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健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8164814
本馆由[ 清风香露 ]创建于2010年12月09日

王嘉健:湘潭志愿者的楷模

发布时间:2010-12-09 20:55:25      发布人: 清风香露

  “嘉健老师,一路走好!”……10月4日晚9时许,湘钢殡仪馆,在人们一声声充满深情的祝福中,几名志愿者抬着王嘉健的遗体,在人们的簇拥下,缓缓走向湘雅三医院的救护车。遵照嘉健的遗愿,他的遗体将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送行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臂系红丝带的志愿者,有身穿校服的学生,有远道而来的好友……大家全都沉浸在悲伤、沉痛和哀思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嘉健(网名、笔名),本名王健,祖籍山东,1965年1月12日生于湘潭。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早早就参加了工作。在湘钢二中,嘉健挤出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从一名打杂工做到了实验员,继而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从1984年起到2004年,十年间,嘉健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中医、心理学知识,并相继取得了相关的各项资格证书。与此同时,他还专程拜师,学习传统道家文化,成为华山龙门派的传人。就这样,他靠自学成才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他是精神上的贵族”,一位来自韶山的志愿者如此评价。

  嘉健拥有这么多的技能和本领,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他过得很滋润,然而他却毅然选择了“费力不讨好”的志愿者活动。1998年,嘉健投身志愿者活动,他无偿献血并一直坚持下来,成为我市无偿献血第一人。此时,组织志愿者队伍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萌芽。

  2003年,嘉健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志愿工作;也就是这一年,市广播电台的《都市夜归人》(《嘉健有约》)栏目开播。在这个平台上,嘉健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求助者对话交流,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从2004年开始,嘉健资助了贵州、湖南永州等偏远贫困山区的几个孩子,不断给予汇款,还时常去看望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随着嘉健知名度的提高及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嘉健为核心的志愿者圈子慢慢形成。2004年,他成立了“嘉健爱心基金会”。2005年,他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最初只有10多个人,到2007年更名为“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联盟”时,已发展到400余人。如今,他一手组建起来湘潭第一支志愿者队伍还在继续扩大,并以“嘉健志愿者”的名称闻名三湘。

  言行嘉,仁者以博爱为己任

  对嘉健来说,2006年无疑是他人生的一道坎。这一年的4月18日中午,他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来,一辆出租车突然冲出来,把他连人带车撞倒在地。嘉健的颈椎、腰椎、头部严重受损,肋骨断了好几根。他住了足足半年院,才勉强恢复,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由于中枢神筋受损,手臂麻木,他的头部要经常靠托架支撑,而此后的行走也时常离不开一根拐杖。

  命运给了嘉健一个残酷的打击,也让他陷入了迷惘。嘉健在日记中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如果不是信念的支撑、家人的关爱和志愿者的帮助,我是很难重新站起来的。”嘉健的身体受到巨大的摧残,而他的灵魂却再一次升华。因为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嘉健戴着颈托,拄着拐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无私奉献的志愿活动中。

  “嘉健志愿者”刘赛还记得她和嘉健第一次见面,音容笑貌犹在眼前。那是2007年的情人节,她去献血时,碰到了戴着颈托、在血站服务的嘉健。嘉健看她瘦弱,就开玩笑说:“别人(献血)只要抽一个手,你要抽两个手才行。”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刘赛又去献血,嘉健极力反对,因为献完一次血后要休养半年。据血站工作人员介绍,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到2006年遭遇车祸,嘉健共无偿献血5600毫升,每年要献两次血。

  2007年,嘉健被评为2006年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当时的候选人评语这样写道:“5600毫升,点点滴滴都是血;5600毫升,点点滴滴都是情。嘉健,好一个铁血汉子,在和平时期,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奉献着人间的爱,这是血写的风采,这是血写的光荣。”

  忘我地付出,让嘉健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却也让他的病情不断加重。好多次,在开展志愿活动时,他双腿发软难以站立,却依然舍不得放下志愿者工作,不肯安心接受治疗。

  在他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不少志愿者都听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随时可能走,但是我就是放心不下志愿者的工作。”听到这句话的人,只当他是在开玩笑,却不料一语成谶。

