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弼刊印先师章炳麟 《春秋左傳讀九卷敍錄一卷》简介
潘承弼刊印先师章炳麟
《春秋左傳讀九卷敍錄一卷》简介
《春秋左傳讀九卷敍錄一卷》章炳麟撰,据国学网载明(见插图):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吴縣潘承弼刊印《春秋左傳讀九卷敍錄一卷》石印本。以供国学研究。
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期间所撰《春秋左传读》(参见插图),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考订、诠释《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和微言大义。《春秋左传读》全书札记约九百条,近五十万字,内容丰富,专深精到,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的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参见1.“国学谜”( http://www.guoxuemi.com/shumu/62862x.html)
2.“孔夫子旧书网”( http://book.kongfz.com/242859/804197919/)
3.“腾讯网”之“章太炎的《左传》训诂及相关问题续探” (https://new.qq.com/rain/a/20211103A08VNW00)
人物介绍:
章炳麟(章太炎)(1869—1936):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其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亦很大。一生著述颇丰,约有400余万字,但文字古奥难解。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章门弟子众多,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胡适实为章太炎中年以前学术衣钵的继承者。
潘承弼(潘景郑)(1907-2003),号寄漚,字良甫,江苏吴县(现苏州)人,近现代著名收藏家、藏书家、版本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殢柳词人,“宝山楼”藏书的拥有者之一,自有“著砚楼”收藏雅号。潘景郑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学文学词曲。他还拜俞粟庐为师学曲,身体力行,通过对词典独到理解,成为当代屈指可数的词曲大家。潘景郑生前曾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兼职教授及研究生导师、《词学》编委、首届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会会员。潘景郑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合编有《明代版本图录》。编印《陟冈楼丛刊》以及继续编辑原潘博山编的《元明诗翰》《明清画苑尺牍》等。除此之外,他还印行了一些书,如其师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张鸣珂《寒松阁题跋》、龚自珍《定庵续集》、陈骥德《古云屋书画录》等等。还编成《著砚楼书跋》,书跋四百零三篇,多为其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著砚楼书跋》已成为载入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史册之不朽著作。《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藏书家辞典》《文苑人物丛谈》《中国目录学家词典》《中华名人书斋大观》等对潘景郑先生均有著录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