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61469601
本馆由[ 田野做客 ]创建于2013年10月02日

三十年代那个热血青年

发布时间:2014-02-16 09:26:48      发布人: 牧马人
                                                                                                                                                                                                                                                                            30年代汾阳城
·                                                  
      20 年代的山西省晋中地区的中阳县,一个叫做“师庄”的小山村的一家,六口人,父母和四个孩子。几十户人家散落在稀疏的几排窑洞中。这家几乎是村里最穷困的一家。没有一亩田。只靠租种别家的地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两年几乎混不下去了。由于总是天旱,收成不好,有时连租子都交不上。无奈之下,父亲就携带全家搬进离村子十多里的大山里,村子里人叫那个地方“庄背”,一道沟坎面朝东南,挖开一孔窑洞就成了新家。那时候,深山里似乎是无主山地,穷苦人在那些地方开荒也没有别人干涉。               
      四个孩子最大的才十三岁。他每天扛着镐头跟在父亲的背后,刨开山坡上的土地,把荒草堆在一起点燃,就是肥料。每天弓着腰,一件看不出什么颜色的布衫总是透出酸臭的汗味。真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复一日,没有除家里之外的人。他感到窒息,觉得自己快要变成哑巴了,觉得自己快要变成傻子了。他不甘心这样日复一日的混下去。看着四周的黄色的山,黄色的土地,还有父亲母亲那黄色的脸庞,他想走出去,他想走出大山。去寻找自己并没有目的的生活。他心中想,只要离开这大山,就一定会比现在好!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父亲劳作一天已经熟睡在窑洞里。他和妈妈暗地里商定。他要外出去闯世界。妈妈自然舍不得这个最大的孩子。可是,这个家会有出头之日吗?何况下面还有三个等饭吃、等衣穿的孩子。妈妈看得出大儿子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也不愿意儿子就这样一辈子。她偷偷在儿子的衣兜里放了两块大洋,捡了两件旧衣裳。趁着夜色,瞒着父亲送儿子走出庄背,走出师庄,走出大山,去哪里,他不知道!他只想离开这让人窒息的大山。他认准只要离开大山,就会有出路!        
      走出大山的孩子,马上就沦为乞丐,他光着两只脚,在桑枣坡一代流浪了几十天。饿了就向人家讨饭吃,夜里随便找个地方安身。一天他发现自己来到了汾阳城。汾阳城距离他家不太远,只有一百多里,这里却完全是个开阔的小平原。汾阳城历史悠久,商业发达。人口集聚。交通也很方便。                                       这天,在一户人家的门洞里,人们发现了一个小男孩。人们看见这个小男孩子的时候,小男孩瑟缩索着身子,头发长长的。脸上很脏,一身单薄的土布外衣,扣子掉了几个,露着指头的一双土布鞋早已破乱不堪,与赤脚没什么两样。可是那一双大眼却清澈明亮,好多人看着这个孩子都在叹气:“唉!这年头啊!”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回头看见另一位女人走过来,说道:“唉!田太太,你来看,这个小孩子,真让人心疼!”         
      那位被称作“田太太”的女人走过来,拨开人群,用手帕给孩子擦了擦脸,问:“你是哪里人?怎么到这儿来啦?”         
      孩子睁着大眼睛,没有回答。只是用眼扫望眼前的人群。脸上没有胆怯,似乎并不在乎别人的议论。         