  10月2日下午,3名志愿者应约来到嘉健老师家,准备商讨4日“世界动物日”公益活动的相关事宜。打了很多电话,都无人接听。房门终于被打开,嘉健老师伏在他工作的电脑桌旁边,电脑屏幕依然在闪烁,所显示的正是此次活动的具体方案,但尚未完稿。

  这位醉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太累了,他含着微笑,永远地睡去了。

  人已逝,青山含悲水含愁

  10月4日,嘉健的追悼会在湘钢殡仪馆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人们静立在嘉健的遗像前,追思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灵堂两旁,摆满了社会各界及各地志愿者、 网友敬献的花圈, “湘潭嘉健志愿者协会”的会旗飘扬在人们的头顶。原定晚上7点30分举行的追悼会,由于来的人特别多,推迟到了晚上8点多才正式开始。大家胸佩白花,在嘉健的灵位前含泪追忆往事,表达哀思。

  受过嘉健帮助的“黑窑奴”周道民来了,他为嘉健献上花圈;年过八旬的欧阳娭毑来了,她执意要给九泉之下的嘉健下跪磕头;素昧平生的市民来了,深情朗诵着自己赶写的悼词。

  追悼会上,人们含泪合唱完《感恩的心》。嘉健的姐姐泣不成声:“弟弟,你再也不用因为病痛而睡不着觉了,你再也不用拖着病体四处操劳了,你安歇吧!你热心公益事业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以你为荣。”

  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前,市内网络界人士发出了一封倡议书,准备请求有关部门授予王嘉健“湘潭公益模范”称号,并希望在他曾经长期从事公益活动的菊花塘公园内立碑,供后人学习,让公益事业精神得以更好的传承,并服务社会。

  在“嘉健老师,一路走好!”的祝愿声中,晚上9时许,嘉健的遗体被缓缓抬出灵堂,送上了湘雅三医院的救护车。从灵堂到救护车,送行的队伍绵延了1里多长。

  连日来,许多网友都在网上发帖,表达对嘉健的思念:

  点点心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没有伤痛的折磨,你好好歇会。

  慧眼看创园:平民中的伟人,传递爱心的圣者。

  寂寥雨巷:因为您,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别样风景,领悟到了生命的别样意义。看到您带着护颈精神地站在志愿者前列时,我会挺起我的脊梁。偶尔懈怠时,我们会想起您那灿烂阳光的微笑。在您面前,所有的懒惰与后退都无地自容。

  桑荫紫陌:去年嘉健的一言一行好像还在眼前,想起去年的湘潭之行,一切历历在目,惟愿他在天堂里永生!同时我也相信,嘉健虽去,精神永存!

  短评:

  热血嘉健精神永存

  (作者 廖英)

  国庆节前,嘉健老师还不时会从QQ中给我发来消息:志愿者“和谐省运、文明出行”行动;山西黑砖窑奴工周道民病危;我们一起帮受害树木捉天牛……

  嘉健老师是那么热诚,他希望帮助每个处于困境中的人,希望解决社会存在的每个问题,无比向往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而他本人,终因心力交瘁,于10月2日伏在工作的电脑桌旁骤然离世。电脑屏幕依然在闪烁,所显示的正是“世界动物日”公益活动的具体方案,尚未完稿。热血嘉健,从此与我们永别。

  QQ好友中,嘉健老师的头像永远定格成了悲怆的灰色。9年前,因为报道“我市无偿献血第一人”,我有幸结识了嘉健老师,并成为报道他事迹的媒体第一人;2004年,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邀请我一起去湖南永州和贵州探望他资助的偏远山区的孩子;2007年,在《湘潭晚报》读者植树活动现场,我看到带着颈撑、穿着套鞋的的嘉健老师在挥舞铁锹;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在街头见到嘉健老师带领志愿者开展募捐和义卖活动;2009年,志愿者开展“让我们抱起福利院的孩子”活动,我看到他在中心医院抱着福利院孩子去体检的背影;2010年,公交车上,他从炎炎烈日下的站台走上车来,热心向市民宣讲“和谐省运、文明乘车”……

  罗素在《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曾说过,“这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回头看嘉健的一生,这也是他的人生境界。

  他的热血,他的善良,他的温暖,他的无私,让我们泪流满面。当生存压力袭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和家庭奔波。当人们渐渐对为他人服务、公共责任、社会奉献越来越淡漠时,嘉健却以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感动了莲城。

  嘉健走好,您的精神永存!

  李明0121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