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点军校的雷锋叔叔不见了?
1898年,清朝正忙着创建北大,西点军校此时已干了将近100年,它把“国家、荣誉、责任”确定为校训,也就是阿忆身后这个徽章上左边红带上的3个单词。关于校训要简练,北大干了110年还没搞清楚,啥都想说,等于啥都没说。西点军校的首任校长,是威廉姆斯,他是大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外孙子。这种任命思路,很像现在的中国,不管懂不懂高教管理,只要是科学院院士,学理科的,有点儿名气,就胡乱任命,反正校长只是摆设,确实没多大用场,管事儿的其实是书记,校长不过是形象代言人,搞点公关,拉赞助,唱《隐形的翅膀》,于提升高校价值,并无太大帮助。西点军校的校父,不是富兰克林的外孙子,而是后来的萨耶尔上校。别看他是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但他连将军都不是,可他强调正直诚实,严明军纪,聘请通晓专业知识的教官,搞小班授课,教员与学员每天进行课堂讨论,极大提高了教学水平。终于,西点军校被称为“将军的摇篮”,出了一大堆赫赫有名的战将——格兰特、李、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利——俺这一路都在想,自华盛顿大桥出发,沿哈德孙河西岸高速路北进,两边依然是静谧的未经开发的山丘和森林,这条通往西点军校惟一的公路,当年这些即将改变人类历史和美国命运的人,当他们还是翩翩少年的时候,也曾同样走过吧。
美国人吃饭不出声儿,拍照不开闪光灯,开车不鸣镝,所以山间雪地中的高速路显得相当安静,如果你没有超速,没被藏在拐弯丛林中的纽约警察拦截,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开进更加静谧的西点市。
街市上看不见人,也没有挂着白牌子的军车蛮横无礼,横冲直撞,怎么好像比解放军还乖呢!电影里的描写,美军是开着吉普车乱撞人的,撞完人还不赔!在北京,碰上当兵的撞了蓝牌子车,还摇下车窗骂人,甚至公然下车打人,俺就骂他们跟电影里的美军似的!看来,还真是跟“电影里的美军”学的,呵呵。
这是雪坡上的小教堂,雪地里立着黄牌子,说是有爵士音乐会,西点市这么安静,俺都怀疑有没有人去听音乐会。透过山坡下的一些建筑和树桠,有时,可以看见冰封的哈德孙河。
与综合大学一样,西点军校也没有围墙,无法知道哪里是军校的界限。总之,进西点市不久,很快会发现右前方有一大片停车场,迎面一辆坦克,仿佛是它的地标。
停车场的正西侧马路边,立着一个铜雕塑,一个中年男人骑在驴骡上,驴骡脖颈上还系着一段红布。
俺和罗姐的小外甥踩着积雪,围着塑像绕了几圈,没研究出这是啥意思。不过,要高度表扬小外甥,在北京大街上早就看不见大牲口的时代,他竟知道骡子分为马骡和驴骡,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漂亮,强悍,但失去了生育能力,像马的骡子是“马骡”,像驴的骡子是“驴骡”,长得完全不一样。
西点军校没像北大那么牛,拒绝外人参观旁听,不过也没人像在中国那样,非要络绎不绝地组团进北大参观,活生生培养出一大批黑车司机,鸣着镝,满校园拉游客参观。也许是西点军校有办法,主动管理,分解了参观压力,既然热忱开放,又没有影响教学,而且还能额外赚一笔收入。呵呵,当然是,下面就是联邦军事学院游客中心和礼品店,参观者可以免费领取母语参观说明,看一下陈列和校友介绍,花11美金买一张校区参观的大拔丝票,大拔丝一俩小时发车一趟,等车的时候,或上趟厕所,或买些饮料和纪念品。
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西点军校朴素的学生宿舍,军人是不能讲求奢华和安逸的,俺是军人的儿子,知道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通行,只要想打胜仗,决不能在日常生活上骄奢淫逸。
可以站在一幅大型照片前,留张影,军校学员穿着礼服,大小与真人相仿,站在他俩中间,有时会以假乱真。不过要说明一点,别以为美国人都长得人高马大,俺1米83,在美国仍算是高个子,多数美国人都比俺矮小。有时俺也奇怪,为什么来中国的美国人都那老高呢,把矮的都留在美国了。
俺强烈建议北大书记来参观一下西点军校游客中心,在北大东北门外的那个破停车场,搞一个“北大游客中心礼品店”,既开放了北大,宣传了北大,又有效管理了参观者,还能每年增加不少收入,皆大欢喜。不过,遴选服务员时,务必应该挑来一些在礼貌和周到上能达到大宾馆服务水平的工友,热情待人,别像校内设施管理员那样高傲无礼,一脸天下人欠之的表情。俺一直不能理解也一直不能原谅这一点,一个企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竟能允许自己的大部分管理员比村级招待所的服务水平还差。