      田太太仔细端视着那个孩子,衣服很破烂,但并不显邋遢。脸上很憔悴,但却不灰暗。像是一个逃荒的,却没有任何奴相。眼睛里闪现出一种清新、自信、不卑的神情。田太太心里不由产生一种爱怜。她不再问那孩子话,却用手拍着孩子的肩说:“饿了吧,别怕。跟我来!”说着拉起孩子的手,让孩子跟她走。          
      那孩子也不胆怯,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跟在田太太的后面走了。        
      田太太是汾阳城里一家富户太太,自己姓贾,丈夫是汾阳城里教会的牧师。田太太把那孩子领回到自己家里,太太自身那种和气、温柔、亲切的女人气息,让孩子感到一种似乎像母亲一样的温暖。让人不自觉的没有了怯意。田太太让孩子在家里洗了澡,换上一身不太合身的衣服,并亲自下厨给孩子做了一碗阳春面。孩子吃的津津有味。         
      也许这个孩子长到十三岁,还不曾吃过这么香甜的阳春面,也许长到十三岁,也不曾体验过一个女人温柔的体贴。妈妈也关心他,也爱他。但那是黄土高原窑洞里粗糙的爱,远没有眼前这个女人这般细腻、这般温柔。也许他并不懂的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只是,他感到这是他冥冥之中,朦朦胧胧的向往。         饭后,田太太把孩子叫到身前,没等说话,那孩子却站在田太太面前,规规矩矩的给太太深深鞠了一躬。         田太太刚想问的话,却被孩子那一躬挡了回去,眼泪不禁流了出来。一把把孩子搂在怀里。泪水洒在孩子的头上。         
      孩子主动告诉田太太,自己姓张。家在中阳县师庄,今年十三岁,家里有七个孩子,自己是老大,因为家穷,父亲在山沟里开荒种地。又逢天旱,没有收成。父亲找了几个穷汉想合伙开煤窑挖点煤。没想到煤窑塌了砸死了几个人。官府把父亲抓了去。一个穷到底的人也不在乎吃官司。一条穷命也不值多少钱,正所谓“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死了人的苦主们在那年月也没有索赔的概念,自认倒霉罢了。不久官府就把父亲放了出来。在自己家里,四周都是荒山,一空破窑洞里一群饥寒交迫的孩子,实在没法过下去,就跟妈妈商量想外出闯世界,妈妈瞒着父亲,趁着黑夜,把孩子送出了家门。他四处流浪讨饭。昨天走到汾阳城就溜到那家门洞里过夜。        
      田太太听着孩子的诉说,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苦命的孩子,太太叹了口气说:“孩子,别走了,就留在这里吧!”        
      那天,田太太的丈夫田牧师回到家里,太太跟丈夫讲了孩子的身世。然后把孩子推到丈夫面前说:“这孩子我留下了,你想办法给孩子找个差事吧!”田牧师看这孩子眉清目秀,规规矩矩,心里也很喜欢,自家没有孩子,太太又那样执意留下。也就不再说什么。        
      田牧师原名田树棠,汾阳城里人。自从汾阳城有了基督教会后,就入了教。原来教会是美国人办的,后来美国人把教会交给了田树棠主持,         
      这个孩子好像也与田家有一种缘分,自打留在田家,孩子勤勤快快,帮田太太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劈柴洗衣。太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就经常教孩子识字,孩子说在家上过私塾。认识许多字,田太太很高兴,就拿出新的识字课本教孩子学习,不仅有国语,还有数学,田太太还会英文。于是,田太太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补习数学和英文。         
      田家在汾阳交际很多,和许多富户都有往来。许多富家都知道田牧师收留了一个孩子。有一位颜老先生想收留这个孩子,田太太自然不答应。         
      几年后,田太太在颜老先生的帮助下,为这个孩子办理了“国际学联助学金”,介绍孩子到汾阳铭义中学读书。“国际学联助学金”实际是美国政府把在《辛丑条约》中获取的庚子赔款,返回中国后设立的专门用来资助中国贫困学生教育的专项资金。
 
