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大宋第一才子秦桧
生平
秦桧出身在一个中小地主的家庭,他父亲当过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境)令,这在宋朝统治阶级中只算得上一个小官。秦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疾速地飞黄腾达,因此做过乡村教师。他对这个职业并不满意,甚至牢骚满腹,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他要求不高,只要有几百亩好田,不再当“童子师”、“孩子王”,不再靠束修自给,也就可以了。但自从中进士后,靠着他自己的满腹经纶就扶摇直上飞黄腾达了。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攻汴京(今河南开封),要求宋徽宗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这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四条意见。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盟书中,四是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朝门上殿堂.当时要弭兵就得割地。南宋派秦桧和程璃为割地代表同金人进行谈判。秦桧在谈判中坚决坚持上述意见,于是又被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后来,金统治者“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在讨论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剖地,秦桧等三十六 位宋室忠臣认为不可。
在宋徽宗钦宗被俘后,女真贵族要宋朝遗臣推立张邦昌为傀儡,秦桧坚决反对.他认为张邦昌过去附会有权势者,干的是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而大宋江山倾危,人民苦不堪命,这尽管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但张邦昌是推卸不掉他的责任的,他是宋王朝的奸臣,民族的败类。一定非立张邦昌为帝,“则京师之民不服,天下之民更不服,京师之宗子不灭,天下之宗子更不灭”。秦桧提出对金割地问题上的主张以及反立张邦昌为帝的时候他的官位已提到了御史中丞,他位高权重未敢忘忧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 .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立张邦昌为借口,将他捉去,同去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这时金帅粘罕得知康王赵构即位,就想致书赵构,与其商约和议,威逼秦桧将和议书修改加工润色,秦桧誓死不从,真正显示出忠臣本色。后来秦桧以厚礼贿赂粘罕,金太宗才把秦桧送给他弟弟挞懒任用。从此,秦桧假装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所以才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即楚州,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从挞懒的策略看,诱以和议,内外勾结,才能致南宋于亡国之境。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而秦桧在南宋朝野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金统治者才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秦桧南行前怕妻子一个人留在金国受屈辱,因此与妻子王氏密商计议,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王氏故意大喊大叫说:“家父把我嫁给你,当时有资财二十万贯,要你我同甘苦。俗话讲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现在大金国信用你,你就把我丢在路上。你你还算男人吗?”争吵不休.挞懒妻子一车婆听到了,就请王氏到家里问个究竟.王氏全告诉了她。这一车婆又说给挞懒,于是也叫王氏以及侍从同秦桧南行。山阳城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杀死金兵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南宋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井要杀他.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这里有没有秀才?应该知道我的姓名啊!”有个叫王秀才的本地名人,他认识而且崇拜秦桧,一见就作个大揖拜倒在地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大家见王秀才都认识秦桧,就不杀他了,且以礼相待,后来把他们护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
秦桧南归后,他们杀死监视他们的金兵夺船而归的故事在南宋朝野传开后,引起一片赞誉。但有些臣僚们却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粟、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二干八百里,要爬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上盘查询问,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顾地南归?就算是跟着金将挞懒军队甫下,金人有意放纵他,也要把他家眷作为人质扣留,为什么能与王氏偕行而南呢?等等刁专古怪的问题.这些疑问幸好有他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他辩解,并竭力举荐他忠于赵家皇朝为赵家王朝再立功勋.
《金史》中记载,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中书舍人孙大鼎上书追述秦桧被女真贵族纵归南宋的事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大臣们在黑龙江柳林集会,担心宋朝复兴.宋朝臣赵鼎、张浚志在复仇,宋将韩世忠、吴阶知于兵事.这样既不可威取,又要看到结仇巳深,势难使南宋人民屈服,还是暗中先放纵为好.另在《金国南迁录》中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议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粘罕说,这件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了。只有一个秦桧可用,我喜欢这个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感恩之际必将报效于我,就这样金人决定放秦桧南归.结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桧回到临安就知恩图报力主和议,专杀抗金将领。其后,南北对峙局势基本形成。
《宋史·秦桧传》记载,南宋政府虽几次派代表与金朝谈判,但仍是一边防守,一边议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际是从秦桧开始的。因为秦桧在金朝时,首倡和议,所以他南归后,就成为女真贵族的代理人。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女真贵族,而且大批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这就触犯了北方籍将士的利益,必将受到北方籍将士的憎恨。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致女真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忠诚智勇过人",得到他,高兴得连觉也睡不着,说“又得一佳士也”。秦桧得到皇帝赵构的赏识,很快就登上了宰相宝座。全权代表皇帝处理与金国签订和约的事。
秦桧的两件“礼物”摆在赵构面前,使他既高兴又十分担心。从此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地当自己的皇帝,不必担心金国攻过来,也不必担心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回来跟自己抢皇位.但他不得不考虑,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那些北方人,该到哪里去呢?他们会不会造反呢?秦桧又说有“二策”,即以河北人归还金国,中原人送给刘豫(他是南宋初年金统治者扶植的傀儡),仅此“二策”就可引起天下人的憎恨,看来只有让秦桧充当替罪羊了。所以赵构说,自己并没有听到什么震撼性的消息.大臣綦祟礼把赵构的这些意思通告朝廷内外。从此,人们就只认识到秦桧的奸邪了。秦桧的主张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赵构出于自身的利害,又慑于抗战派和人民抗金、反对议和的形势,不得不罢去秦桧宰相的职务。后来证实,金朝使节到南宋,要求全部送还北方人,恰与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相吻合.愚蠢的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这正是秦桧与金人合谋的结果,对秦桧的误解又加深了。
他议和的政策,一时难以实现,只得忍受着暂时的挫折,静观宋金政治风云的变幻,伺机东山再起。绍兴五年(1135年)粘罕死,挞懒得势。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见风头以过又重新起用秦桧为相.
