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白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70186262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0年12月21日

筱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发布时间:2010-12-21 21:31:16      发布人: jackson
筱白玉霜,评剧旦行女演员。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5岁随父亲从天津逃
  

荒到北京,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做养女。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有的版本称为李文祉】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筱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筱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是阳秋、玉海、新中华等评剧团的创始人。

生平经历

  筱白玉霜(1922-1967)原籍山东,因家贫被卖到评剧李家班给白玉霜做养女,取名李再雯。
  13岁即登台为白玉霜配戏。1938年随华北剧社赴上海演出,其间白玉霜因故突然离去,她即以“筱白玉霜”的艺名代行主演,圆满完成了旅沪的演出。此后,筱白玉霜的艺事不断进步,居然与白玉霜并挂头牌了。
  1943年白玉霜因病去世。筱白玉霜自组阳秋社,后易名再雯社,领衔主演于天津、北平等地。主要剧目有《秦香莲》、《杜十娘》、《贫女泪》、《玉堂春》、《锯碗丁》、《和睦家庭》、《红娘》、《阎婆惜》、《双蝴蝶》等。其表演以深沉细腻,委婉大方取胜,在平津地区享有盛誉,为当时评剧界最具代表性的演员之一。
  1949年再雯社于北平首演解放评剧《兄妹开荒》,继而演出新戏《九尾狐》、《农民泪》等。与此同时,筱白玉霜积极投身戏曲演出和剧团体制的改革工作。1950年她领导的再雯社与喜彩莲为主
  

寿

演的莲剧团合并,率先建立民营公助的“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并陆续排演了《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小女婿》、《千年冰河开了冻》、《婉香与紫燕》等新型剧目,受到各界广泛欢迎。对于推动评剧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被编入该院的附属评剧团。1955年在原建制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评剧院,到1964年的九年间,筱白玉霜一直任剧院艺委会主任,是剧院首席主演。除整理演出了自己的保留剧目外,还参加了《罗汉钱》、《擦亮眼睛》、《青春之歌》、《为了红》、《苦菜花》、《金沙江畔》、《生活的凯歌》、《李双双》等现代题材剧目的演出。在传统戏《秦香莲》一剧中,她成功地塑造了秦香莲这个人物形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她是评剧白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者。1952年她随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曾荣获模范团员的称号。1954她参加了中国人民慰问团赴广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她又一次参加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距敌人很近的小岛上演出,获得了广大指战员的好评。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1964年以后,因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筱白玉霜被迫结束了自己钟爱一生舞台生涯。
  “文革”开始后,筱白玉霜被关押批斗,遭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残酷迫害。但她仍抱有一线希望——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生活会有所该变。然而,“文革”头面人物戚本禹在一次文艺界集会上公开点名说:“马连良、李再雯是反革命,不能改造。”,使她万念俱灰,对以后的生活彻底丧失了信心。1967年12月21日,她绝望地服下大量安眠药片,含冤告别人世。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个人作品

  她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
  

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电影,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 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艺术特色

  筱白玉霜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她的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筱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传神,表演风格轻淡素雅,细腻含蓄,不浮不泛。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社会贡献

  筱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
  

,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评剧白派由白玉霜创立于三十年代,发扬光大的却是筱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后来的“白派”特指筱白玉霜的“新白派”。筱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筱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装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筱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艺术传承

  筱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她虽然没有嫡传弟子,但她的唱腔却广为流传。
  刘萍被称为筱白玉霜的弟子,白派传人。筱白玉霜受迫害致死后,刘萍以受过小白老师指点而作为白派弟子进行培养,而且因为全国白派弟子几乎接近于零,所以她才能崭露头角,成为“新星”。
  刘萍的弟子王冠丽是白派表演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现任中国评剧院白派艺术团团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白玉霜被誉为评剧皇后,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白派创是始人,虽然英年早逝,但她的评剧艺术是评剧界的奇葩,素有京剧梅兰芳,评剧白玉霜的美誉。她是评剧的先趋。 超爱评剧,超爱白玉霜


    写信时间:2012/09/14 1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