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大帝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74770121
本馆由[ TT895879850+悟★道 ]创建于2011年04月13日

汪公大帝出新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墓祠遗址

发布时间:2011-08-24 22:53:36      发布人: TT895879850+悟★道

隋朝末年,古徽州大地出了一位先被民间神化、后受历代朝廷追封的历史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江南六州的最高统治者、徽州最高级别的地域神——汪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汪华病逝于京城长安,年64岁。永辉三年,诸子按照汪华遗嘱,护柩还乡,于永辉四年葬歙县城北云郎(岚)山(又名东山营,属桂林乡江村村)。

史料记载,汪华逝于长安后,唐太宗曾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汪华归葬此地后, “父老建祠尸祝之,自唐迄明,将事唯谨。”墓旁建有宏大的墓祠,俗称“忠唐庙”,经历代修缮、扩建,逐渐形成“汪王墓”建筑群。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唐中世刺史薛邕迁越国公庙于此(乌聊山)”。该庙原建筑宏伟,正殿五开间,金銮殿式,后殿为“劝忠楼”,楼上石匣中藏有唐王朝授予汪华的诰命和玉圭等。1949年庙废,殿宇及文物无存。解放后曾利用这些旧房办过敬老院。1962年被歙县民政局拆除,祠址犹存。据说这里很有风水气象:它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富资河的水从近下流过。如今,从保存下来的《唐越国汪公墓图》仍能想象到当年的汪公墓园所拥有的王者气派。

2007年5月,我们寻访到汪华墓祠所在地,所见到的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在旧有的屋基上,只剩下一处三间平房,屋四周是残垣断壁,地面上随处是用于当年祠庙的基石和刻有清晰文字的残碑。平房正南面有一间低矮的小屋,屋内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上面保留着完好的碑文。离此不远处有汪王墓,墓很小,仅一平常土堆而已。墓前竖一小碑,上书“汪王之墓”。

汪华,字国辅,又字英发,原名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出生在绩溪登沅洞汪村(在绩溪建县前属于歙县白杨)。汪华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携至歙县郑村舅父家,八岁时母亲也殉夫而逝。十八岁时拜睦州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剑弓枪,武艺超群。学成归来,以勇侠闻名乡里。隋末天下大乱,寇贼纷扰。新安郡守将张某召募勇士防御,汪华率领一支部队大败寇贼。张某害怕汪世华势大,不但不奖励,反而要除之。汪华一怒之下带兵赶走了张某,抢占州 郡,在众将士的拥戴下自立为歙州刺史。宣州刺史得信,派兵来剿,汪华当即宣布起义,先攻下宣州,接着攻下杭州、睦州(今浙江建德)、饶州(今江西鄱阳)、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地,“拥有六州,带甲十万,威誉益隆”。其势力遍及皖南、浙西、赣东地区。时中原已乱,南方割据势力渐多,隋帝失去控制能力,诸将认为以刺史名义统领六州,其凝聚力及号召力均不够,若外地势力侵入,则容易瓦解,建议立国称王。汪华再三推辞,诸将不依,于是择日建国称王,国号为“吴”。他军纪严明,为政清明,深得人民拥护,在他的统领下,六州人民在战乱时代过了10多年的太平日子,史称“镇静一方,保境安民”。汪华虽称王,但仍以“隋朝正朔”的年号纪元,以示身为隋臣,并无二心,称王实乃权宜之计耳。

汪华被拥为吴王,驻兵休宁万岁山,汪华将原新安郡治所由黟县迁休宁万岁山顶,筑城为州治。不久,州治迁到歙县乌聊山,再筑城池(今徽城)。南宋淳熙年间,为纪念华公诞辰,在休宁万岁山兴建“忠烈庙”奉祀之。庙今已毁,遗址犹存。

李渊父子统一天下后,汪华审时度势认为“日月出矣”,决定归顺大唐。此举避免了百姓与唐王朝的冲突,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唐王朝统一全国的步伐。唐武德四年九月,汪华具《奉籍归唐表》,遣左丞相、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唐高祖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的功绩,于九月二十二日颁诏曰:“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为避李世民讳,改名汪华。

唐武德五年,汪华朝于京师。贞观二年(628年)奉命进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统军事,掌禁兵。贞观十年改任左卫白渠府折冲果毅都尉。唐贞观十二年,李世民诏高士廉重新核定天下谱谍,要越国公上报家谱。汪华为此对颖川侯姬汪以来的44世进行了详细考证并上报朝廷。从此,汪氏正式被列入唐朝293姓之中。唐玄宗开元五年,玄宗定有功于唐五朝的十姓为“十大柱国”,从一品,汪姓荣列第六姓。贞观十七年升任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之职。贞观十九年太宗伐辽东,诏为九成宫留守。此后多年汪华负责皇帝夜寝时的安全,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逝前夕。

