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心人”杨玉民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脏移植10周年暨全国心脏移植学术会议现场,杨玉民(左二)夫妇一起接受其他几位换心“老弟”和社会各界的生日祝贺。
新华社记者 周确摄
新华社记者 陈凯星 杨步月
“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10岁。”当揽着9岁女儿的杨玉民这样回答时,在场的人无不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1.70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坐在对面的“换心人”杨玉民满面红光,全没有记者事先预想的瘦弱憔悴。他说:“按出生算,今年我45周岁了。但从‘换心’重生算起,今天我正好过10周岁生日。”
10年前的今天,一位23岁的脑死亡者的心脏被植入杨玉民体内。今天,这位普通农民缔造了一项生命奇迹———全国心脏移植最长的存活纪录。
“你感觉怎样?”
“挺好的,到目前为止一共住了3次院,一次因重感冒,两次因排斥反应。前年,我骑摩托车与一辆小轿车撞上,摔出好远,可把医生们吓坏了。后来一检查只受了点皮外伤,心脏跳动正常。”
“一般的体力活我都能干。运煤的时候人手不够,我拿铁锹就上,不比那些小伙子差;开快餐小吃店的那阵子,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买肉、买菜、择菜,一天到晚,没闲着的时候。”
杨玉民的妻子赵艳华在旁边插话说,这些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照顾下,杨玉民一直自食其力。最近,院里又在食堂辟出一个小操作间和窗口,让他开了个小吃部卖水饺、面条。
生日前夕,杨玉民又添乔迁之喜。22天前,他家从条件简陋的“筒子楼”搬进医院家属楼,住房面积由18平方米增加到32平方米,是医院给租的。记者看到,一屋一厨收拾得干净利索,深红色的家具配上漂亮的花床单,感觉好像新房一样,当然最显眼要属门口摆放的电子琴。
“这是我姑娘的,她在我术后第二年出生。这孩子爱唱、爱跳,天天逗得我嘎嘎直乐。”说起自己的心肝宝贝,杨玉民的眼角眉梢都是笑。每周日,他和妻子轮流送女儿到青年宫学跳舞和唱歌。
“‘换心’第八个年头,我一手操办了大儿子的婚事,现在我已升格当爷爷了。”杨玉民还说,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与杨玉民一样存活的还有5位,他们都从哈医大二院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每回来开药,他们习惯给“老大”打电话问候一下或相约一聚。
“没事的时候,我常把每年过生日的照片翻出来看看,感觉这10年像做梦一样,‘换心’的前前后后也如同放电影般不断在眼前闪现。”
杨玉民说:“没有哈医大二院,我早就没命了。医院已为我花了100多万元钱,现在每月还供我吃3000多元钱的抗排斥反应药。这个恩情我回报不起,只能好好活着,用个时髦话儿,就是将生命进行到底。我知道,自己多活一天就是对医学的一点贡献。”
杨玉民还有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杨玉民抱着女儿杨阳亲吻他的“救命”恩人、德高望重的夏求明(左)教授。
新华社记者 周确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5月07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