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秦桧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094
本馆由[ 5eixl12 ]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王皋是秦桧的老丈人

发布时间:2011-12-08 23:23:45      发布人: jackson

王振昌租房子开辟了一个资料陈列室

王振昌在向商报记者介绍王氏家谱 戚振林 摄

三沙王氏始祖太尉王皋公像

古 银杏到底有多粗?三个人还抱不过来

“实面”两字是提醒子孙要亲自来这里跪拜祖先的遗像


    相城区太平镇有个王氏家族,搬迁到那里的第一代祖宗是南宋的太尉王皋。坊间相传,这个王皋是秦桧的老丈人,并因此让王皋墓1960年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计划“搁浅”。

    上面提到的王皋到底是啥等样人?他为啥要把家搬到太平那里?他跟秦桧到底有没有关系?现在太平还留下多少王皋遗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来到了太平镇,追寻800多年前这一传奇人物的踪迹。

    三抱粗的银杏是啥人手植?

    离太平镇老街还有四五百米远的时候,老街中段一株巍然耸立、苍翠欲滴的大树已扑入我们的眼帘。足有五六层楼高的大树,俨然成了路标。

    来到大树底下,王皋后裔、第29代子孙王振昌已等候在了那里。王振昌今年68岁,退休于太平供销社。

    他指着大树说,这株古银杏是王皋的二儿子王铎当年亲手种植的,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所以长得这么高、这么粗。在他们那一带,这棵银杏的树龄是最长的,也是最粗的、最高的。

    古银杏到底有多粗?王振昌叫来两个熟人,连他在内,三个人一起去抱银杏树,可还是抱不过来,缺口大约还有20厘米。王振昌指了指地面说,要不是树根一带的地基被填高了半米,这棵银杏的胸围还要粗一点呢!

    古银杏北面是一座小庙。走进庙门,地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雕刻着说不清形状的花纹,另外还刻着两个字,看上去像是“实面”。按照王振昌的说法,这座庙原先是太平王氏家族的家庙(祠堂),那块石头的位

置从来没有搬动过,“实面”两字是提醒子孙要亲自来这里跪拜祖先的遗像。

    在太平镇东面约1公里处的旺巷村(以前叫王巷村),还留着一座武康石古桥——凤凰桥。王振昌不无自豪地说,文物专家最近刚来看过,说武康石大量运用在宋朝、元朝的建筑上,明朝、清朝使用的大多是青石和花岗石。结合王皋定居太平镇旺巷村的时间在宋朝这一事实,可以认定凤凰桥是宋朝的建筑。当然,太平镇还有已经被夷平的王皋墓,但墓穴据说还保存完好。王振昌介绍,王皋墓又被称为“南渡太尉公墓”,1960年曾想申报省级保护文物,后来却没通过。而王皋所住的房子已经毁灭,只留下“阁老基”的地名,而阁老是明清时期宰相的俗称。

    王皋原来是王仲舒的子孙

    在古银杏的西面,王振昌租房子开辟了一个资料陈列室。走进陈列室,墙上贴满了图片、文字资料,粗粗数数,足有几百张。王振昌说,这些都是他在宗族亲友的帮助下,辛辛苦苦从全国各地觅来的,其中包括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王氏家谱资料复印件。通过这么多资料,王皋本人和他的祖先、子孙情况就可以基本弄清楚了。

    原来,王皋(1081-1156年)字子高,世居河南开封,祖先中名人辈出。王振昌指着世系表说,看,著名的唐朝诗人王勃,是王皋第11代祖先王元暕的嫡亲弟弟;捐宝带建造苏州宝带桥的王仲舒(762—823年),是王皋的第8代祖先。王皋的太公王旦做过宋朝的宰相,祖父王素是宋朝的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

    王皋自己做官也做到了太尉。说起太尉,人们也许会想到《水浒传》里的高太尉,但不知道太尉是个什么官。原来,这个官是古代的“三军总司令”,好比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但权力要大一些——只要皇帝同意,太尉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做官做到太尉,并不是王皋值得纪念的根本原因。王振昌觉得,大家尊崇王皋,关键是他在历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维护了当时的国家稳定,为南宋的创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来,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进入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掳去,让宋朝大臣推荐“伪皇帝”。结果大家推荐张邦昌,但王皋与张叔夜坚决不在推荐书上签字,并且还给被扣的徽、钦二帝捎信,请求让太子即位。金国派兵把王皋抓去,要他下跪。王皋却怒目喝斥:“我是王文正(指他的太公王旦)的后代,怎么能向贼人下跪!要杀就杀,另立皇帝,没门! ”他连着大呼了几遍,金人被他的凛然正气压倒了,只好把他放了。

    金兵退走后,张邦昌想继续称帝。在王皋的劝说下,张邦昌收敛了野心,率领大臣请孟太后垂帘听政。

    不久,宋高宗赵构即位,王皋为赵构护驾,被封为太尉。建炎三年(1129年),扈从统制苗传和刘正彦叛乱,劫持赵构,逼赵构传位给还在襁褓中的太子,并请太后重新临朝听政。王皋急速赶到苏州,会同其他官员率军援救皇上,苗传、刘正彦向南逃跑,高宗重新复位,王皋就此晋升为柱国太傅(副宰相)。

    王皋为啥隐居太平一带?

