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精神当作为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已然存在数百万年,有文字考证之文明史也已有5000年之久!然,中华民族之魂至今尚无标准答案!有人说, 儒家思想能作为中华民族之魂;有人说,岳飞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有人说,“共产主义”就是中华民族之魂!那么,中华民族之魂是什么呢?
儒家思想能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思想只能适用于“大同社会”,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当日之世界,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岳飞精神更不能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因为 岳飞精神虽然体现了“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忠心’思想”,但最最大的不足是“愚忠”,即“忠君不忠民”,这种思想实质上还不如李世民的“民贵君轻”和“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思想!
“共产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似乎完全可以作为中华民族之魂!但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国与国之间还处在“大欺小,强吃弱”的时候,“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一种善意的“远期目标”罢了,否则恐怕只能是农夫救毒蛇,以善恩换血仇罢了!
如此说来,哪种精神能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呢?——戴安澜精神当作为中华民族之魂!
先看看戴安澜将军的诗、词、句:
1937年8月3日:“爱国心的作用,是如何的伟大啊!……收复东北失地,(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六十年的国仇,才可以从此昭雪!夜深了,带着愤怒的情绪,去寻觅必要的休息。”
9月18日:“今日为‘九一八’六周年,国难重重,悲愤已极!……我辈应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极,不悲观,来拯救国家,复兴民族。”
10月10日:“要完成大业,必须人人有做中国男儿抱负,我们战争目的,是为救亡,日本终必败亡,只在我们奋斗耳。”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我们觉得悲痛,戴将军却觉得很光荣!1942年,戴安澜身陷缅甸,自知回国希望渺茫时,给爱人王荷馨写过一封家书,其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亲自谱写的《战场行》歌,歌词大意是: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还有戴安澜在到达缅甸时,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并以诸葛武侯出征自勉,曾经即兴赋诗:
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首诗表达了戴安澜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远征军当时的义愤心情和视死如归的抗战决心。
接着看看戴安澜将军严谨的学习和“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治军态度:
戴安澜1904年生于安徽无为,原名炳阳。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感召和端甫叔祖的指引,1924年3月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后,为表达自己搏击长空、力挽狂澜之志,更名为安澜,立号海鸥。所以人们会称他为“海鸥”将军。
1933年3月,戴安澜任国军17军25师145团团长,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台儿庄大捷后他荣获华胄奖章,并晋升为89师副师长;1938年夏天,他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立大功一次;1939年11月他又参加了昆仑关大战,获四等“宝鼎勋章”。
这些殊荣并非戴安澜的奋斗目标。在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十余年间,他时刻想着如何收复失地、挽救国家。那个“战火纷飞、列强猖獗”的年代。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就是他最好的榜样—— 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中国远征军二00师长驱奔赴缅甸战区,接替英军抗击侵缅日军。同古保卫战、棠吉攻坚战的胜利,重创日寇,扬威世界。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撤退过程中,戴冲锋在前,遭敌袭击,身负重伤。连绵阴雨,缺乏药物,伤口溃烂,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余公里之地的茅邦村,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沿途万人空巷、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 罗斯福:“戴安澜和他的200师是远征军的楷模!”蒋中正:“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澜将军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敬重与缅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廉洁,善于用兵、育兵的难得将才。 戴安澜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做官,而知识不如人,则危险实芸。”他认为,无论战争大小,凡败战,“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也,要转败为胜,非有训练之指挥官,以后才有强悍之军队!”“海鸥”将军律己甚严,时常自我反省。他曾经把《论语》上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成条幅,贴在墙上作为座右铭。他的遗文《训令》《二十七年元旦日告官兵同志书》《军人的特性》《磨砺集》《用人要诀》等,阐述了他的军队教育思想。如“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养成求学嗜好”“我们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国为民”“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务,要战必胜守必固,要廉洁自爱,自重重人”“要知人善任,树真理之风气!”在用人上,戴有一套几乎苛刻制度,如:要想升任一线指挥员,除常规考试、考核外,必须独立通过如下考试——先把机枪所有零、部件撤下,再蒙住双眼一一安装上去!消灭来犯之敌,则是“三不‘打’!”即,“打不到不打,打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 而在战术上,戴安澜将军总结出了不少具有辩证意味的作战要诀,如“长兵要短用,短兵要长用;低兵要高用,高兵要低用”等,在实战中施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戴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问题也有很深远的思考,1938年夏天,他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采访时,就说国共两党合作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基础,战后的国家建设也需要两党合作。他认为日军虽争城夺地不少,但‘己出于力战求生之下策,较之初期欲用不战而胜之上策,以及连战连胜之中策,已损失甚多’,其实已孕育了失败”……
2009年9月14日,戴安澜将军与张学良、杨虎城、卢德铭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戴安澜精神精髓是什么呢?总结如下: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女人当自重,男儿当自强——倘若我14亿同胞都能把“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座右铭,民族何愁不兴旺?国家何愁不强大?人类何愁不实现真正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