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佳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08725951
本馆由[ 重大电气 ]创建于2013年11月10日

江泽佳传记

发布时间:2013-11-10 15:13:26      发布人: 重大电气

江泽佳(1920-2013),安徽省旌德县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著名电工理论专家。1943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9年5月毕业于加拿大McGill大学电机系,获工学硕士学位。江泽佳先生德高望重,毕生精力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在电工理论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1985年~1990年任国家教委电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全国工科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起草工作,形成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保证和提高我国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了重大作用。自1988年以来共获得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项目48项,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同行学术界中有相当影响。江泽佳积极组织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多次作为大会主持人或作特邀报告的身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专著5种(11册),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被世界知名检索机构EI收录5篇,SCI收录3篇,ISTP收录9篇),培养研究生70多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人,有近20人已是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有的已是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一、成长历程

1920年11月15日,江泽佳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系安徽省旌德县,江泽佳的出生恰逢陈独秀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国际联盟第一次全体大会。父母为其取名“泽佳”,大概有“润泽万物,善良美好”之意,殊不知,人如其名,江泽佳选择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1937年,国民党迁都重庆,时局动荡,年少的江泽佳两耳不闻窗外事,昼耕夜诵,在1939年进入重庆大学电机系读书,那一年刚好赶上重庆大学十周年的校庆,那时候的重庆大学已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并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大学期间,江泽佳不仅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大学的环境也使江泽佳开始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直到现在,江泽佳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读书期间周恩来专门到重庆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作题为《第二期抗战形势》演讲时的情景。当时,日寇相继占领武汉、广州,大片国土沦陷,国家的前途未卜、民族的出路未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了“七七抗战大礼堂”,千余师生将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详细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点。江泽佳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听完了演讲,从此,他的学习更有动力了,也确立了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决心。

江泽佳的大学生涯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任何思想任何声音都在耳边出现,但江泽佳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年轻人无论如何要先学好本领再提如何报国。1943年江泽佳以优异的成绩在重庆大学电机系取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满怀对学校的感激和对教育的热爱,留校任教,同时在国际广播电台电波研究所兼职。

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年,国共开始进行协商合作,准备二战后重建政府。这一年江泽佳进入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读研究生,转年9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MCGLL(麦吉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读书的日子是清苦的,但江泽佳依然保持着志坚行苦的一贯作风,最终以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于1948年获得了硕士学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年,江泽佳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回国了,回国后任重庆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于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一年,而这时江泽佳开始担任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先后讲授了电工原理、工业电子学、微波工程、电工基础、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与设计、高等电磁场理论等十多门课程。

1951~1983年期间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为培养我国电力、电机工程科技人才呕心沥血,建树累累。1983~198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江泽佳深知大学校长这份胆子的重量,在工作上江先生高瞻远瞩、兢兢业业,担任校长期间,重庆大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博士点由1个增至10个,研究生增加近5倍。1984年重庆大学将基础科学系分为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和应用化学系,并新增设了工业管理工程系,这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无到有,为重庆大学成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1985年重庆大学成立了光电精密机械系、工程力学系,使重庆大学工科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1986年3月,江泽佳先生率先提出“把重庆大学建成万人规模,工、理、管、文结合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本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增设文科”的要求,当年除增加一些新兴、交叉的工科专业外,又增设了英语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文科专业,使重庆大学在向“成为具体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难能可贵的是,江泽佳虽然在为学校谋求发展上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在科研上依然以一个学者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毫不放松,硕果累累、功绩卓著。自1988年以来共获得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项目48项,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同行学术界中有相当影响。在1962到1990年期间,江泽佳先后曾担任教育部高等工业学校电工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电路理论及信号分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长,为我国高等学校电工类教材建设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且在教材和专著编写方面成果卓著。

在各学术团体中,江泽佳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1. 悉心研究,严谨治学,恪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江泽佳教授一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细心研究。他认为,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业精于勤荒于嬉”,必须打牢基础,对基础理论和原理一定要学透彻和学扎实。他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用在教学中,用换位思考的理念,成功运用于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辛苦积累,以江泽佳教授为代表的重庆大学理论电工教师受教育部的委托主持了“文革”后首届全国高校理论电工学科师资培训班,为全国的理论电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江泽佳教授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工科教育电工学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后改名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多年,在我国高等学校电工类教材建设的组织工作中,他取得了教材和专著撰写卓越性的成果,为重庆大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主编的《电路原理》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教育部第一批全国统编教材,其中第二版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据统计,在教学和科研中,他共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优秀教材奖)一等奖3项,国家教委、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材奖)4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专著5种(11册),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00篇。

