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潘氏后人捐献国之重器大克鼎 和大盂鼎赏介
吴县潘氏后人捐献国之重器大克鼎
和大盂鼎赏介
1951年10月9日,清末著名大收藏家潘祖荫的后代,向国家捐献两件西周时期的国之重器———大克鼎和大盂鼎的仪式在沪举行。捐献者潘达于女士原姓丁,18岁嫁到苏州名门潘祖荫家族,她在捐献仪式上说:“我是代表潘家捐献的,所以改姓了潘”。她把家中所藏文物全部捐献了,自己的丁氏之姓也随之消失了。为了守住潘家百余年来的收藏品,机智地闯过了乱世灾年,最终将这批国宝完好地交给国家。
潘达于的同族堂弟潘景郑(著名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祖荫侄孙)代表潘达于在会上发言,表示将古鼎捐献国家的心愿。
大盂鼎(见插图1),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有铭文291字(参见插图2),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周大克鼎(见插图3),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腹内铸铭文290字(参见插图4),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大盂鼎、大克鼎是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件青铜大圆鼎之二(另一为子龙鼎),三鼎被誉为“圆鼎之尊”。
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湾的毛公鼎并称“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
详见“临渊阁”之“古鼎沉浮记:西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大克鼎和大盂鼎”( https://www.antiquekeeper.ca/?p=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