秦桧看到宋金形势在不断地向有利于自己议和政策的方向发展,认为时机成熟也。于是在宋金谈判前夕,以女真贵族代理人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赵构进行反复试探和考察,增强其求和信心,坚定其立场。南宋大臣在朝见赵构之后,只有秦桧留下面奏.请看一个城府颇深的君皇和一个才子的绝妙对话;秦桧说:“臣僚们对议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这就不能够决断大事。如果陛下决心想讲和,请专与我讨论,不要允许群臣干预。”赵构说:“我只委派你主持全权代理。”秦桧说:“我恐怕有不方便之处,希望陛下认真考虑三天,容我向您另作报告。”过了三天,秦桧又留在赵构身边奏事,见赵构想讲和的思想非常坚定,但秦桧还认为没到时候,他说:“我恐怕别的方面还有不方便,想请陛下再认真考虑三天,容我向您另作报告。”赵构说:“好吧!”又过三天,秦桧就象当初一样,独自留在赵构身边奏事。他清楚地掌握了赵构确实坚定不移地想讲和,于是才拿出早已草拟好的向金求和书,仍声称不许群臣干预。
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不顾赵鼎胡铨韩世忠张浚王庶岳飞李纲等武将的上书,力排众议签订了第一个宋金和约。赵构怕事,装病躲进宫中,就命令秦桧代行皇帝职权在金使面前签字画押,签定和约.从此,秦桧在朝廷中的身价提高了,宋金战和问题开始由他左右。
宋金第一个和约签订不到一年,金统治集团内部就发生了政变,对南宋主张用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宗弼(兀术)上台。从绍兴十年(1140年)起,金撕毁和约,以宗弼当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刘琦带领人民群众,痛击金兵,打出了一个很好的局面。金兵将校纷纷准备投降,甚至素以狡悍著称的金帅乌陵思谋,也控制不了部下,只能下令待岳家军到即降,金将军韩常想以五万骑兵内附,岳飞迎着胜利的形势,非常高兴,对部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女真族根据地),与诸公痛饮耳!”正待不日渡河,而赵构却想把淮河以北土地送给他的义父兀术,命岳飞退兵.岳飞给朝廷的报告说:“金人锐气丧失,气节败坏,把装备粮草全部丢弃,疾走渡河.而我军将士听命效劳,所向披摩.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要求乘胜进军。赵构深知岳飞抗金意志不可夺,就命令秦桧先撤张俊、杨沂中的军队,而后说岳飞孤军不可久留,严令迅速退兵。赵构、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字牌(用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举牌疾驰而过,车马行人见之,都得让路,一天要走五百里.用它传送最紧急的军令诏令),紧催撤军,岳飞愤慨惋惜地哭着说:“我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下令忍痛退兵.人民拦马痛哭,岳飞悲泣.以赵构为代表的南宋议和派是实权派。他们既担心抗金战争的顺利发展会激起女真贵族的不满,也忧虑岳家军的迅速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地位,因此,胜利在望之际,迫令岳飞撤退。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赵构唯恐重要将领难于驾驭,就命令秦桧想法收他们的兵权,扫除不利于他的障碍。所以密奏召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入朝, “论功行赏”。三将到临安,韩世忠、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枢密使、枢密副使都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
宗弼得知三大将兵权被解除长城以毁的消息后,就乘机对南宋进行军事威胁。他通知赵构说,各路大军水陆并进,南下问罪,如肯议和,须以淮水为界,把淮水以北土地和人民割让给金国。同时,必杀抗金战争中最出力的岳飞,才可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十月间,秦桧按赵构授意,兴起岳飞之狱.他派谏官万俟卨收集罪证,又与张俊联合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部将王贵、王俊等人,控告张宪欲据襄阳为变,以谋恢复岳飞兵权.张宪遂被捕入狱,将岳飞岳云父子也送大理寺(南宋最高审判机关).岳飞被捕后,秦桧加紧和议活动。十一月,宗弼派萧毅到临安,提出“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为议和条件.这就是宋金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议”。
