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健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8164814
本馆由[ 清风香露 ]创建于2010年12月09日

王嘉健:病体铸就义工丰碑 (下)

发布时间:2010-12-09 20:59:26      发布人: 清风香露

  成长篇 自学成才的优秀教师

  1980年春季,15岁的王嘉健参加湘钢二中校园运动会时,为了给班上争取好成绩,在接力比赛过程中不幸被绳子拌倒,头部受伤。因此,当年初中毕业后他就留校担任了一名勤杂工。

  王嘉健天资聪明,喜欢动手动脑,从小就爱捣弄缝纫机、收音机、手表、航模等,而且很执着,不取得成功决不罢手。他在校运会上受伤后,是本校懂得中医针灸技术的化学老师阳众夫送到医院的。后来,阳众夫老师利用自己的专长,义务给他做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渐渐地,王嘉健不仅对阳老师的关怀感激不已,还对老师的针灸技术产生了极大兴趣,出院后就跟随阳老师学习中医针灸技术。

  自从学习针灸技术后,王嘉健的空余时间就完全耗费在这里。为了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中医针灸知识和技能,他还到长沙中医学院、灰汤疗养院、北京某医院拜了几个师傅。1985年,王嘉健又拜师学习道家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意念引导(催眠)、内功等,成为华山、龙门派的传人

  1996年,王嘉健通过自学获得湖南省教育学院的物理专业毕业文凭,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2003年,他又考取了中医执业医生资格证书。 2006年11月,遭车祸后死里逃生的王嘉健,依然用颤抖的手完成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考试,并顺利过关。阳众夫老师评价王嘉健:“学一行专一行,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这些年来,学有所成的王嘉健时常无偿地给周围同事、朋友、邻居做针灸治疗或心理辅导,随喊随到,十分热情。

  自从1996年取得教师资格证后,王嘉健担任了湘钢二中物理实验员的工作,并兼任几个班的劳技课。相对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劳技课在学生眼里是“杂课”,不是用来休闲的就是用来做其他“主课”作业的。但王嘉健担任劳技课老师后,他所教的班级都非常渴望上这节课。因为王嘉健工作之余除了学中医针灸,还钻研无线电技术、养花、养蛇、养蝎子、养野鸡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亲和力,深受学生喜爱。

  2004年,全省开展中学生课外“无线电定向测试”比赛,学校将带队参赛的任务交给了王嘉健。这年暑假是主要训练时间,王嘉健每天带领挑选出来的30多个学生忙碌在菊花塘公园和昭山等地方,反复改进制作“无线电定向测试”装置。当年10月份,王嘉健和学生们如愿以偿地在省里捧回“湖南省中学生无线电定向测试比赛”集体一等奖。

  王嘉健不仅上劳技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实验员工作更是出类拔萃,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且,王嘉健勤于维修和回收废旧仪器,每期都给学校节约了不少开支,老师们对他赞不绝口。

  助学篇

  情系贵州山寨寒门学子

  王嘉健遭车祸受伤后,湘钢二中遵医嘱没有安排他的工作,让他带薪休息。但他不甘愿碌碌无为过日子,于是拖着病体奔波于他的志愿者活动。

  2009年7月14日,王嘉健带着3名志愿者来到贵州省台江县革一乡,开展他最近10年来的又一次访贫问苦、捐资助学活动。

  台江县革一乡是个山高路陡的贫穷地方,苗民们住的全是破破烂烂的低矮木房子,每个苗寨间相距很远,而且没有车子全靠步行。当时,王嘉健背着一个很大的旅行包,至少有10公斤重,里面有他自己的换洗衣服及日常用品,而更多的是防暑药品、受资助学生的档案等资料。

  走在崎岖的山道上,王嘉健不仅存在体力的问题,同时还有因受伤造成的视觉差异带来的烦恼,走路时经常深一脚浅一脚。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大伙儿争着要给他背包,但他只接受大家的搀扶,执意不肯卸下背包。

  在革一乡中学一位杨老师的带领下,王嘉健一行人连续考察了3天,奔波了好几个苗寨。晚上,包括杨老师家在内,没有一户人家有地方给他们搭铺,他们只好在杨老师家一间房顶平台上搭了个简易棚子聊以栖身。入夜后,气温很低却还有蚊子叮咬,大家基本上是数着星星到天亮。

  2009年7月17日,王嘉健带着革一乡的5名贫困学生,以及杨老师夫妇启程回潭,这是5名贫困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由于经费有限,王嘉健将7位客人全部安排在自己不足60 平方米的家里吃住,床铺不够就买回泡沫板打地铺。此前,王嘉健家里是没有空调的,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过得舒服,他特意添置了一台挂机。

