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

纪念馆:www.xettw.com/TT692690208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19年02月23日

长相忆·深切怀念孙伟老师

发布时间:2019-02-23 19:32:47      发布人: Jackson

国际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2日9时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另据统计,加上近日逝世的孙伟院士,进入2019年以来,我们已痛别6位院士。

       分别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外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少将、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一级、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8日15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防实力增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敬魁同志,于2019年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金国章同志,于2019年1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阮雪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3日14时52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送别孙伟院士:一生专注用混凝土“诠释”建筑之生命

  孙伟院士1935年11月20日出生于山东胶州,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6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1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项。

2013年教师节前夕孙伟院士接受采访

  孙伟院士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她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纤维增强间距理论、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体系,并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及寿命预测方法,指导了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为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生专注一件事 系中国混凝土领域的“引路人”

2008年,孙伟院士主持第一届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耐久性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由东南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主办,孙伟院士担任主席。

  “我在研究混凝土中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觉得非常快乐!”孙伟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混凝土领域,孙伟院士是公认的领军人物。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传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飞跃。

  1958年,刚刚毕业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她,为了尽快透彻把握研究内容,常常跑到南京大学去听化学课,以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凭着自己做学问的敏锐与勤勉,孙伟很快就在混凝土领域崭露头角。

  在美国塞拉克斯大学公派访问期间,孙伟院士曾被团队负责人邀请留在美国从事科研,却被她坚定回绝,“对不起,我要尽快回到中国,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1985年秋,孙伟回到母校,开始了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为核心的全新研究。

  据悉,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混凝土常因造价高、耐久力差、寿命短等无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为了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耐久性,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钢纤维”元素,但那时我国还并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鉴于此,孙伟先生买来油丝绳,一段一段亲手切割,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不分白天黑夜,她日复一日“泡”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里,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全神贯注处理实验数据。超强性与超韧性,这两种性能在混凝土领域最难兼得,而她最终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在技术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中,每做一个工程,孙伟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多次,检验施工结果是否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一样。从油丝绳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从理论走向实践,孙伟院士在混凝土研究之路上步履不停地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辈子,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我始终信仰:万物始于‘一’。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逐梦途中必须坚守的初心。只有从‘一’开始,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未来。”孙伟先生曾如是说。

  教书育人60余载 培养了150多位研究生

2012年孙伟院士和部分学生在课题组实验室合影

  孙伟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和科技事业,教书育人60余载,她始终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她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勤恳踏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家,深受学生的爱戴。她培养了博士和硕士15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

  孙伟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她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忘我工作,生病期间仍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耄耋之年仍坚守于科研教学一线。

  她曾深情寄语青年一辈,“年轻的你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样的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希望你们勇敢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用‘一’生执‘一’念,用奋斗成就人生,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生命精彩!”

  “中国有句俗语:女人是水,男人是钢。但是孙老师却告诉我们,如果女人研究混凝土,她就可以像钢一样坚强。事实上,孙老师就像她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刚强又坚韧,是我们永远的楷模。”2008年,在孙伟院士执教50年庆祝大会上,她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教授张亚梅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说。

孙伟院士和学生在办公室讨论学术问题

  获知孙伟院士逝世,业界专家隋同波教授写作《长相忆·深切怀念孙伟老师》一诗缅怀先生,“九州蓝图记伟名,六朝桃李砼心晶。此别天地长相忆,亦师亦母亦乡情。”

  “孙老师是一位慈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生活,谆谆教导我们做人,是一位楷模型的导师。她做学问,精益求精;攻难题,不畏艰辛;遇挫折,坚韧不拔。”孙伟院士的学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加平回忆道。

  作为孙伟院士的同事和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缅怀先生时说,“孙伟院士是混凝土材料领域的一代宗师、杰出的材料科学家。孙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