和约签订后,秦桧忠于赵构意图,更厉害地刑讯岳飞等人。岳飞被捕已经两月有余,罪证还未找到.一天,秦桧独居书室,吃了柑子,用手指划柑皮,若有所思。秦桧妻王氏素来聪慧,看见秦桧的动作就微笑着说,“老秦怎么做事不果断呢!捉贼容易,放贼难哪!”秦桧听懂了妻子的意思,当即写了一张小纸片送给狱吏。于是岳飞当天就被杀死在狱中,岳云张宪也被杀于市,这一天刚好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秦桧最讨厌岳飞多次声明和议失策和要求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事,这都与秦桧的和议政策相违背,所以秦桧才想杀掉他。岳飞被捕后,有些不明真相的臣民愤愤不平。岳飞将被杀时,韩世忠十分气愤,问秦桧:”岳飞父子犯了甚麽罪事实如何有什么证据“?秦桧只好说:“莫须有”(这是当时的口语,意思是“可能有”, “也许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时韩世忠已被罢枢密使之职,他无可赖何,只有骑驴载酒绕西湖去了。岳飞被杀后,家属流放岭南,被株连者或坐牢或流放,或死于狱中,相反,凡跟着秦桧法办岳飞的,都各有升迁。 在赵构的 支持下,主管朝政,清除岳飞党羽,一时权倾朝野。
政治手法
秦桧对付政敌的高明手法是拨弄是非造谣离间,使用离间计。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要求离开右相的职位。宋高宗赵构问他:“谁可代替你呢?”张浚不说。赵构又问:“秦桧怎么样?”张浚阴险地说:“与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赵构说:“那就用赵鼎。”于是赵鼎接替了张浚的宰相职务。后来张浚受到法办,要把他安置在岭南,赵鼎就约同伙解救,与大臣张守面奏赵构,每人都千方百计为张浚求情,唯独秦桧一言不发。原来赵鼎、张浚是一丘之貉,张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荐赵鼎。他们曾经讨论过人才问题.张浚一谈秦桧有才华,赵鼎就说:“如果此人得志,那我们就手足无措了。”所以张浚就不再推崇他了.因此秦桧憎恨张浚,于是用挑拨手法告赵鼎说:“皇上想召用你,而张浚拖延扣留。”这才激怒了赵鼎去排挤张浚的。秦桧一向在枢密院只听赵鼎的指使,而赵鼎素来就讨厌秦桧,经他这一拨弄,赵鼎就对他深信不疑,到最后他们都被秦桧排挤了。赵鼎与张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谈及此事,发觉被秦桧耍弄的时候已经晚了。
秦桧的另一种方法是言语不多,却善于察言观色,一语中人要害.正如《宋史》中所说,秦桧机警聪慧,高深莫测.群臣讨论政事,还来不及发言,他用一两句话就搞定了.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发言稍微慢了点,赵构就不高兴了.等李光刚一说完,秦桧就说:“李光没有作大臣的礼法。”赵构听后,当然对李光十分生气,对秦大师更器重了。
秦桧的第三种方法是做事果断,排除政敌,必欲置反对者于死地而后快.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愿斩秦桧以谢天下,顷刻便受到书法家秦桧打击。把他贬往昭州 (今广西乎乐)“编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当地官吏管束)。他因小妻临产,想稍晚几天再走。秦大师干脆派人叫他戴上刑具,押送昭州.秦桧又觉得对胡铨处理过轻,不足以“贬一警百”,使反对议和的人从此俯首贴耳,于是箝口不官,劝赵构发了一道诏令,说胡铨上疏是放肆称凶,倡导犯上之风,告诫朝廷内外,不得效法。大臣陈刚中支持胡铨上书,秦桧大怒,把他弄到赣州安远县。安远县地处边远山区,条件极差,瘴气很盛,当地谚语说: “龙南、安远,一去不转。”意思说,到安远是一去不复返了,必然死在那里,陈刚中果然死在安远.时值“绍兴和议”签订,赵构想把商州割与金国,邵隆背后捣鬼.于是任命他主管金州(今陕西安康),他曾出兵金统治区.秦桧怀恨,就调他去主管叙州(今四川宜宾市),但仍不解恨,就派人用毒酒杀死了他。故将解潜罢官闲居,因不同意和议,也被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余)而死。大臣白锷说秦桧办事荒谬反常,被刺配万安军(今广东海南岛万宁)。可以这样说,翻开《宋史·秦桧传》,几乎是满篇记载着秦桧的发家史。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反受气乱 ;对敌仁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 。