  王嘉健陪着贵州客人参观了韶山、乌石,游遍了湘潭的每个公园。前后7天时间,让5名贫困学生大开眼界。

  目前,接受王嘉健及其志愿者团队资助的贵州、广西籍贫困学生共计有10余名。

  慈善篇

  福利院孩子难舍王嘉健老师

  2008年7月初,王嘉健带着几个志愿者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准备建立爱心基地。刚开始时,小社(化名)等几个孩子因为习惯了从学校到福利院“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与外界基本没有什么交往,所以对这个带着颈托、拄着拐杖的男子,以及他的助手们不理不睬。后来,通过几次交往,王嘉健的风趣幽默、能说会道,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结,慢慢地和他交流起来。

  2008年8月23日,是小社等孩子们最难忘的一天。他们在王嘉健老师的组织带领下,首次走出福利院搞集体户外活动。从这天起,他们知道了菊花塘公园里有樱花树,雨湖公园里有游船坐,还知道了到歌厅里如何点歌······

  2009年的中秋节,王嘉健老师把孩子们接到家里,买回原料教大家包饺子;今年的端午节,王嘉健老师又带着很多糯米和粽叶来到福利院,和大家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

  总之,这三年来的重大节日,王嘉健老师基本上没有和父母、女儿团聚,他选择了与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度过,教会了孩子们很多“第一次”,同时给他们买了很多零食和学习用品,让他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

  10月5日上午,小社等孩子们看到《湘潭晚报》关于王嘉健老师逝世的报道后,当即痛哭了一场。随后,她们找到福利院负责对外联络的胡科长,责怪他没有及时通知她们去给王嘉健老师磕头送行,接着又打电话给志愿者彭颖慧姐姐,表示没能才能参加追悼会的遗憾。

  “血”缘篇 以身作则带动众人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血气方刚的王嘉健成为了我市义务献血第一人。这一献,他整整坚持了8年,共计献血5600毫升,直到2006年遭车祸受伤不能献血为止。在他的影响下,姐姐妹妹等家中亲人也相继加入到了义务献血的队伍。

  2005年9月,在王嘉健的倡导下,我市创建了“无偿献血志愿者义工服务队”,成立之时只有10多个人, 2007年改名为“红十字会志愿者联盟”,成员增加到400余人。

  目前,“嘉健志愿者协会”近千名成员,大部分是通过义务献血活动入会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义务献血者又是为义务献血活动服务的宣传者和引导者。

  协会成员除了献血,更多的时候是参与扶贫帮困、植树、环保、街头募捐等公益活动,基本上每月都有一两次。

  2008年冰灾期间,“嘉健志愿者协会”成员从1月28日开始连续7天,每天早上8点准时在河西基建营路口集合,然后分头在车站路和韶山路的人行道上扫雪。其他志愿者们由于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所致,不一定每天能够参加,而王嘉健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在场。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他要么自己掏钱请大家吃顿工作餐,要么实行AA制,从不接受街边店铺老板或单位的宴请。

  2008年5月15日至23日,王嘉健带领志愿者们在全市设置了15个募捐点,开展了广泛的抗震救灾宣传、募捐以及联合义卖行动,为汶川灾民共募集善款106174.7元。

  影响篇

  嘉健精神长留人间

  “晚上我是夜猫子,是不得不做的夜猫子,困、想睡,可是这个伤却不能让我安静的睡眠,闹心、疼、烦常常是一两点,也许到四五点,白天呢,上午可以睡,也能睡,这段时间还好。在下午,有时居然也可以让我能睡一会了,这是难得,以往是瞪眼不得眠……所以想找个晚上的工作,不是体力的,不要太动身体的,特别是脊椎。……要是那样,我的夜晚也就容易过了。黑白颠倒也不错呀!”

  这是王嘉健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真想找个晚上的工作》,写于9月29日 23点08分,离他溘然辞世仅三天。

  王嘉健是医生,知道自己的病情很重、很危险,“随时会走(死)”,但他从未害怕过、消极过,时常抱着乐观的态度。

  熟悉王嘉健的人都知道,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病态,也不想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弱者;相反,他立志用自己的有生之力,去尽可能地帮助较多的弱势群体。大庭广众之下,他只要能迈出一步,那步伐就是矫健的;只要能说出一句话,他的声音就是洪亮的。没有谁听见过他呻吟,也没有人看见他像别的病人那样慢慢地挪动脚步。

  从义务献血到器官和遗体捐献,从捐资助学到公益环保活动,从义务心理咨询辅导到中医针灸按摩,王嘉健都是身体力行者和倡导者。现在,他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但“嘉健志愿者协会”还在,他一手发展壮大起来的协会机构还在。许多网民很关心王嘉健走后的协会领军人物人选问题,协会成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至少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老大”还是“王嘉健”。大家依然会像往常一样,互相协商,安排布置各种公益活动;在大家的心里,“老大”王嘉健依然站在身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