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国十八年饥荒(年馑)
甘肃民国十八年年馑
陈敏华
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冬天,甘肃大地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掐住了喉咙。曾经奔腾的黄河在寒风中结冰,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看不到一丝绿意。这一年,后来被史书称为"民国十八年年馑",成为甘肃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这场饥荒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甘肃就遭遇了持续的干旱。农民们眼看着庄稼在地里枯黄,牲畜因缺水而倒下。到了民国十八年,情况恶化到了极点——全年几乎滴雨未下,河床裸露,井泉干涸。
"天爷不开眼啊!"老人们在村口的破庙里祈祷,声音嘶哑。然而,神灵似乎也对这片土地失去了耐心。
饥荒的阴影迅速笼罩了整个甘肃。在城市,粮价飞涨,一斗小麦的价格从平时的一两银元飙升到十几银元,许多人即使变卖家中所有物品也换不来一顿饱饭。
在农村,情况更为惨烈。人们先是吃尽了储存的粮食,接着剥树皮、挖草根,甚至将原本喂牲口的麦秆磨成粉混着泥土食用。榆树皮被扒光,观音土被吃完,就连玉米芯也被磨成粉吃掉。许多家庭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鬻女,骨肉分离,在甘肃有些地方还出现“易子而食”的悲惨现象。在埋葬坑前,有些人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宁愿跳入坑里。
为了活命,成千上万的甘肃人踏上了逃荒之路。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扶老携幼,沿着黄土高坡艰难前行。有的去了陕西,有的去了宁夏,还有人远走新疆。
然而,逃荒路上同样充满了死亡的威胁。饥饿、疾病、土匪袭击,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路边的白骨,成为这条绝望之路上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场灾难中,人性的光辉也未曾完全泯灭。一些地方绅士和商会组织粥棚救济灾民,一些传教士和慈善机构也伸出了援手。虽然这些努力对于整个灾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却给了人们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民国十八年年馑对甘肃的影响深远。人口锐减,许多村庄十室九空。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直到几年后才逐渐恢复。这场饥荒也改变了甘肃的社会结构,许多人流离失所,再也没有回到故土。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的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如果社会能够建立更完善的救济体系,这场灾难是否能够避免?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这场灾难中汲取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民国十八年年馑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它在甘肃人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每当寒风掠过黄土高原,仿佛仍能听到那些在饥荒中逝去的灵魂在低声诉说,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永远不要忽视大自然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