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克西美尼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7877953
本馆由[ 送葬者 ]创建于2012年10月17日

阿那克西美尼的学说

发布时间:2019-04-14 15:18:41      发布人: 送葬者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和继承者,虽然说阿那克西美尼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但是,他除了在天文理论上有一定的建树之外,在科学活动中他显然不像他的前辈那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西方哲学史上的是一个分界点,即是说,不同于他的两位前辈,阿那克西美尼是以一个纯粹哲学家——职业哲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在哲学观点上,阿那克西美尼沿袭他的两位前辈的研究方向并有所发展,如,在对世界本原的回答方面,他与泰勒斯相同,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单一的,但是这单一的本原不是泰勒斯所说的而是,他认为:我们的灵魂都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但是为什么阿那克西美尼不像泰勒斯那样把作为世界的本原呢?或者,如同中国文化精神那样只是限于对前人进行阐释、和补充?而是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呢?还是让我们暂时回到泰勒斯,如我们在论述泰勒斯的思想时曾详致的作了水是本原的合理性证明,但是,那只是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证明,并不表明泰勒斯的观点具有的永久合理性。在阿那克西美尼看来,作为世界本原的仍然具有着许多局限性,首要的问题便是的可感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明确地感知到的存在,其为感官所反映的特征愈多则其与其他的物体的共同性愈少,也愈容易招致反诘,如水与石头两者的共性就相当地少,当然在石头中可以存在水分,但是除了水分之外其他的是什么?是否这些也是由水生成?这些很容易使人在经验上产生疑问,而那些较少可感性或者根本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事物则不容易在经验上被人推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那克西美尼一方面反对泰勒斯把作为单一的本原,另一方面也反对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本原是无限制的说法,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单一的而且是有限制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知道在经验上,首先确实存在,但是它无形无状、无色无味,无所不在,但是人们却难以感知的到它,即一方面是这一事物在经验上的存在,从而可以在经验上获取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存在着的事物又具有每一事物的共性,因而可以作为世界的本原。当然,气体与石头的共性并不多,可是,在这一方面,阿那克西美尼恰恰超出了经验性,他不再是试图从经验上来作论证,而是如同阿那克西曼德那样通过理论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正确性,如前所述,他认为可以通过凝结和疏散来促使万物的生成得以发生:当发散而稀疏时,便生成了火,通过凝结和进一步的凝结便生成了风、水甚至于生成石头。他通过这一系列的合理的凝结和疏散的运动使分别生成了其他的元素及万物,从而使其观点获得了一种在理论上的合法性,即他不再像泰勒斯那样试图通过简单归纳法去寻找万物共同的特点,并且进而把这共同点作为万物的本原,而是,直接在理论中先在地论证的存在和赋予其以本原的地位,由生成大地,大地再生成其他星球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阿那克西美尼给我们的印象就像是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一样,从前人的著作中寻找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虽然是以一定的观察作基础,同时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种脱离具体的观察和实践的学院式的研究方式,这一点,在以后的哲学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但是,如我们在论述阿那克西曼德时产生出的那些理解的困难一样,在阿那克西美尼这里,我们同样遇到了由于后人的矛盾记载使我们无法正确理解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学思想,例如,在辛普里丘的《物理学》中记载道:两人(指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认为自然的基础是单一的并且是无定的。但阿那克西美尼却认为它不是无限制得而是有限制的,他说它就是气。在这里,一方面记载了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自然的本原是单一的和无定的,即作为自然的本原,应该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任何限制、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但是,在这同一个记载中,既认为是无定的又把当作了有限制的,那么,是否是并不是自然的基础?而是在之前还有一种未知的世界的本原?很遗憾,我们在各种材料中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从各种记载来看,仍然是万物的本原,它生成大地太阳、月亮、其他星辰,而且,其他的一些基本元素和自然现象也由来生成:火、水、风、云、土、石头等等。所以,在此我们不能认为在之前还有一个更为本原的东西存在,如同中国道家所认为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交合生成万物,在世界的生成的源头中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所感、比更本质的本原。

