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超:“喉癌”博导 生命勇者
2001年09月10日11:32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编者按:说到教师,人们总以春蚕、蜡烛来比喻他们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本文中的程文超教授除了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传道授业外,更是一名勇者————勇于面对挫折、自强不息,这正是他深受学生爱戴敬仰的重要原因: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自身的行动告诉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成为真正的强者。
今天是教师节,特编发此文祝福所有用生命点亮学生心中灯火的老师。
程文超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窗外,康乐园的大草坪绿意醉人,展露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四次大手术,无数次化疗,昔日长发卷曲的潇洒已不复存在,形销骨立使他显得更为文弱。然而,就是这样一介书生,几万名中大学子用自己神圣一票,给他戴上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桂冠。只要你来到中大,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专家学者,抑或是校领导,不论在宿舍、课室甚至校园网上,人们总是饱含深情、肃然起敬地提起这个名字。
手术之前仍在上课教学成为生命支点
1992年6月底的那一天,程文超刻骨铭心。当时,他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处攻读博士学位。
那一段时间,他得了感冒,总觉得喉咙痛,而且有种异物感,于是去医院看。当他从北京同仁医院拿到“喉癌”的诊断结果时,一瞬间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当时惟一的念头就是应该走进病理室对面的太平间去。 然而,也就是从那天起,程文超对生命有了一种更真切的体悟————活着,是多么美好啊!
正是这种信念,使程文超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实。1992年8月,第一次手术;1996年,癌细胞转移到右锁上骨,第二次手术;1998年癌细胞转移到双肺,第三次手术;1999年,第四次手术;2000年,发现双肺仍有癌细胞残留,开始化疗;2000年8月,开始口服小剂量的药物和生物治疗……
在程文超一次次住院,头发越来越稀少、体重越来越轻、身体越来越虚弱的这9年,我们却在中大中文系档案中看到了另一个程文超:在2000 年对过去三年个人工作成绩的考核中,名列全系第一。近几年,他分别上了研究生必修课、选修课,本科生选修课、全校性选修课多门次,仅2000 年上半年,就上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共五门,此外,还辅导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几十篇。今年,收在他门下的博士、硕士生共达17人。
这样的教学任务,由这样一个人来完成,真有点不可思议。
中大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大图书馆馆长兼网络学院院长程焕文给我们讲了一段校园小路上的家常话。
那是程文超第三次手术后,刚刚出院,看上去比过去更为消瘦和苍白。程焕文关切地问:“文超,听说你做手术的前一天还在上课?”程文超说: “没什么,还挺得住。系里挺照顾我,其他的课都安排好了,研究生的课没办法,我只好叫他们到医院去上课,现在也上完了。”
这一席话,使程焕文心里油然而生无比的敬意。他因此对“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有了真正的深刻领悟。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教师,程文超教授就是一流教师的代表。
然而,程文超自己对此却有另一番解释。他说其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与疾病斗争。他深明一个道理:战胜疾病只能靠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一定要找一个生命的支点。他是一个教师,一个文学研究者,除了上课,搞科研,他还能干什么呢?如果不是站在讲台上,也许他早就倒下去了。这么多年来,中大的校领导和中文系领导、学校的同事和文学界、批评界的朋友,包括他的亲人和学生,都给了他很多关爱,这也使他深受感动。这种感动,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数万学生民主投票喉癌教授得分第一
在去年学校教务处组织的301门课程几万名学生无记名投票中,程文超得分第一。
我们曾问一位对程文超“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中文系学生,程老师到底有什么魅力?
女孩子说到动情处,眼睛都红了。她说,程老师由于舌根动过手术,说话有点吃力,唾液腺被破坏,时常会觉得口干,可是上他的课太过瘾了。他才华横溢又天赋幽默,从来就不按讲义课本授课,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就一个个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互相撞击。他的身体正遭受着别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可带给大家的却总是智慧和欢乐。
程文超跟我们说,真的非常喜欢和学生们泡在一起。看那么多双眼睛随着自己的手势在转动,完全进入自己的情绪氛围中,大家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拘无束地遨游,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学生总是充满朝气,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阳光。
病情一直瞒着女儿女承父业深感欣慰
程文超的病情一直瞒着女儿程璐。也许真是苍天有眼,在程文超越来越感到难以再隐瞒下去的时候,女儿今年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了。得知这一喜讯后,程文超终于袒露心扉和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
程文超对女儿说:“爸爸病情的实质一直没有告诉你,是因为怕影响你的学习。”
聪明漂亮的璐璐对爸爸说:“您什么都不要说了,其实我心里都明白。只是我不愿意看到您再为我担心。”
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还是能深深体会到程文超将未来寄托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每当他出了一本专著,第一件事就是送一本给女儿,并在扉页上写着:“送给璐璐。你的大朋友————程文超。”这次高考填报志愿,女儿毅然地填上了:中大中文系。
璐璐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她记得在1998年之前,爸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点都不知道累。文学简直就是他的一切。也许是天赋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璐璐小时侯就很喜欢中国语言文学,并曾在“中华杯”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崭露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女承父业,还有什么比这更令父亲欣慰?
师生自发呼吁全校向程文超教授学习
其实,关于程文超的种种事情,这几年早已在全校流传开了。可程文超一直非常低调,淡泊名利。
然而,去年在中大校园网主页的“我们的中大2000”栏目中,师生们却自发地发起了一场程文超大讨论,并向全校呼吁“向程文超教授学习,弘扬中大精神”。
讨论是由程焕文首先发起的,他说:“去年,中大开展了‘中大精神’ 讨论,什么是‘中大精神’?我认为程文超教授八年来与癌症作顽强的斗争、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在教书育人上光彩照人,其高尚的品格、无畏的精神、催人奋进的事迹就是‘中大精神’!”
俗话说“文人相轻”,而程文超却用自己的魅力真心地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尊重。
中文系著名教授麦耘回应呼吁:“向文超兄致敬!”
在中大党委书记李延保心目中,程文超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是一位受到学生爱戴、尊敬的教师,是一名忘我奉献、忠诚的共产党员。作为当代杰出教师的代表,他身患肿瘤,无私无畏,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学识、道德风范教育熏陶学生,真正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他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在淡泊中闪耀光辉,是真正‘中大精神’的缩影!”
“我一边看着中山大学的校门,心里有些异样的跳动。东漂西流地过了三十多年,如今,我准备在这里扎一个安稳的‘家’了……”程文超在自己论著中的前言成了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当年在得知自己患病的情况下,是中山大学向他伸出了欢迎的手,如今,在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还是这座校园的一方讲台给他带来了新的生命。程文超说:“中大,已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本报记者 梅志清 黄 沁 通讯员 李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