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 (1923—2006), 杨光华 1923年4月10日出生,湖南浏阳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51年5月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1956年赴苏联访问和进修。1965年起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1969年之后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1992年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11日2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50年代,杨光华教授和武迟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天然气工学专业,并主编了我国第一套《石油炼制工艺学》教材。他在美国发表的《气固相催化反应机理的决定》论文,一直为国内外化学反应教科书和专著所引用,被称为化学反应工程学创建初期的经典论文。1956年,杨光华教授赴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进行科学研究,首次提出的裂化催化剂上结焦动力学方程被称为潘钦可夫—杨式方程,载入了苏联科学院的文献之中。 60年代初,杨光华教授完成了“新型凝油剂的合成及其使用配方”,投入工业生产后迅速装备我国防化部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60年代以来,杨光华教授还领导了多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石油加工工程”和国家开放实验室“重质油加工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
杨光华 化名子才、巴本、老周。1908年7月28日生于湖北省嘉鱼县。1926年在洪湖组织制扇工会,担任纠察队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沔阳秋收起义,组建洪湖地下党组织。历任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党代表、中共沔阳县委书记、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书记。1932年8月到上海中央局互济总会工作,后任组织部部长。1933 年 6 月至 1934年3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4年10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1935年4月去苏联。受“左倾”机会主义迫害,于1937年1月被判处徒刑送进集中营。1946年释放后在苏联当工人。1956年回国后,先后任黑龙江省党史研究所顾问、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1991年8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本文中说的杨光华好像不是左上照片中的杨光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