秦桧的第四种方法是屡兴大狱,株连九族,搞垮与他稍有些微异意的人.秦桧晚年更为果敢.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又兴起王庶二子(王之奇、王之荀)、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控告他们的“诽谤罪”。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赵令衿看秦桧的《家庙记》,口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结果被告。有人又告赵鼎的儿子赵汾同赵令衿饮宴后厚赠礼物,“必有奸谋’,就送赵令衿入狱。秦桧在他的“一德格天阁”里写上赵鼎李光胡铨等敌人的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快。此时赵鼎已死,恨不能处置,就捕杀他的儿子赵汾。秦桧尤恨张浚,将他编管水州(今湖南零陵),托付其好友张柄坐镇潭州(今湖南长沙),与郡丞汪召锡共同监视.秦桧查证属实赵汾与张浚、李光、胡寅“谋大逆”的事后,这次诛杀五十三人.办了这一连串的大案之后,秦桧已是为赵家皇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日了。
秦桧搞过文字狱.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军(今广东海南岛南部)。沈长卿曾与李光反对议和,又与芮烨同写一首《牡丹诗》,其中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的句子,被告后也遭贬谪。
秦桧搞株连九族,举不胜举.岳飞被害时,株连坐牢者六人,审讯岳飞的大理寺丞认为岳飞无罪,均遭贬黜,上书为岳飞喊冤的,被捕杀于狱中。赵鼎被贬谪之后,他的门生弟子僚属都被杀害。
秦桧对反对过他的人,即使平头百姓于细微末节之处持有异意,也绝不放过.听到赵鼎死讯而叹息的人也被治罪。有人写诗送别胡铨,也遭编管.一次,秦桧举行家宴,叫戏子演戏,一个扮小官戏子的头发上的大环跌落在地。一戏子问:“这是什么环?’小官说:“二胜环(谐音为‘二圣还’,二圣指宋徽宗,钦宗,均被金俘去)”,戏子说:“你坐太师(无意中涉及秦桧,因他称秦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脑后!”意思是说坐上太师椅,就把二圣南还的事置之度外了.顿时人都失色,秦桧大怒。第二天就把戏子都关在牢里,有的还死去。
千古奇冤----跪拜岳飞
南宋时,愚蠢的人们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闻者流涕。”下至三尺孩童,都对秦桧怨恨.群众用面粉捏成秦桧形象,放油锅中煎炸,后来简化制作过程,只剩得两条长腿,变成现在油条的样子。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叫它“油炸桧”。元朝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称他的坟是“遗臭冢”。一首打油诗中说,“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明朝时,有人在岳飞墓前植桧树,举刀一劈为二,号称“分尸桧”;又铸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于岳飞墓前。清朝时,某剧场演秦桧杀岳飞的戏,演得逼真,愚蠢的观众同情岳飞,有人竟跳上戏台将饰秦桧的演员打倒。由于愚蠢的人民十分痛恨秦桧,因此就用故事传说神话等多种形式去鞭挞、讥讽他这样一位古今无双的大书法家,这公平吗?传说明朝万历年间,京口人邬某游于杭州,见屠猪者把猪毛去后,猪腹有五字:“秦桧十世身。”还有一个“铁鞭打秦桧”的故事:张先生梦入岳庙,岳王以客礼相待,张辞行后,听到庙后树林中有哀号声,上前见一囚犯反吊于树上,一力士拿铁鞭狠抽。张问:“什么人?”囚犯说:“我是秦桧,岳王法规定,每天打一百铁鞭,你与岳王友好,能否请岳王免去今天这百鞭?”张答应了,又去见岳王.岳王已预知来意,不以礼待,且大声责骂:“你向来与我同事,我被秦桧杀害,你只幸免,今日为什么隐去过去的事,反而为他哀求。可快走,姑且宽恕你。”张仓皇离去,再过树林下,见执鞭者又增一人,告张曰:“岳王因你为囚犯说情而怒,叫今天再加鞭一百。”张大为惊恐而醒悟。第二天,他脸发热背出汗,急去岳庙中拜谢,幸而没有得病。这个故事简直编得活灵活现! 秦桧当了两次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忠于赵构,替他包藏祸心承揽罪责,此乃大忠臣也,何罪之有?即使赵构与金和议屈膝投降误国害民败坏伦理,那他也顶多算个帮凶而已。卑鄙的赵构最后却说,对秦桧经历了“初奇桧,继恶桧,后爱桧,晚复畏桧”,好阴险啊!
今天,在杭州古木森森的岳庙里,高挂着叶剑英手书“心昭天日”的巨匾。大殿里岳飞塑像是紫袍金甲,气宇轩昂,按剑而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的铸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地墙根的铁栅栏里.实在太不应该啊!愚蠢的炎黄子孙们醒醒吧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