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7501693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21日

深切悼念老前辈冰野同志

发布时间:2010-12-02 16:29:5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冰野老前辈仙逝的噩耗传来,我的心灵为之震颤,一刹那脑海里突现一片空白。去年国庆节前夕,宣传部领导和我部老同志欢聚一堂,庆祝他90寿辰的热烈场景还历历在目,他那矍铄的面庞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吟诵自作诗时那抑扬顿挫的韵律,他那立志再活10年一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铿锵话语犹在耳畔回响。然而,仅过去1年零1个月,就辞别我们而去了。悲哉!我市宣传文化战线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痛哉!我们失去身教胜于言教的良师益友。惜哉!我们党失去一位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共产党员。
我接触冰野老前辈是1977年他回到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之后,更多地了解是在协助他负责我市文化艺术工作之后,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陪他下基层调研走访,研究文艺工作、观看文艺演出,以及协助他接待来访者和处理相关问题。数十年革命生涯养成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给了我许多教益,令我由衷的钦敬。
一、 忠诚于党、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
他青年时代正赶上“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论陷。他作为东北大学的学生流亡到北平。而那时正是华北之大安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恶劣环境。他先是参加北平党的秘密外围组织“语联”,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民族危亡之秋,他拍案而起,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二·九”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和同学们到南京请愿受反动派阻挠,便以卧轨抗争。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他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质变过程中,他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以身许国、以身许党,如改了名字国儒为冰野,“国儒”无非是理想将来成为一名文人学士,而“冰野”寄托着战斗在冰雪覆盖着的原野,赶走践踏白山黑水故乡日寇的宏愿。发表作品用“焚”字作笔名、因当年是竖排字,拣字员把“焚”字分成两个字“林火”。他便用了这个笔名。从那时起,他便把手中的笔作刀枪参加抗日战争,无情地揭露日寇的侵略本质和累累罪行,另一方面唤醒民众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他团结广大新闻、文艺工作者一起战斗,与许多人成了生死与共的老战友。如:刘白羽、赵树理等等。在赵树理逝世多年之后,其亲属和战友还不断地寄给他有关纪念、研究赵树理的著作和文集。我好奇地追问他几次之后才得知,他是最早发现赵树理的人。因此其亲属始终不忘他的知遇之恩。还有一件事更令我钦佩。大连图书馆原为满铁图书馆。自满铁成立后不久日本侵略者花费近40年时间广泛搜集我国古笈达40余万册,还有极具特色的有关东南亚的资料图书。因此其馆藏在国内大图书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馆舍不足,这些古籍和史料均移藏于南山大庙。而南山大庙又不具备久藏这些珍贵图书史料的条件,不及时抢救这些古籍史料将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他到处奔走呼号,向省市领导提出建议。后来他把大连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建新馆的必要性写一份材料,请刘白羽同志转递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代部长的贺敬之同志,请其转呈中央领导同志。当刘白羽同志第二次来连时,我听刘白羽说,贺敬之接到材料时说:“这个老冰野同志还让你转交,他直接给我寄来就是了。”1991年第三届大连服装节期间,贺部长来连参加,他约与当年鲁艺同班老同学冰野和叶立平相见。因多年不见便让我引见。三位老同学、老战友见面时握手、相对而视、互致问候时的那种深情是用言语难以尽述的。80年代初三位新华社记者来连调研半年之久,回京后专门就大连图书馆问题发了一份内参大样,据这些情况,总书记批示,让国家计委拨款400万元,我市领导在当时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拿出2000多万元修建大连图书馆。冰野老前辈不讲他过去的辉煌和贡献,不讲他在“文革”中受的磨难和不幸(如大女儿因受刺激患了精神病)。这便是他只奉献,不讲索取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是他几十年革命生涯养成的习惯成自然,没有一点虚假成分。首先,表现在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有意见在会上谈,当面谈,从不背后议论人,叽叽咕咕。直言敢谏是大公无私党性的表现。对自己发表的意见,一旦发现不周密或有偏颇之处,也敢于公开承认和改正。他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党内的庸俗风气,尤其是腐败之风,深恶痛绝,疾恶如仇。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是宽以待人。他对下属,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的建议、批评,向来是认真听取的,既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一次作品讨论会上,他对作品发表了意见之后,写作品的青年作家立即进行反驳,甚至说了一些与作品无关的大不敬的话。他不生气,也不反驳。这种宽以待人的胸怀和大度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后这位青年作家认为自己说错了,很后悔,要当面去检讨。我说知错改了就算了。他是从来不记仇的,更不会打击报复。正因为如此,许多下属,尤其是文艺工作者,敢于在他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大家都把他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其次,他作为老党员、老红军,并享受副省级两项待遇的老同志从不计较工资、房子、车子等待遇问题,更不横向攀比,真可谓“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黄金不如泥”。他生活俭朴,律己甚严。20多年来,我未见他穿过几件新衣裳,最初几年拎一个布袋作他的公文包,后来换了一个塑料包。午间就餐于机关食堂,一盘菜外加一两碟小菜,如此而已,从不吸烟、饮酒。96年文联换届时发了一个几十元钱的暖水瓶作纪念品,他拒不接受。1993年他已是耄耄之年,又体弱多病,其二女婿因专业不对口想调到河北省工作,如能在开发区找到对口专业不调去,那么对照顾他更方便些。请市领导帮忙协调,市领导立即答应了,让写一份情况介绍,被他坚拒了。他如此严于律己,怎能让人不更加敬重!
三、勤奋进取,淡泊名利的崇高情操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读书看报,关心国际、国内、市内大事,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在职时是这样,离休后更是这样。他离休后数年间,每天坐班车上班,坐到办公室里学习党内文件,作摘要笔记,吃过午餐,步行回家。坚持数年不缀。把学习作为离休后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是为了不落后于时代,一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后来因为视力极差,还坚持听收音机。这种勤奋进取精神是许多年轻人也比不了的。
他积一生丰富的经验,本可以写出几本著作成为一大名家,但他却把自己的积累分割一块一块,在修改和讨论别人的作品时放了进去。但他从来在这样作品上不具上自己的名字。淡泊名利如此,让一些作者怎能不感动,不铭记心中!隋朝王通曾说:“不受虚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这三个“不”字集中到一点是个“欲”字。冰野老前辈正是实践“无欲则刚”古训的典范!
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他,人走了,他身后留下的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