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经历
幼年经历
张履祥9岁丧父。母沈孺人教导说:“孔孟亦两家无父儿,只因有志,便做到圣贤。”益自勉自爱,刻苦攻读。明天启元年(1621),至钱店渡外祖父家就读,次年,从陆时雍学《易》,后又师事诸明叔。15岁应童子试,成秀才。与同里颜统、钱寅、海盐吴蕃昌友善,常以文行相砥砺。崇祯三年(1630),祖父去世,翌年,母亡故,家道中落,与兄相亲相助,勤俭持家。崇祯六年,至颜统家任塾师。时东南文人结社之风甚盛,皆各立门户,著书讲学,甚或评议朝政。张溥、张采等集文士数千人立复社于苏州虎丘,盛况空前。张履祥与颜统相约,不参与其活动。后,名人周钟至桐乡设馆授徒,慕名求教者甚众,亦不与交往。崇祯十五年,复赴杭应乡试,未中。其时见黄道周于灵隐寺,黄氏劝以近名为戒,张履祥感佩铭记,终身服膺。后两年去绍兴拜刘宗周为师。
成年经历
刘氏历任朝廷要职,大节彪炳,儒学兼崇朱(熹)、王(阳明),重诚意、慎独,穷经、读史,受教后深有所得。张履祥为学善思考取舍,后专意程(程颢、程颐)、朱,其学说大要以仁为本,修己为务,而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知行并进,亲切平近,不尚辞辩。其一生潜心于义理,认为三代以上,孔孟是集大成者;三代以下,程朱是集大成者。时人把他和陆陇其并提,视为闽洛学派的正传。后以刘氏《人谱》与程朱学说不合,乃另辑《刘子粹言》一书以作补救。明亡后,曾和海盐何商隐、嘉兴徐敬可、崇德吕留良等秘密联络,准备俟机恢复明室。后见大事无可为,乃息交绝游,抗志不出,隐居乡间,训蒙自给,且凡以应科举试而求教者,皆婉拒之,常告诫学童:读有用之书,务经济之学,毋专习制义。清康熙八年(1669),应吕留良聘至崇德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执教,订《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固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又与吕留良等刻印程朱遗书、语类及先儒遗著数十种行世。其后在邻近县乡从教30余年。
中年经历
明王朝自万历之后国势衰颓,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终于在崇祯末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张氏家族也随之衰落。张家原本是桐乡望族,祖父和父亲在当地都小有名气,尤其是张履祥的祖父酷爱学问,举凡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无不通晓。因不善理家,家道开始中衰。其父在他7岁时就离开了人世,留下幼子弱母,守田度日,处境艰难。在母亲沈氏的教导下,张履祥从小立志读书,15岁即补县诸生,做了秀才。后虽屡试举人,但终以落第作罢,遂在乡间教书。崇祯末年,他拜致仕御史刘宗周为师,此人对他的影响很大。刘宗周的老师是吴康斋,吴设帐授徒时,隐居乡间,率弟子亲自种田。张履祥对此欣然神往。他的学生陈克鉴在《补农书》“引”中写道:“昔吴康斋先生讲演、洛、关、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 1644年,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次年,清兵攻陷浙江。他和徐敬可、何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行列。到清顺治四年(1647),清王朝统治局势已定,他便与徐、何等人决心隐居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