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地平线
永 恒 的 地 平 线
黄 光 华
上小学时我跟父亲去打柴,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一览无余戈壁瀚海上,父亲指着前方天地相交的那条银白色的线,问我那叫什么,我随口说:天边。父亲说对,但也不对,正确的叫法是“地平线”并讲了一些地平线和地理方面的问题。我说咱们就走到那儿去看一看吧,父亲沉思了一下告诉我走不到那个地方,我说为什么,他说现在你还不懂,你走他也在走,但是你要记住:走不到也要走。我看着远处那条圆顺的银白色弧线突然间对“地球是圆的”有了具体的形象概念,并对“苍穹”也有了具体的形象认识。工作后由于工作关系和爱好经常奔波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对天地之间的分界线——地平线,就更有了一种特殊的兴趣和情感。无论旭日东升的早晨,骄阳似火的中午还是红霞满天的日落,我常久久地站在那条银白色的圆弧线面前沉思,产生无限的甚至是虚幻的联想,心中升起一种由然而来的广阔、博大和腾飞的感觉。在这称为瀚海的地方已远离城市的沸腾喧嚣,远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连你的手机都聪明的保持着深深的沉默。天空纯洁的白云在安祥的飘移,大地上偶尔有黄羊或是其他野生动物出没,猛一抬头又有一只雄鹰在头顶盘旋。亿万年来恒古未变的大地是那样的静谧、深沉和神秘,可以听到自己的脉跳,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尤其喜欢那清净的早晨,东方天地之际一抹血色红霞慢慢的扩展;一轮红日慢慢长大,然后腾跃出地平线,好像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 万道金光铺满大地。曾有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这时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感悟;沐浴着金色的阳光从心底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心跳在加快,血液在沸腾,感到了精神的升华与震撼。
地平线古人叫“天涯”,是现代地理学的概念,指地面与天空的分隔线,更准确的说法是将人们所能看到的方向分为两个分类的线︰一个与地面相交,另一个则不 会。在很多地方,真地平线会被树木、建筑物、 山脉等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可见地平线。现代专家又发明了天际线,简单说就是被高楼围住的城市轮廓线。举例说就是你站在上海、广州市内某一个平面上,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小蛮腰”(广州塔)等所谓的地标性建筑。理论上一个身高1.70米的人站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极目远眺约4.7公里 。现在您能看这么远吗!如果站在家里的阳台上您眼前有什么——对面楼挂着窗帘的窗户,或者是一堵墙,即便是所谓的“豪宅”恐怕也只能看到一小片绿地和几棵树。一叶障目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一片树叶令楚国一个穷困潦倒的小知识分子出了小丑。而我们现代人眼前是偌大“一个人、一辆车、一座楼”又会出什么丑呢!你,不用往远想,想想这两年所发生的事情你就会找到答案。居住在巨无霸般的水泥“森林”中,不见天地没有山水,想去蹭两脚泥土都无处下脚。狭小的空间造就了狭小的心胸和短浅的思维定式,也使曾经有过的“远大理想”变成精巧的袖珍摆设,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城市人的悲哀。
去过海南的人都要去著名景点“天涯海角”拍上一张照片以证明自己到过“天边”到过“海角”。但有一些人是绝对不去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天没有边,路没有头”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就像地平线永远没有尽头。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上个世纪中叶后发生在中国震撼世界的一场运动。千百万中国城市年轻人在那段浸淫激情、沉淀苦涩的岁月里是否“大有作为”且不去论它。尽管是这样,但这些人的大部分至今无怨无悔,为什么呢,因为在“广阔天地”血与火的锤炼下他们增长了才干,有了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预言”总是不期而至,这些满腔热血的城市青年今天正在全球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最终要在他们手里实现“中国梦”。“山高人为峰,海尽天是岸”没有过去在“广阔天地”里的“乐山、乐水”那有今天的“大有作为”。
“走不到也要走”。那条银白色的圆弧线,在天地之间交汇,命运和梦想也在冥冥之中与他平行和交汇,生命的风帆在天地之间的大海上飘荡。无论是艰苦和磨难,甚至于海中的沉浮,也不管是成就与荣光,几十年来他仿佛是一种超自然的信念和力量,鼓舞着我的人生之路。在人生这样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索“走不到也要走”这个命题的答案,突然顿悟这个答案竟是那样的简单但又是那样的神奇——站在一个点上出发,不要有任何彷徨犹豫,不要有任何方向偏差一直走下去,直到又站在这个点上,你身后将是一片灿烂辉煌!
2014.10.20
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