           
                 原汾阳铭义中学       汾阳县文峰塔
      
      在田家太太补习功课有了基础,学习成绩不错。孩子还是拿田家当自己的家,经常回家帮太太做些家务。这个孩子在铭义中学业期满,毕业成绩优秀。又过了几年。汾阳教会第二次为他办理了”国际学联助学金”,于是,他离开了汾阳,踏上了去北京通州潞河中学的求学之路。      
      这一年是1931年秋。这个孩子就是我的父亲。                          
                    
                    
      汾阳北关       汾阳城外凉亭
  


      那时的潞河中学,美国庚子赔款助学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全部免费。只是到了假期。学校放假了。学生都回家了。学生伙房也停伙了。助学款不负责学生假期间的生活费。父亲马上就遇到了吃饭的问题。他没有足够的路费可以回家。他也不想回到那个让他心中恐惧的深山窑洞。怎么办,在他无奈和忧郁的时候,有一双手向他伸了出来。就是他的国文老师、也是他终身的良师益友王乃堂。         
      
          
                     
王乃堂一家(1960年) 
      
      王乃堂是河北省迁安县新庄子村人(现迁西县)。当时在潞河中学任国文教员。他原在河北滦州师范毕业,毕业后回乡教书。宣传“五四”进步思想。创办过进步杂志《瞎刊》。1926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加入共产党。当时李大钊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第二年,李大钊就被杀害了。28年他又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31年他来到潞河中学任国文教员。         
      王乃堂很欣赏这个山西青年。在他教的学生中。这个青年家里最穷。但是学习最努力。而且不怕辛苦,身上总透露出一种正义感。他很喜欢这个学生。当他得知他放假后遇到生活困难时,就把他叫到自己家里。指导他可以走出校园,到农村去,联系农民。他很高兴,于是他便到潞河中学周边的农村,召集农村孩子办“平民识字班”,自任教师,教孩子们读书。生活食宿也就解决了。          
      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上课时,用左手写字,他很奇怪,问他怎么用左手写字啊?那个孩子站起身,伸出右手,原来这个孩子天生残疾,右手五指和手掌长在一起。不能分开。没办法用右手写字。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深知一个小孩子没有右手将会遇到怎样的生活难题。以自己的经历,他对穷家孩子上学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是这个孩子,却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写字。
       第二天,他就找到在潞河中学任教的美国博士教员“万卓志”。学生们都叫他“万博士”。找万博士帮忙。万博士带他来到潞河医院,找到一位美国医生。他把这个孩子领给医生看。问能否让他把右手五指张开。医生说,可以,只是需要一笔  手术费。医生提出的手术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自己一个穷学生,哪里去找医药费啊?  
       王乃堂得知了这事,对他说,你可以去募捐啊,学校里、医院里很多老师、医院里的大夫  ,你向他们说明情况,请他们帮助你。说完,王乃堂自己首先拿出了十元大洋交给他:"这是我的捐助款,先给你开个头,下面就看你的了!”             
       他拿着王老师的十元大洋,高兴地跳起来。第二位他就去找万博士,万博士没有任何犹豫,也拿出了十元大洋交给他。于是,他走遍了全校教师的家。大多都很慷慨,连校长陈昌佑先生都捐了款。很快就凑够了手术费用。很痛快的把那个孩子送进了潞河医院。
       他每天在农村学校和医院两处奔跑。忙忙碌碌,又辛苦又兴奋。一个月后,孩子出院了。当他领着孩子走进孩子家门时。孩子的家长激动得泪流满面。全村的老乡都聚集在他的周围。称颂“张先生”真是一个好人。         
       这件事也让王乃堂和万博士对他另眼审视,这个来自山西农村的穷苦青年。有志向,有品格。把这个青年看作是可以造就的青年才俊。不久另一件事又落到了他的头上。         
       原来他募捐救助右手残疾学生的事很快在四周传开了。一天,学校门口来了一位中年农民,跪在学校门口,要找“张先生”。他听说后急忙来到校门口,搀扶起那个中年人。那人低着头说:“张先生,救救我吧,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抬起头看过天空是什么样子。”原来这是一位下巴和胸部连在一起的中年人。          
       怎么办,他毫未犹豫,就答应了他。他把中年人领到医院,找到那位给右手残疾做手术的医生。那医生苦笑着说:“张先生,你管的事太多了,这样的人在中国很多很多。”                                                  
       他问:“你说吧,这个手术能做不能做?”         
      “能做。”         
      “需要多少钱”         
      “四十块大洋吧!”         
      “好吧,我去筹钱。”          
       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募捐。
 
          
                       30年代的教学楼(现存)
 
                                                                                  
         
