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郑 致毛光义信札三通赏介
潘景郑 致毛光义信札三通赏介
1986年作潘景郑 致毛光义信札三通(见插图),信笺 三通三页(带信封一枚),尺寸28×18cm;27×9.5cm×2。潘景郑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光义为上海交大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学生,唐文治晚号茹经,故潘景郑在两首词中皆言及茹经,言下之意为名师出高徒,委婉地称颂对方。另,茹经堂(唐文治先生纪念馆)于当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此三信或与此事有关。
参见“雅昌艺术网”(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86860604)
释文一:
进业得茹经,奋学师承久。
多艺更多能,卓荣輪囷手。
缘和共江干,谈塵逢良友。
鸦墨跡泥鸿,却怅衰蘭柳。
调寄生查子
書奉
光義仁兄教正
丙寅七月望日
寄叟潘景郑
时年八十
钤印:景郑倚声
释文二:
茹经桃李徧春风,燦爤百年中。江岸還多英秀,羡君志業遒丰。
忘年論契相逢谈,塵意气徧融。還辞留鸿方寸,涂鸦還怅衰翁。
倚朝中措调
再奉
光義仁兄正是
丙寅八月潘景郑
呈稿时年八十
钤印:“景郑”“ 宰相玄孙少宰曾孙翰林之孙”
人物介绍:
毛光义[现代],江苏镇江人,唐文治、高吹万、金松岑弟子,顾廷龙同学。
潘景郑(1907-2003),原名承弼,号寄漚,字良甫,江苏吴县(现苏州)人,近现代著名收藏家、藏书家、版本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殢柳词人,“宝山楼”藏书的拥有者之一,自有“著砚楼”收藏雅号。潘景郑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学文学词曲。他还拜俞粟庐为师学曲。“江南曲圣”俞粟庐为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父亲,潘景郑师从学曲,并参加道和昆曲社,不但填词制曲,还登台表演,对词典加深了理解,从而成为当代屈指可数的词曲大家。潘景郑生前曾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兼职教授及研究生导师、《词学》编委、首届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49 年后,潘景郑先生将余藏善本佳椠,以及清代缙绅录朱卷等献给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后又将所存六朝、隋、唐墓志,六朝 造像,宋辽金元经幢,汉砖汉瓦百余种,以及唐代井栏的拓片等统统捐赠苏南文管会。而其作为“宝山楼”藏书楼拥有者之一收藏并捐献“字大如钱”的《后山居士文集》,作为国家珍贵宝藏善本则归北京图书馆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景郑将个人收藏的善本、拓片尽数捐献给上海图书馆。纪念中国国家博物馆(1912-2012)百年诞辰之际,在中国博物馆网“百年捐赠”栏目中,将1950-1959年期间为我国博物馆捐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951人(次)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一一列举,著名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名列其中。潘景郑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还与顾廷龙编成《明代版本图录》。辑佚书一百余家,题为《著砚楼佚书》。编印《陟冈楼丛刊》以及继续编辑原潘博山编的《元明诗翰》《明清画苑尺牍》等。除此之外,他还印行了一些书,如其师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张鸣珂《寒松阁题跋》、龚自珍《定庵续集》、陈骥德《古云屋书画录》等等。一九五七年,搜辑丛残,编成《著砚楼书跋》,书跋四百零三篇,多为其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著砚楼书跋》已成为载入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史册之不朽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