    既然王皋是南宋王朝的奠基功臣,那他怎么不在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定居,反而住到了当时十分偏僻的苏州太平镇旺巷村呢?

    王振昌对此解释,他们那里世代相传,王皋在护送赵构南渡时,曾在苏州停留了几天。趁着这个间歇,他驾小船在苏州城周围察访,后来到达益地乡荻扁村 (现在的太平镇旺巷村),他看到这里就在阳澄湖边,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土地肥沃,非常喜欢这里。

    后来赵构要继续南下,王皋只好继续随行,并决心为朝廷恢复中原出力。但赵构听信议和派的主张,决定与金国议和,并定都临安。王皋见无力回天,从此弃官隐居荻扁,与过去的同事、属下和老朋友一概断绝交往。平时他穿着百姓衣服,乘着小船出行,跟砍柴的、打渔的打成一片,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退隐的朝廷高官。后来赵构想到他曾立下大功,多次召他重新做官,他都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掉了。

    至于王皋的子孙,王振昌说,他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王易、王铎、王胤。王易后来搬迁到了昆山,成为东沙支的祖先;王铎留守荻扁,成为中沙支的祖先;王胤则迁居无锡,成为西沙支的祖先。这三支王氏被合称为“三沙王氏”。荻扁因为王氏家族聚居,后来就改名为王巷村(旺巷村)了。再后来,王氏子孙陆续分居,有的搬到了太平镇上,有的搬到了苏州城里和外地,现在留在旺巷的反而不多了。

   《宋史》里为啥不提王太尉?

    奇怪的是,王皋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宋史》里面却没有为他作传,以至王皋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振昌从范成大为王皋所写的传记中找到了答案。

    范成大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为王皋写的传记,就收藏在王氏家谱中。传记提到,王皋性情耿直,与许多同朝的官员意见不合,因此编写《宋史》的时候被排除在了外面。

    而所谓的“意见不合”,王振昌认为,其实就是当时多数官员是议和派,王皋却是主战派,所以王皋下野后没有人为他说话。范成大在传记的最后部分引用《孟子》的话说:“完全相信书中的记载往往会被误导,那还不如没有书呢! ”其实就是委婉地认为,《宋史》对王皋是不公正的。其实,王皋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还不只是《宋史》不作传,王振昌觉得,王皋的墓在1960年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后却没通过,也是种不公正待遇 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王振昌认为,这与民间传说的王皋是秦桧的老丈人有关。 1960年的时候,人们的阶级斗争意识还很浓,大家觉得,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岳飞,是个大奸臣,秦桧的老婆王氏也为陷害岳飞出谋划策,臭名昭著,她的父亲当然也不是好东西了,所以,王皋的墓怎么能列为文保单位呢?

    王皋真是秦桧老丈人吗?

    那么,真的如民间所说,王家是招秦桧做上门女婿的吗?

    对于这样的“恶名”,王振昌大呼冤枉。他指着家谱复印件说,首先,在现在所能见到的“三沙王氏”家谱中,只记载王皋有三个儿子,却没有一部提到他有女儿;第二,范成大为王皋写的传记中,也根本没提到他有女儿。

    另外,王皋曾派儿子王铎拿着家谱去找岳飞题词、作跋。因为王皋是主战派,跟岳飞意见一致,所以岳飞特意写了《王氏宗谱跋》和“王氏世宝”的题词。王振昌说,王皋即使有女儿,又怎么可能招秦桧做女婿呢?

    那民间为什么会有秦桧是王皋女婿的传言的呢?王振昌拿出世系表说,秦桧的老婆王氏其实是王仲山的女儿。王仲山和王皋来自同一个家族,但已出了五代,已不算亲属,而且他们的政见完全不同。有可能因为按族里的辈分算,秦桧老婆是王皋的侄女辈;再加上王氏曾祖父的亲哥哥也叫王皋,传到后来,就有人误以为隐居太平的王皋是秦桧的老丈人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同朝政敌恶意诬蔑王皋,就如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被诬为“妖人”、“断子绝孙”等。

    让王振昌高兴的是,现在当地正在开发旺巷村的旅游资源,其内容包括建设葫芦岛生态景观,开发渔文化精品项目,恢复与王皋有关的史迹,目标是把这里建成 “苏州最美的渔村”。王振昌在呼吁为王皋正名的同 时,也希望这一工程能早日完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是三槐堂西沙王氏江阴青阳停塘王家村支的,秦桧生于1090年,王皋生于1081年,王皋比秦桧大9岁,这么生出个女儿嫁给秦桧呢?


    写信时间:2013/06/14 21:43:10
  • 王振昌怎么联系呀 本人联系号码0550-6160674 苏州宝带桥王氏在洪武年间王福公迁到今凤阳县,考城(原怀远考城王家庄)的后裔


    写信时间:2012/12/02 18:31:06
  • 没想到自己的先祖在苏州,不远呀,得抽空去瞻仰瞻仰。


    写信时间:2012/02/19 2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