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著述
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吕骥发表了《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群众歌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全国音乐运动的影响。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伤感主义”、“自然主义”,要求创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内容。1945年吕骥在延安还撰写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对民间音乐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吕骥很重视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他积极支持北京古琴会的成立,倡导古琴打谱工作,促进《琴曲集成》的编辑出版,并写了《略论七弦琴音乐》的序言。1977年春夏,吕骥和黄翔鹏等4人组成古代音乐文物调查小组,到河南、山西、陕西、甘肃4省考察先秦音乐文物,着重研究了陶埙与编钟,获得了对西周、春秋时代的编钟能够在一个钟上发出两个音的重要成果。这是过去典籍上没有记载过的中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创造。中国对五声音阶始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通过这次对陶埙的调查,获得了中国五声音阶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论证。他的《从原始社会到殷商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的论文,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吕骥还很重视对民族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1945年他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间音乐研究会,就编印了《边区民歌选》、《河北民歌选》等十几本民间音乐资料。1948年在东北又编选出版了东北民歌选和《民间音乐论文集》。1979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文化部合作,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工作。这部预计30多卷的集成编辑工作,得到了各省、市音乐工作者的支持。同时还开展了《中国器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