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是江泽佳教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放在首位的深刻实践。他在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以严谨、朴实的教风深受同行称赞和学生的爱戴。文革后,为推动高校教师更新与拓宽知识,以适应使用新教材的教学需要,1979年,江泽佳教授接受教育部委托,由重庆大学举办了两期全国高校电工原理教师进修班,并亲自讲授课程,参加学习的有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约二百名教师。

1981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公布实施,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步完善, 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大学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批准理论电工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重庆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批准江泽佳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他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也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研究生70多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人,已有近20人是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多名学生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在多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中,他担任了中方主席,在国内、外同行学术界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理论电工领域的著名专家和教育家。他主编了高校教材《电路原理》第一、二、三版;编著了《网络分析的状态变量法》,选编了《信号?电路?系统资汇编Ⅲ——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并主译了《组性电路理论》、《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等高校教材和专著。其中,《电路原理》(第二版)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2~1991年,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兼电机、电力分组召集人。他领导的重庆大学理论电工学科也列入全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十余年来,他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和硕士研完生二十几名,并亲自领导了理论电工学科的建设。该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1989年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电路原理”课被评为重庆大学首批优秀课程之一,总分名列全校第二。江泽佳教授长期致力于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与计算的研完。早在1962年,他已将“网络拓扑”一章引入研完生“基本电路理论”课中讲授。1988年,他领导的“高压直流系统数字仿真技术”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领导的其他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博士点基金课题的研完成果已发表论文26篇,在国内外同行学术界中有相当影响。1987年北京国际电机会议场论分组会、1988年北京国防电磁场学术会议和1992年杭州国际电磁场学术会议,江泽佳教授均担任中方主席。在1988年的会议上,他宣读邀请论文“电磁学问题的叠层有限元”后,受到中外专家很高的评价。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重庆大学和重庆大学电机系也在江泽佳的带领下随着改革的春风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2.鞠躬尽瘁,呼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有如时雨化之者

江泽佳一直认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1988年10月底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路理论及信号分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江泽佳教授就目前高校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就只重视主层次、新内容的现象,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他指出,近10年来,高校教材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则有所削弱。任高年级课程的教师为学生学了不少连教师也不很熟悉的新知识而高兴,又为他们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暴露的弱点担扰,怕他们涉及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时“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这些论文常有些新内容,有的甚至可以拿到国际会议上发表,但在需要他们“攻关”时,恐怕还会有因底气不足而难于胜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江泽佳指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由于基础好的老教师近年来很多转向指导研究生,很少参加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往往成为新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垫脚石,而他们本身基本功不过硬,又缺乏长期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不能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他认为:“三基”是与“三严”分不开的,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就不可能牢固。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近几年学生业务素质出现滑坡的现象继续向更深的低谷发展。为此,江泽佳教授呼吁,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 严格训练,只有打好牢固的基础,才可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1988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步子不小——住房、工资、菜篮子开始改革,海南特区设立、火炬计划实施,中关村开发;奥运会、杨百万、寡妇村使人心跳加速。发生事件不少——物价飞涨引发抢购,上海甲肝大爆发,奥运变成滑铁卢,航空铁路频发事故……中国大陆出现了物价飞涨、经济过热和社会不稳定等改革带来的必然负面效应。种种因素导致了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读书无用论”抬头,重技术、轻知识的观念普遍盛行,“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种种论调开始出现。而江泽佳依然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坚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认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知识一直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能忽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而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因此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培养,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3. 努力崇明德,随时望景光,历久弥香酿甘醇

水泥地面、8瓦的照明灯、陈旧的家具……如果没有一柜又一柜书籍,很难将86岁的江泽佳老人与“我国著名电工理论专家”、“重庆大学原校长”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

