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高棠子女眼中的父亲
荣高棠子女眼中的父亲
《财经时报》12月4日刊登记者王炜的专访,悼念体育活动家荣高棠的逝世,现摘编如下。
许多时候,现年56岁的荣乐弟,扮演了父亲生活秘书的角色,陪同父亲出席许多社会活动。为了避免别人对儿子“特殊关照”,荣高棠不允许荣乐弟在公开场合里叫自己父亲。荣乐弟感到又好笑又为难,“那我不叫爸叫啥呀。”后来他索性同别人一样叫“荣老”,起初父子两人对这个称呼都不太习惯,后来,荣乐弟在家里也这样戏称父亲。
子女们都上了年纪,荣高棠还异常严肃地教训道:“你们不要动不动以高干子弟自居。”这让大家哭笑不得。荣乐弟被父亲要求“不做生意、不当官”,不允许说自己是谁的孩子。
在荣乐弟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近乎固执的老头。有一年冬天,全家人去看电影,荣高棠要求大家不用配车,都骑车去。他自己在前面骑得飞快,到电影院时就有人跑过来问他“师傅有退票吗?”而被当成了“黄牛党”。
后来他喜欢上了家里那辆“铃木”牌轻便小摩托。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在街上驰骋而过,交警觉得他这样太危险,想没收他的驾照,又觉得不好意思,只好找到荣乐弟说:“回去给你爸说说,让他别骑了。”
“小时候我们就没穿过买的衣服,都是家里做的。”荣高棠的小女儿荣乐妮说,“老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荣高棠要求所有家务由子女们自己动手,并且每年夏天把他们送到农村去生活。以至于子女们后来插队落户到陕西、山西农村时,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环境。
在子女们的记忆中,父亲对经济话题中出现的新词和术语理解有障碍。但他坚持不争、不占、不言的立身之道;对当下的问题,他坚持“不评价、不议论”的六字原则。
荣家原来住的王府井的旧居,是一个花草繁茂的院子,兄弟姐妹在里面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小女儿荣乐妮至今非常怀念。文革时期,荣家被迫从那里搬迁出来,后来可以搬回去住时,荣高棠却谢绝了。荣乐妮记得,父亲当时说:“我们被赶出来,现在我们又去把别人赶走,这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