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保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4403659
本馆由[ 男得糊涂 ]创建于2011年02月05日

“刘海砍樵”走红省城始末

发布时间:2011-12-05 11:42:08      发布人: 男得糊涂
刘海砍樵”从常德进入省城的过程,也就是它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刘海戏蟾成仙”的故事,产生在常德城内的丝瓜井。由民间故事,产生了常德花鼓戏传统剧目《刘海戏蟾》。这是正宫调独有的剧目。

 

  常德花鼓戏传统剧目《刘海戏蟾》的故事是:孝子刘海,以砍柴为生,伺奉瞎眼的娘亲。因为久居深山老林,刘海不觉已修成半仙之体。后山有一九尾狐狸精,想得道成仙,便化成美女胡秀英,来诱骗刘海。刘海家旁的丝瓜井内,有一千年蟾怪,已经修成石罗汉半仙之躯,也想通过夺取九尾狐狸修得的七星宝珠修成正果。石罗汉看到狐狸精已经迷惑了刘海,恐怕它得道成仙,便挑唆刘海用雄黄酒将胡秀英灌醉,致使狐狸精吐出了宝珠。刘海吃了宝珠,狐狸精怒追刘海,结果被钟馗大仙割掉了尾巴。孤狸精为了报仇,就把石罗汉的来历告知了刘海。刘海于是将石罗汉的头顶劈开,取出七枚金钱,到丝瓜井用金钱三戏金蟾,后来刘海最终修成大罗天仙。剧中狐狸精的化身胡秀英,在山间追逐刘海、自荐婚姻一折,为小旦、小丑表演的喜剧,生活情趣浓厚。戏中狐狸精的“三扇”与“三赶”,表演十分精彩,是群众非常喜欢的单折戏。

 

  旧时,《刘海戏蟾》这一剧目风靡湘西北地区及邻近的湖北西南部各县。它最终能够走进省城长沙并获得新生,成为“湖南花鼓戏”第一剧,是同出生于洞庭湖地区的著名花鼓戏艺人、老一辈艺术家何冬保分不开的。过去人们不了解何冬保,那是因为他在1957年被错划成了“右派”,他被剥夺了同《刘海砍樵》有关的所有署名权,人们看到的只是他的一个合作者“北方”。其实,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所有《刘海砍樵》出版物,都是署名“何冬保、北方整理”。何冬保(1917—1984),是洞庭湖地区华容县北景港镇人。他五六岁就开始表演“地花鼓”,七岁正式接触了刘海戏,也就是《刘海戏金蟾》,青年时代就是在洞庭湖区的几个县民间巡回演出养家糊口。

 

  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何冬保在洞庭湖区南县茅草街发起成立了一个戏班,即“胜利班”,专门在安乡、华容一带民间演出花鼓戏《刘海戏金蟾》,来庆祝抗战胜利。1946年夏,他接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等人的邀请,带着自己的戏班进了省城,拼命演了好几个月,才站稳脚跟。1947年,他同省城艺人联合组织长沙戏剧改进社。第二年,用私人积蓄在长沙市内中山西路盖了个简陋的戏院,取名为“民众乐园(一说民众戏院)”。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长沙戏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了新义楚剧团,自任经理。同时,他凭着对新社会的敏锐感受,开始了《刘海戏金蟾》的改编。1951年10月,改创的《刘海砍樵》首次上演,荣获湖南省第一届会演奖。1952年,剧团由长沙市文教局重新命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他任团长。同年,带着再加工的《刘海砍樵》赴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获演出二等奖,两位主要演员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赴朝鲜参加慰问演出。1956年参加国庆大典,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曾向毛泽东介绍他:“他就是湖南的刘海哥。”但到1957年后,他成了“右派”,下放到钱粮湖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62年,才被调到湖南省戏剧学校任教,专教花鼓戏。“文革”以后的1982年,何冬保再次出山演出《刘海砍樵》,被国家艺术剧团录制,作为一种著名艺术风格保留。

 

  《刘海砍樵》改创的成功,为各种地方旧剧目的新生作出了榜样,也促使了“湖南花鼓戏”作为一个品牌逐步形成。1953年5月,湖南在省文工团下属的花鼓戏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在湖南省戏曲学校开设了花鼓戏专科。这样,“湖南花鼓戏”的名称逐步定型,成为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名。今天的湖南花鼓戏,主要包括常德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和洞庭湖区)、长沙花鼓戏(流行于湘中、湘东)、岳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衡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邵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零陵花鼓戏(流行于湘南道县、新田等县)等等。《刘海砍樵》,以“湖南花鼓戏”的品牌推出,在当时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花鼓戏第一剧”。

 

  ■梁颂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