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超英办公室的抽屉里,躺着18张特殊的借条
“你怎么不早说啊?!”陈超英语带责备,眼里却满是心疼和关切。没过几天,孙锴就被通知分到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安顿了家庭,孙锴努力工作,报答陈姐的悉心关怀。如今,他已从一名施工员成长为分公司党群工作负责人。
点点滴滴意,丝丝缕缕情。陈超英说:“工会就是要当职工的娘家人”。为职工,她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组织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指导现场安全生产。哪儿有职工在,哪儿就有她的身影;哪儿的工期紧,环境苦,哪儿就有她细致的关怀。
远在非洲刚果原始森林的公路项目工地,开工3年,她去了3次。2008年11月,她将48份梅菜扣肉塞进旅行包中带去,在入境海关时费尽口舌,只为了让职工尝尝家乡的味道。
“大姐来了,就像家乡的亲人来了一样,大伙心里都暖暖的。”曾在刚果工作的谭建明说。在陈超英去世后,他专程带着项目300多名员工的嘱托赶回长沙,到陈超英墓前深深鞠了一躬。
心系职工,才总会被职工记起。
在土木公司,职工们还记得,每逢传统佳节,或是哪位职工生日,人们收到的第一个信息准是陈超英发来的祝福。每逢职工有难事,第一个到场处理的也常会是她。人们感叹,陈超英到底是用什么样的“存储系统”,把职工生日这样琐碎的信息都记得如此清楚?
陈超英曾说:“工会干部要做到有一个婆婆嘴,有一颗妈妈心。”24年的工会履职经历中,她就是用这样的细腻和柔情,编织了一条心连心的纽带,温暖了人心,为企业发展壮大凝聚了力量。
好大姐:有一种情怀叫大爱无言
在陈超英办公室的抽屉里,躺着18张特殊的借条。
“今借到陈主席2000元”“今收到公司上大学经费3500元”……陈超英走后,工会干事欧丽华查遍历年账本,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陈姐自掏腰包的。”
“没有陈大姐的鼓励,我根本没有勇气活下来,可是现在我和孩子都还来不及报恩啊!”职工遗孀湛冬桃看着这些永远也“还不了”的借条,已是泣不成声。
从2003年3月到2008年1月,只靠着一月两三百元工伤抚恤金生活的湛冬桃先后写了6张字据,从陈超英手里“借”走17010元。她的低保,是陈超英为她奔走申请的。她医治胃病的手术,是陈超英垫钱做的。她女儿的学费,也是陈超英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