这件事开始王乃堂不知道。等到他拿着募捐单子找到这位恩师时。王乃堂的心理对自己的门生暗暗起敬。这次他对捐款定了价格。最少两元,最多五元。王乃堂拿出五元交给他,他又去找别的老师,万博士当然积极支持他。在潞河医院募捐的时候,有一个中国医生只肯给一元钱。张生气了,把一元钱摔他面前:“最少两元,一元不要!”逼着那位医生也拿出来两元。           
       给这个中年人做完手术。“张先生”在通州也出了名声,当地村民提议要给张先生立功德碑。那个美国人万博士很喜欢他,他很钦佩这位中国青年学生的为人,常把他叫到自己的家里做客。并认真辅导他的英语,送给他许多英文学习小册子。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也总是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临近他从潞河中学毕业时,万博士请他在自家吃饭。席间,博士说:“我很喜欢你,张先生。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他自然很感激这些年这位美国老师的帮助,他说:“那当然,我不会忘记你的。”             
        博士又说:“我有一个要求,请你永远记住我!”          
      “那当然,我怎么会忘记你呢!”          
      “我有一个请求,想把我的中国名字送给你,或是送给你的孩子。将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叫他用我的名字,好吗?”万老师盯着他的眼睛,认真的说。           
      “美国人的想法真奇怪。”他在心里想。:“万卓志--张卓志。”他想了想说:“谢谢你!我将来的第一个孩子就叫张卓志了!”           
        万博士开心的地笑了,他也开心的笑了!          
       "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张很认真的说。          
      
              
            潞河医院                  30年代原教学楼

       有一天是周日。许多本地学生都回家了。家在外地的同学都在学校里参加各种活动。忽然天下起雨来,学生们都纷纷跑回宿舍。这时学校门口忽然来了几个人避雨。校长和很多教师都跑出去迎接。学生们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也纷纷从宿舍和教师跑出来看。校长把大家领进礼堂。给学生们介绍,原来来者是北京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先生,同行的还有在北京很有声望的胡适先生。他们本来是借周末外出游玩,适逢下雨,特来这里避雨。见到这两位学生们心目中的学界大佬,大家激动万分,纷纷请胡适先生讲话。胡适先生站在同学们中间讲日本进攻中国后的国家形势,讲到新青年们的国家责任,讲到情深处,学生们深受感动。           
        1933年,华北事变时,日本军队大举向长城沿线的关口全面进犯。此举立即引起全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潮。当时在长城沿线驻守的是宋哲元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九军。中国军队在前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潞河中学在以王乃堂为代表的地下党组织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的热潮。潞河中学成了临时战地医院。张先生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一样,全身心投入了战地医院的工作。参加运送护理伤员,和同学们上街游行,强烈反对《塘沽协定》的签订。参加“灾民赈济会”的工作。日军打到燕郊时,他参加了“妇孺救济会”的工作。            
        
      
                         30年代潞河中学校长陈昌佑先生像
       
       1935年,张先生从潞河中学毕业了。               
       当时的“北京青年会”联合了北平十九名男女高中、大学的学生,共同组建了“乡村改建实验区”。父亲成为这个试验区的干事。实验区通知了南京金陵、上海沪江、山东齐鲁的美国和英国人。北平乡村实验区暂时设在肖村教会,开始了工作。
       这一年,我的母亲从迁西县来到了通州,住在王乃堂的家里。
       母亲是王乃堂的夫人的外甥女。王乃堂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王乃堂就把家在迁西的侄儿和母亲接到通州读书。那年母亲刚十六岁。闲住在王乃堂家。
       一天,迁安县的同乡、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杨秀峰教授,来王乃堂家串门。吃饭时,杨秀峰看见一个青年女子在家。就问王乃堂:“那女孩是什么人?”
       王乃堂答道:“家妻的外甥女。”
       杨秀峰说道:“你不是总提倡男女平等吗?怎么只让你的侄儿上学,却把外甥女留在家里啊?”
       王乃堂说:“外甥女刚来不久,我这就打算送她去富育女子中学呢。”
       很快,母亲就进入通州富育女子中学读书。             
       37 年,北平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日寇紧逼,国家命运危在旦夕。许多革命志士奔赴延安。王乃堂也计划去延安。临行前,王乃堂主持了父亲母亲的婚礼。不料刚结婚半个月,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形势急转直下。王乃堂接到上级命令。马上要奔赴抗日前线。于是王乃堂安排父亲带着他的夫人和母亲,离开北京。回到迁西老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