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人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学科(马庆洲)
清华学人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学科(节选)
马庆洲
创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之一,向以文史著称,尤其是在建国以后的50年代,更是盛极一时,中文系有“冯陆高萧”、历史系则有所谓“八马同槽”(指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著名教授同时任教于历史系),实力雄厚,为海内外瞩目。而中文系的这四位名教授中,就有高亨、陆侃如、萧涤非三位毕业于清华,他们长期执教于山大,悉心培育人才,对山东大学古典文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大学间互动的一个显例。
一、高亨先生与先秦文学研究
高亨,1900年生于吉林省双阳县,10岁始入邻村私塾就读,精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重要古籍。1918年春,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春,到北京深造,先入弘达学院,既而转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该研究院首届学员。1926年,高先生以《韩非子集解补正》为题毕业,并因成绩优秀,与吴其昌、刘盼遂、徐中舒等16人一起,获奖金100元。自清华毕业后,高先生曾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等多所大学。1953年,经陆侃如、冯沅君两先生引荐,到山东大学任教,自此便定居山大,教书育人。
高亨先生在清华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所受影响很深,奠定了学术研究的路子。他曾在《自传》中道:“大学生活,特别是清华研究院的生活,给我以很大影响。当时有杰出的学者梁启超、王国维担任研究院导师。我的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正》深得导师梁先生嘉奖。梁先生说:‘陈兰甫开始把《说文》带到广东,希望你开始把《说文》带到东北。’毕业时梁启超还赠我一副对联,予以鼓励:‘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自青年起,立志遵循清代著名学者高邮王氏(王念孙、王引之)的家法,严谨治学,锲而不舍,并决心永远过三书生活:‘读书、教书、写书。’”(载《中国现代科学家传略》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高先生的治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遵循朴学方法,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工具,来研读先秦诸子的遗著,从而抒录个人的心得。高先生一生著作17种,遍及《周易》、《诗经》《老子》、《庄子》等先秦主要典籍。通观这些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高先生实践了他在清华学校时确立的学术宏愿:以朴学的方法整理先秦学术。
到山东大学之后,高亨先生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又焕发了学术青春,不断有新作推出,旧作也得以修订再版。这一时期,高先生不仅学术上硕果累累,在教书育人上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担任中文系本科基础课、选修课,并指导了两届研究生和若干进修教师。50-60年代,高先生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要做,平日足不出户,惜时如金,但为了青年后学的成长,不惜付出可观的时间和精力指导,逐字批改作业,具体解答问题,指导论文写作。高先生殚精竭虑,滋兰树蕙,培育学术传人,使山东大学的先秦文学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
在高亨先生的弟子辈中,亲炙其时间最长、最得其学术真传的当是董治安先生。董治安,1934年生,江苏徐州人,1952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经由冯沅君先生推荐,担任高亨先生的学术助手,自此一直工作在高亨先生身边,协助高先生进行教学科研。对于这位助手,高先生精心培养,其事迹曾登上《光明日报》,这篇题为《高亨教授和他的助手》的报道,讲到了高亨先生对董治安的培育。高先生的引导,加上自身的努力,董治安先生很快就在学术上显露功力,《说〈晏子春秋〉》(《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与吴则虞先生谈〈晏子春秋〉的时代》(《文史哲》,1962年第2期)等论文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董先生还与高先生合写了《孔子与周易》(《文史哲》,1963年第6期),合作出版了《上古神话》等。在高先生晚年,董先生协助他修订了《周易大传今注》、《诸子新笺》等著作。而高先生晚年到去世后,由董治安先生整理完成的《古字通假会典》,更成为师生学术薪传的佳话。
古字通假是先秦两汉古籍中常见的文字现象,不明通假就为一大批古籍的研读形成障碍。有鉴于古字通假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先生就着手搜集资料,虽世事时事变迁,一直坚持不辍,50年代生活较为平静后,高先生将所集资料稍加编排,整理出一个初稿。之后,高先生又陆续收集、补充资料,到70年代末,新集资料竟比初稿多出一倍。1979年,高先生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便把最后整理《古字通假会典》的工作交由董治安先生来做。董先生以三年多教学之余的宝贵时光,精心整理,最终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总规模达180多万字。
在高亨先生的培育及密切的学术合作中,董治安继承了高亨先生的学术志趣和路数,以先秦两汉文学文献为主要研究领域,其著作《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等著作,也遵循朴学的方法,注重从文献出发,不做无根之谈。董先生主编的《两汉全书》,集十余年之功,将两汉四百多年的文献集于一编,也是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董治安先生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从1992年5月起,担任过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后改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从1983年10月起,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1994年受聘为《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委员、《文学典》副主编、《先秦两汉文学分典》主编。董治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经历证明,他是高亨先生名副其实的学术接班人,是山东大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承上启下的重要学者。他培养的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如王洲明、王培元、郑杰文、廖群、王承略等,都是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可以说,山东大学的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学所处的领先位置,与高亨先生的开拓及董治安先生的传承,关系至为密切。
2005年6月,《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暨高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间,董先生率众弟子拜谒位于清华园内的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忆及高亨先生生前往事。那一刻,我被深深地触动,直观地感悟到这两所大学之间学术上的交融。
(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08月01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