这大概相当于西点军校的大门,但依然没有围墙,九一一之后,警察不允许政府以外的车再向里开,如果要向里参观,必须换乘游客中心的大拔丝。
这是西点军校主教堂,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地方,巍峨高大,军队要笃信自己的力量,但绝对不能没有信仰,哪怕是迷信。有了迷信和向上的意想,人就勇敢无畏,砍头只当风吹帽。
西方女性解放运动搞得不如中国内地,西点军校也不例外,1976年才开始招收女学员,2006年的时候,21岁的华裔美国女生刘洁,在861名毕业生中,获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她走上讲台,与小布什总统握手,并接受理学学士学位证书,致告别演说。
刘洁是弗吉尼亚州里士满人,毕业后,她是少尉军事情报官,带职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然后返回西点军校任教。200年前,西点军校第1期毕业生只有两名,但现在,每年都会有900名左右毕业生。它没像北大那样严重超负荷扩招,只保有学生4000名,每年新生是1200人,毕业生仅为入学学生的72%,淘汰率不低。
进西点军校不容易,比进耶鲁和哈佛还要命,它是美国录取率最低的高校。学生不仅要成绩优异,而且还得身体非常棒。招生对象的年龄是17-22岁,必须是未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士兵,他们必须有高官——副总统、国会议员、陆军部将官——推荐才行。西点军校的学制也是4年,学期课程有文科、理科、工程、军事科学、体育,暑期必须接受野外军训,比如去巴克纳尔训练营,在那里,高年级学员要对低年级学员进行野训,这是西点军校的老传统。在训练场上,低年级学员出现失误,高年级学员一般不采取批评、嘲笑、责骂的方法,更不能殴打,多半是鼓掌激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值得北大学习的是,学员在撰写论文时,对引用文字和观点不加注释,一经查出,轻者严厉批评,重者勒令退学。杜绝抄袭这根弦儿,在中国内地,简直是令人发指地松懈。
俺一位中国朋友的儿子在西点读书,其他友人听了,总觉得诧异,其实西点军校自1889年就开始招外国学员了。比如,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他是1950年毕业生。
这是西点军校博物馆,就在游客中心旁边,身后就是哈德孙河。这里不设防,游人随意进出,免费,无安检,可以拍摄照片和录象。
在里面,好好看了看西点军校毕业生中的名将,比如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这边儿的格兰特将军,还有他俩的敌人李将军,呵呵,这俩将军是西点军校的同学,就像黄埔军校那帮同学一样,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撕杀了起来,在他们手下,一共有400位将领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的。所以内战这东西真的不好玩,同学跟同学打,老师还管不了。这场内战,格兰特的北军胜了,李的南军战败投降,李将军转做大学校长。这种战败投降即不难为的宽容作风,很像中国的北洋军人,但在国共内战中被彻底毁坏了。
由于教师的职业习惯,俺更加关注日后成为大人物的问题学生,俺们的社会批评,总是想把问题学生一棍子打死,当他们忽然发迹了,他们的老师才因为有利可图而惊谔地喜欢上他们。
比如说麦克阿瑟,这家伙和今天内地的太学生一样娇生惯养,老妈把他送到校区,生怕他走丢了,被别人欺负,干脆还住下来,陪他读完了4年军校。麦克阿瑟的老妈就住在学生宿舍对面的西点旅馆,每天早上听见起床号,急忙跑到儿子宿舍去看他出早操,晚上要看见儿子的宿舍熄灯才敢睡下。麦克阿瑟,还时常在深夜潜回老妈的旅馆,吃点夜宵小灶。您想想,这样的孩子,咱能认为他有出息吗!但就是这样一孩子,中国闹五四学潮的时候,他竟篡夺了西点军校校长的大权,把体育课的比例加大到了15%。
巴顿这孩子也不咋地,他是个富家子弟,喜欢玩儿,又有钱,学习成绩不好,花了5年时间才毕业。后来,一名记者问其原因,巴顿说,他当时找不到军校图书馆。于是,西点军校1950年为巴顿上将的塑像选址时,特别选在了军校图书馆对面。
这是攻城模型,紧后边是石头城墙,前面淡黄色的是攻城者用伐木拼堆出来的阵地,中间那堆既是高台阵地,也是掩体,下面可以大模大样地挖地道,暗中通往城中,左右那俩高架有轮子,可以向石墙推动逼近。要知道,这可是公元前的攻城战役,太厉害了!
