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617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1日

杨光华-受到报复

发布时间:2010-11-09 10:13:5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中国共产党党员杨光华1932年 8月,蒋介石向湘鄂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当时,担任军委负责人的夏曦,对反“围剿”作战没有布置,在敌人进攻面前,还在搞肃反扩大化。红军主力突围以后,根据地只有七师、八师的一部分。夏曦指示杨光华等随七师到张金河待命。杨光华与刘绍文、宋一平等从张金河退入江陵的四湖。由于连日转战疲惫不堪,再加上肃反中痛失战友和心有余悸,杨光华突发伤寒,病倒在小船上,高烧不退,水米不进。江陵县委书记李家芬经过组织关系找了一位医生,每天到船上给杨光华治病送药,才使其病情逐渐好转。当时,在四湖里许多小船上住着伤病员,杨光华同李家芬商量搞到一笔经费,分发给这些伤病员,让他们各自投亲靠友,转移出白鹭湖再寻找组织。安排完这批伤病员,杨光华与宋一平扮成两兄弟,乘船到了上海。
  到上海找到党组织后,杨光华给党中央写了一份《关于湘鄂西具体情况的报告》,并请求党中央派他回到湘鄂西去恢复党的工作。中央看了杨光华的报告后,把他留在上海党中央工作。
  1932年 10月,杨光华被分配在中央组织局工作。1933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上海局改组江苏省委,由孔二任书记,杨光华任秘书长。1934年3月1日,省委书记孔二和组织部长李实同时被捕,临时省委书记由赵立人代理。不久,赵立人向杨光华传达中央局新的组织方案,其内容是:以后不许开3人以上的会议,只用个别接头的办法,以免集体被捕。具体的接头办法是:中央局的代表到省委书记家,省委书记到各常委家,各常委到地方主管的各单位及区委书记家。杨光华表示反对这个新组织方案,认为这个接头方法很有害,中间若发生问题会失去联系,特别是难以防止敌人从中捣乱。杨光华建议一个人只知道一个地方,如书记只知道组织部长家,组织部长只知道秘书长家,秘书长只知道宣传部长家……这样也体现了集体领导,可以防止敌人搞鬼。杨光华最后请赵立人向中央局转达他的意见。
  杨光华的意见被否定了,江苏省委撤销了杨光华的秘书长职务,送交中央局处理。3月16日,临时江苏省委作出《关于粉碎子才同志机会主义反党阴谋的决议》,给杨光华严重警告的处分和悔过自新的机会。中央局派杨光华去皖南巡视工作,一个月后,杨光华从皖南巡视回来的时候,江苏临时省委两次遭到敌人破坏,同年7月,杨光华又接受中央局重建江苏省委任务,并在中央局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不久,中央组织局李竹声、盛中亮相继被捕,江苏省委也连遭破坏,杨光华已无法继续在上海工作。中央局考虑杨光华搞过湘鄂西根据地工作,又搞过上海的白区工作,决定派他到满洲省委去。那里既有抗日的武装斗争,又有奉天、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地下工作,杨光华欣然从命。
  自1933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连续遭到破坏,上海中央局派林电岩到满洲省委主持工作。但不久他被共产国际中央代表团调到苏联,并扣押在那里不让回满洲。中央局便派杨光华赴哈尔滨代理满洲省委书记,并指出省委的工作重点是抓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建立反满抗日的人民政府,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力争被扣押在苏联的林电岩回国工作。
  1934年 末,杨光华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前来接头的竟是湘鄂西的老熟人谭国甫。谭国甫把杨光华带到冯仲云家里,这是满洲省委的秘书处。谭国甫介绍了满洲省委的情况,省委书记林电岩去苏联至今未归;组织部长何成湘调往上海中央局,把工作交给了赵毅敏;秘书长冯仲云派往珠河抗日根据地。留在这里工作的只有宣传部长谭国甫和秘书雾仙(赵毅敏的爱人)及冯咏莹(冯仲云的妹妹)。为了便于工作,杨光华与冯咏莹组成家庭式的机关(后来正式结婚),重新组建了省委。省委组建后,即开始领导满洲的抗日救国斗争。
  1934年 底,由于交通中断,满洲省委和上海中央局失去了联系。这时,王明、康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名义给满洲省委发来电令,要满洲省委派人到莫斯科去讨论满洲工作问题。满洲省委派赵毅敏去莫斯科后一直没有回音。1935年初,王明、康生又以中共代表团的名义给满洲省委发来第二次紧急电令。内容有三条:一是要将满洲省委的文件全部销毁;二是满洲省委所有负责同志全部到莫斯科讨论满洲工作问题;三是满洲省委所管辖的全部内部组织交给雾仙管理。接到电令后,杨光华、谭国甫、小骆三位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一致认为:中共代表团对满洲省委产生怀疑,但如何才能消除这种不信任呢?