      另外,需要探讨的是,在阿那克西美尼的理论中,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对于这个问题,奥古斯丁在《神之城》中曾记载道:他认为气并不是众神所造,相反,它们却是来自气的。也就是说,不仅仅生成了万物也生成了神,神与万物一样是由的凝结(热)和疏散(冷)生成,神并不具有可以生成万物的力量,另外,在西塞罗《论神的本质》中记载道: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神,它存在着,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在这里,并不能把阿那克西美尼所认为的是有意志之物,说气就是神实际上是说与神一样都是不可感知的,是神圣的,并不是如同传说中的神那样是无限、法力无边的,更没有把神当作使万物的本原,对于这个记载我们应当把理解为渗透在事物之中的实体和生成万物的神秘的可能性,即是神圣的。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对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学思想作一个总结:在之前并没有其他的本原存在,气由于凝聚(热)和疏散(冷)生成万物(包括神)。

      在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观点中,有的也把作为万物的本原来论述,如西汉时期的王充(公元27-公元100年)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论衡.自然》,以下引文,如未作特别说明均来自此书,只录篇名。)天与地通过阴阳交合之气产生出万物,就像夫妻之气相交合,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一样,没有任何外在事物有意识地干扰,更不是有意志的特意地施放出气而产生万物(非故施气以生物也《说日》),而是阴阳二气的运动、斗争、融合使万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王充的这个观点与阿那克西美尼所说的气是万物本原相类似,因为,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产生出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是万物的本原。但是,两人在一些具体的观点上又有所不同,王充所认为的虽然也是物质性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的,但是,它并不能自己产生出万物,必须要特定的载体,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中,天与地是事先存在的,在天与地中运动,天的气(阳气)与地之气(阴气)相交合,万物才得以自然产生,各种物体在其形成与发展、死亡当中也由贯穿于其中。而在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中,为本原,先生成大地然后再生成天上的太阳等星辰,天与地并没有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并不需要一个载体。虽然如此,但是,两人却都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并没有可以创造万物的神的存在,这一点,在王充的思想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动不欲生物,而物自生。天在不停地运动并没有意志使万物产生,而万物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在万物的生成当中并没有什么神在其中起作用,阿那克西美尼对此认为,万物并不是由神创造的,相反,众神却是来源于气的。另外,两者在如何产生万物的观点上也有惊人的一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由于的凝聚(热)和疏散(冷)使万物生成,凝聚和疏散在感性经验中是以热和冷为表现,也是生成万物的运动的原因。在王充的表述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论死》)他认为气产生出人就像水凝聚就而成为冰一样,在其中是凝聚(冷)起作用,而,当人死后,就像冰化为水一样,复归于阳气之中,体现的是疏散(热)的作用。也就是说,万物的产生是由于阴气与阳气通过凝聚(热、交合)和疏散(冷、化散)而完成的(当然,阿那克西美尼在其思想传统中并没有中国的阴阳观念,所以不可能像王充那样用阴阳观念来解释)。

      另外,在中国的北宋的思想家张载也认为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子正蒙集。太和》)在太虚(宇宙的混沌状态)中不能没有气存在,同时,气也不能不聚合而产生万物,万物最终消散而为宇宙的混沌状态。张载与王充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来自于气并复归于气,如同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一样。但是,张载的观点与王充的观点仍然有不同之处,王充认为虽然生成万物但仍还需要载体,即以天与地作为载体,而张载却只是提出了一个太虚作为宇宙的混沌状态,并没有把天与地明显地从万物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张载认为太虚不可分,太虚的本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和》),但是,张载的观点与阿那克西美尼仍然不相同,因为,张载是先行地设定了一个本体的存在:太虚。即,与王充的说法相类似,张载也是给提供了一个载体,是一种运动的因素,只不过这个载体并不是王充的天与地而是前面提到的太虚太虚这种宇宙的混沌状态在张载的思想中具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即它是作为的原始状态而与一道出现的。但是,我们在阿那克西美尼的学说中并没有发现他把其他事物作为的载体,他只是认为生成万物,万物复归于,一切都来源于的凝聚和疏散的运动。

      阿那克西美尼在哲学史上并不为后人所重视,他认为是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没有引起更多的共鸣(不像在中国出现的那样),相反,在他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日益增加的是对世界的进一步探究,阿那克西美尼的学说,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四根说种子论原子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到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是万物的本原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才发展到了顶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