汪华娶四妻生九子,正室钱任系湖州巢国公、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次女。汪华留下九个儿子:建、璨、达、逊、逵、广、爽、俊、献。九个儿子地位显赫、妻儿众多,迅速在各地繁衍开来。歙、黟汪氏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汪氏多为第七子爽之后;绩溪汪氏多为第九子献之后。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安徽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汪华后分九支繁衍,其后裔遍及江南数省及海外,真所谓“十姓九家汪”,“新安之族汪为巨”。李白著名的《赠汪伦》诗中的汪伦即为汪华六世孙。“江南二宝,胡绅汪藻”中的汪藻、著名学者汪中、绍兴状元汪应辰等皆为汪华之后。黟县世界古民居宏村系汪华长子建之后,婺源西浯村知本堂系汪华七子之后……

纵观汪华一生,有联为证: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汪华入朝后,当地百姓感其德,在乌聊山为其建生祠以祀之,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方神”,殁后更是祭祀不断,水旱必祷。据《篁墩文集》卷十二《休宁乌龙山汪越国公庙田记》中程敏政说:“唐歙州总管越国汪公,有庙在歙之乌卿山,始贞观己亥,著于令甲,历代因之,号其庙曰‘忠烈’。属邑之人走乞灵无虚日,又各即地为行祠……”由此可知,此忠烈庙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己亥,639年),这是在百姓所建生祠的基础上,由官府批准扩建的,汪华由民间认同的地方神升格为国家法定的地方神。

汪华百年之后,历代朝廷仍不断对其进行追封。唐昭宗天祐三年(906)以汪华晋封追尊,在云岚山建祠,同时追溯其祖,于城东北七里练江岸边的吴青山建汪氏祖祠。祠祀汪华三十三世祖汪澈(汉末仕吴,封新都侯,迁歙始祖,与夫人方氏合墓)、三十六世祖汪道献(晋代人,黟县令,与夫人胡氏合墓),并以汪华配享。祠址属桂林乡潭石村,西北与云岚山相望,规模与云岚山“忠唐庙”相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三日追封汪华为“惠灵公”,宋徽宗政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敕赐乌聊山汪公庙为“忠显庙”,此庙又载入宋朝国家祀典,汪华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法定”的地域神。以后历代帝王多有追封。自宋徽宗至宋恭宗五位皇帝先后十次追封汪华为“英济王”、“广惠王”、“威信王”、“英烈王”、“英圣王”等。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太祖洪武四年颁布“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祠”榜文保护该庙,追封“广惠王”,续敕封“汪公圣主洞渊大帝”。从北宋开始到明初,朝廷曾先后诏封他为各种名目的王,从二字王直到八字王,先后诏封15次,时间跨度达800年,被封人数有49人(其中包括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九个儿子及夫人,二个亲弟,二个堂弟,长孙及部下侍从),是历史上被诏封次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连带被诏封人数最多的。这是历史上一种奇特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汪华在世时做出的贡献外,北宋末年内忧外患,人民更加怀念他,朝廷也需要汪华这样的忠臣,皇帝也更想通过诏封来维护其统治。

汪华称王十多年里,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徽州百姓称汪华为“太平之主”,将他敬奉成为心中的地方神,人民称他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各地有汪氏后裔居住的村落都建立庙宇、社屋,里面供着汪华及其子女的神像,每年定期接到祠堂里进行祭拜活动,连不是汪氏后裔的村落也供奉着汪华的神像,也定期进行祭拜活动。这些活动有抬着神像游行、舞龙、演戏等各种文艺活动,有的临时搭台演戏,稍大的村落还建立了永久戏台。“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这是方士庹《新安竹枝词》对于徽州民俗迎神赛会——“嬉菩萨”的描绘。村民农忙是务农,农闲是自娱自乐学戏排戏,进行祭祀活动时登台演戏,大大促进了徽戏的发展,才有后来的徽班进京,徽戏成了京戏起源的古剧种之一。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邻里乡村都来串亲观戏,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又成为农民进行物资交流的好机会。农民互通有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发展成的定期庙会一直延续至今。在徽文化中,汪华崇拜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汪华一方面以传说和偶像影响着徽州文化,另一方面,与汪华有关联的古墓葬、庙宇、碑亭、故宫等历史遗迹则是浸润徽州文化的有形资产,更重要的还有无数散见于地方志、汪氏家谱里关于汪华及其家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情感哺育着徽州。一位徽学研究专家说“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把他名列徽州伟人之首,一是因为他是公元一世纪的人,二是因为他是一个对于徽州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

“暮蝉声咽,几树白杨叶。细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翌结,弓箭穴,苔花碑字灭。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元散曲家张可久在夕阳中见汪华遗庙尚在,残碑字灭,挥笔写下的《王陵夕照》,令人读后不能不感慨系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也是汪公后裔,我家的堂屋里长年都挂了这幅代表汪公丰功伟绩的对联(唐封越国三千户,汉袭平阳第一家)你所记载的,我在我家的家谱里也看过,内容一致,谢谢你对汪氏的关注和越国公的敬仰。


    写信时间:2012/04/03 1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