谭国甫认为,把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件全部销毁损失太大,而且把文件全部销毁对满洲省委是如何处理重大问题的情况将无据可查。因此在清理文件时,保留一部分重要的文件转送共产国际存档,其余的销毁。至于全体同志都去莫斯科这一条坚决不能执行。小骆同意谭国甫的意见。杨光华同意谭国甫对于处理文件的意见,但对于紧急电令的第二条,他认为坚决不执行是不妥当的,特别是在与上海中央局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应服从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因此必须去人,有问题到那里当面解决。杨光华建议由他和谭国甫两人同去,什么问题都能说清楚。这样也随之解决了电令的第三条,没有把省委的全部工作只交给雾仙。最后就这样通过了解决紧急电令的决定。
  杨光华在离开哈尔滨以前,安排了满洲省委的工作:一、把满洲省委交通员老吴送到珠河根据地;二、把黑王(王学尧)派往密山游击队;三、由杨光华起草经常委讨论通过了《满洲省委临时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要遵照中央指示“独立而自信地实行自主工作”。1935年4月,杨光华与谭国甫离开哈尔滨准备从绥芬河入苏联,但未成功。返回哈尔滨后,决定由共产国际派交通员带路。此时,王明有令:只许杨光华一人前往莫斯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杨光华 (1923—2006), 杨光华 1923年4月10日出生,湖南浏阳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51年5月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1956年赴苏联访问和进修。1965年起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1969年之后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1992年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11日2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50年代,杨光华教授和武迟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天然气工学专业,并主编了我国第一套《石油炼制工艺学》教材。他在美国发表的《气固相催化反应机理的决定》论文,一直为国内外化学反应教科书和专著所引用,被称为化学反应工程学创建初期的经典论文。1956年,杨光华教授赴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进行科学研究,首次提出的裂化催化剂上结焦动力学方程被称为潘钦可夫—杨式方程,载入了苏联科学院的文献之中。   60年代初,杨光华教授完成了“新型凝油剂的合成及其使用配方”,投入工业生产后迅速装备我国防化部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60年代以来,杨光华教授还领导了多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石油加工工程”和国家开放实验室“重质油加工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


    写信时间:2012/06/15 16:44:03
  • 杨光华  化名子才、巴本、老周。1908年7月28日生于湖北省嘉鱼县。1926年在洪湖组织制扇工会,担任纠察队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沔阳秋收起义,组建洪湖地下党组织。历任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党代表、中共沔阳县委书记、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书记。1932年8月到上海中央局互济总会工作,后任组织部部长。1933 年 6 月至 1934年3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4年10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1935年4月去苏联。受“左倾”机会主义迫害,于1937年1月被判处徒刑送进集中营。1946年释放后在苏联当工人。1956年回国后,先后任黑龙江省党史研究所顾问、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1991年8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写信时间:2012/06/15 16:42:16
  • 本文中说的杨光华好像不是左上照片中的杨光华吧。


    写信时间:2012/06/15 16: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