“我们常常担心他因为过于节俭而影响身体。”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舒立春说道。作为学生,舒立春很清楚地记得,为了买到最便宜的家电,江老和夫人跑遍了附近的商场。有一次生了病,江老还一连走了几家药店,最后硬是在几种对症药品中选择了价格最低的一种。众所周知,江泽佳教授一贯生活简朴,省吃俭用……走进他的家,最值钱的东西可能就是电脑和书柜里厚厚的书籍了。江泽佳教授从不收取不属于个人的劳动所得,家庭收入全是他的工资。

但江泽佳一点也不吝啬。他一直坚持资助贫困生,非典期间,他一次就捐出了1万元,第二年,又拿出了5万元。2004年,他捧着省吃俭用积攒的5万元现金,将其作为校庆75周年的捐款,亲自送到校长的手中,表达对学校的深情关爱。他用朴实、真诚的话语道出了心声:“我的钱是重庆大学给的,我要交给重庆大学”。他感人至深的情怀,让许多同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目前,他已捐献了10万多元现金,对于贫困学生和灾区,他都留下了自己力所能及最深切的关爱。

学生们心疼江老,一些老伙计也劝他:为了节约几度电,大一点的灯泡也不愿用。这一捐就是十万八万的,够多少个大灯泡的电费了?

但江泽佳先生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他公私分明,奉公守法。对于私事,哪怕是一张纸一个信封都是他自己买,从不受礼,从不接受任何来历不明的财物。他是重庆大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执行国家的法令,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人。他从1989年9月开始一直到今,从不间断地交纳个人所得税,自觉地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他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实践着共产主义理想,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倾其全力。在1982年至1987年任校长期间,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士点由1个增至10个,研究生增加近五倍。1951至1982年,江泽佳连续担任了32年的电机系主任。担着管理和教书的双重重任,他不断求索和耕耘,形成了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作风,对历届电机系的师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电机系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作风,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学生,形成了重庆大学宝贵的人力资源。现在,江泽佳教授虽然已年迈八旬,仍时时刻刻心系母校,关心着重庆大学的成长和进步,给学校和学院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严于律己,事事认真,是他做人的原则。他对自己要求很苛刻,无论大会小会,不管是出席隆重的场合还是小型聚会,他是请则必到,到则守时。即使是现在,每次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都没迟到过。每个月他都会准时交党费,恪尽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江泽佳教授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是学校“永不退休”的教授。他忠诚于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1996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庆60周年,在江泽佳教授的倡议下,建立了“电气工程教育基金”,并亲自担任基金理事长。该基金不仅加强了与校友的联系,也大大促进了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作风上求真务实,精神状态上昂扬奋进,职业态度上敬业奉献,行为准则上严谨规范的楷模形象。多年来江泽佳在教育战线和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领域兢兢业业耕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高等工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创造性贡献。

谈到江泽佳,大家都会深有感触地说,他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共产党员,他对党和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体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其精神难能可贵,其品格令人敬佩,可以说重庆大学许多优良传统风格都深刻着江泽佳校长时代的痕迹。“努力崇明德,随时望景光”是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许德珩给江泽佳先生的题词。字里行间,风范顿显。

又是丹桂飘香时,人们大多只知道梅花是需要霜雪的苦寒才有扑鼻的芳香。殊不知桂花也一样,不经一番风霜苦,也无丹桂满枝香。重庆大学民主湖畔依然有年轻的学子们来来往往,关于民主湖的故事依旧在流传,可是谁曾记得解放前夕有一位刚刚从加拿大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参与了重庆大学师生自发组织修建这人工湖。沧桑了半个多世纪后,民主湖的景色历久弥新,变得有更加富于现代气息,也更加精致了。就像江泽佳教授一样,凭着一颗热忱、执著的心追求着为人师表的快乐与成功,无论是平静、坎坷、不幸、荣誉都依然那么坚定、从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吴宁.江泽佳教授生平.1992.电工教学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请将MCGLL(麦吉尔大学)改正为:McGill(麦吉尔大学)!


    写信时间:2013/12/03 04:31:04
  • 永远怀念重庆大学前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著名理论电工专家江泽佳教授! 一北京高校教师


    写信时间:2013/11/19 23:03:12
  • 一路走好,敬爱的老校长!!!


    写信时间:2013/11/13 09:25:24
  • 走好!


    写信时间:2013/11/12 00:03:10
  • 怀念老校长!


    写信时间:2013/11/10 23: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