唐公祠后堂墙上 。
    1950 年, 朱德曾派人前往云南寻找唐淮源后人并去山西中条山寻取唐将军遗骸,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
    盛世修志 。 1984年,按照上级指示,江川县成立县志办公室编修江川县志,本人出任江川县志办主任和《江川县志》主编 。本人与唐淮源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多次接触交谈,其长子唐伯华、三子唐叔华提供了《原 国民党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抗日殉职有关材料》 。县志办公室在工作中基本弄清了唐淮源将军的生平事迹,决定在《江川县志》为唐淮源立传,并积极向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提出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的建议,还代为起草了《关于追认唐淮源为抗日革命烈士的报告(稿)》 。
    1985年,由聂荣臻元帅作序、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的《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一书出版,书中介绍了抗日战争中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11次重要战役和68 名阵亡将领,书中将唐淮源与张自忠并列,书中对唐的生平介绍中载有:"唐于1 937年升任陆军 第三军上将军长","慷慨殉国,时年55岁" 。
    1986年,适逢唐淮源诞辰一百周年,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追认 国民党陆军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为革命烈士"的通知 。
    198 9年9月9日,江川县人民政府派员与唐淮源之子女至山西省夏县寻取唐淮源将军遗骸,火化后于10月17日护送回江川 。
    1990年清明节,***江川县委、江川县人民政府在县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唐将军烈士墓,并举行了"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烈士骨灰安葬仪式",唐淮源将军之子唐叔华、唐绍华及省地县有关党政领导和山西省夏县有关人士和江川数千人参加.***江川县委副***,在仪式上代表***江川县委和江川县人民政府讲了话 。
    唐淮源将军永垂不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