这些长枪,来自各个民族,最下面那支长枪最长,是咱们清兵的新式军械,如果您看过清兵演习的图片或绘画,前面一名清兵抬着,后面一名负责打抢,那就是之中长枪。
下面这西瓜是啥?西瓜籽儿咋这大?呵呵,这不是西瓜,是杀人用的地雷!看到这儿,韩晓艳实在看不下去了,又对俺和罗姐小外甥见到杀人武器格外感兴趣而气愤,觉得回汽车里陪罗姐睡觉。罗姐进博物馆一看,全是刀枪盔甲,早就回车里睡觉去了。
“吉普”是当年一部卡通电影里有一个小动物的叫声,它太能钻了,在各种地段都可以奔跑,所以二战中美军第1次投入使用越野车,就给它起了“吉普”的名字,并注册了品牌商标。
这是1945年投到日本的男孩儿原子弹模型,大小比例一模一样,另一颗原子弹的名字叫“胖子”,这俩原子弹一放在下去,日本天皇哭了,宣读了终战书,下面这幅照片是九国代表在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的投降书,最上面的签字是日本外交部长重光葵,他是个瘸子,他下面是日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他是胖子,肚子大,左下有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的签字。俺喜欢民国史和抗战史,今却在异国他乡第1次见到这份珍贵文件,必须拍照留存!
请注意,阿忆为啥说天皇宣读的是终战书,不是投降书,因为日本人从来没说过他们无条件投降,是无条件终战,这在日语里是不一样的两个词,但翻译成英语和中文,竟混为一谈,让俺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日本对那场战争的真正态度。
这是俺娘俺爹参加过的朝鲜战争的美军军服,头盔正中间可能是被俺爹打了一个眼儿,那基本是死定了。俺爹不大理解,为什么中国军事博物馆把“抗美援朝”一律改成了“朝鲜战争”,俺知道,但这次俺就不说了,大家都自己研究研究吧。
俺想找到联军缴获的那两面志愿军军旗,但没找到,却发现这样一个雕塑,美军女兵拿出母爱,在抢救垂死的伤员。
这样的雕塑,俺们国人是非常熟悉的,表现人心向背,歌颂正义战争,原来美国人这这么干。呵呵,也许伤员缺水了,创作者也会把女兵搞成怀孕女医生,为的是能用她的乳汁去救伤病员,就像中国的《红嫂》和《沂蒙颂》那样……
说了半天,西点军校里的雷锋像、雷锋雕塑、雷锋格言呢,呵呵,俺没找到。
怎么想起要在西点军校里找雷锋呢?因为1990年2月2日清早晨6点半,中央电台报道了一个消息,说西点军校开始学雷锋了。于是,在许多报刊上,都出现同类报道,说西点军校大厅挂有5个他们仰慕的“民族英雄”像,雷锋排第1,其学生手册上还印上了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后来,更详尽的报道说,“西点军校校园张贴雷锋画像,学员传诵雷锋日记,教室里抄录着雷锋名言,学校正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这一听就是假的,就算雷锋出现在西点,他也不会是“民族英雄”。
1997年第1期《读书》杂志,在西点军校执教的李慎之教授说,“从没听说”!
2002年8月,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去西点军校,专门搜集雷锋消息,回国后她也肯定地说,西点军校的固定雕像中没有雷锋雕像,大厅里没有雷锋像,学员手册里没有雷锋格言,固定教材中没有雷锋事迹,课程中也没有提到雷锋。
但是年底,中国驻美使馆原一秘田志芳赠寄抚顺雷锋纪念馆一份资料,说是西点军校印制的军校简介,其中有一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军校墙上有雷锋照片,下边还有“学雷锋,树新风”字样儿,旁边有五星红旗。这张照片,至今没有人见过,但西点军校学雷锋的传说又复活了。
所以这件事,可能跟联合国“破例”为周总理下半旗致哀一样,是国人借题发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