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乌孙公主刘细君
刘细君,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刘建是个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但为成功。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年由于细君尚小,躲过一劫。公元前117年,广陵王找到流落民间的侄女细君。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封她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
刘细君远嫁乌孙是和张骞通西域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时代,在民族问题上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汉朝廷为进一步制止匈奴的复起,便有了联络西域诸国的愿望,致使张骞出使西域。武帝即位后,听取张骞的意见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臣服于汉以防范匈奴,并答应把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从此汉与西域的来往进入了极频繁的时期。乌孙看见汉的强盛,自动结好于汉,结为昆弟之交。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乌孙向汉朝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朝廷便把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送嫁那天,朝廷派了随从官员、乐队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十分壮观。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王忙得不可开交,他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礼仪表示欢迎。公主到后,国王便按乌孙国的风俗,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立她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细君嫁到乌孙后,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她很不适应。可她想到嫁给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慢慢的平静下来.不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笼络乌孙,抗衡汉朝,也向乌孙昆莫送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作为左夫人。细君深知匈奴的用意,她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 随境入俗,加上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然可以和后祖母结婚。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娶乌孙公主为夫人。细君不答应,因为这在一个儒教妇女看来,岂不是大逆不道的乱伦么!她向武帝说明了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就命令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乌孙王把细君瞎给他的孙子岑陬。后,细君生了一女名叫少夫,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郁闷,不久便死于忧伤。据民间传说,从江都国出发至长安的途中,刘细君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曾著《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更有“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雷,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真实地反映了刘细君的思乡之情。通过和亲,乌苏怒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细君为此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从公元前192年到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可惜均为留下具体姓名。知道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加封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昆莫为右夫人,成为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汉家公主。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重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独细君的《悲秋歌》,通过对周边的食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真切真挚、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它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从此以后,抒情诗广泛流传。
《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处境。每隔一年便派遣使者去看望她。刘细君精通音律,是乐器琵琶的首创人。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无论用什么语言来歌颂她都不能表达她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天下万事,哪有一碗水端平的?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没什么不同,照样钩心斗角,厚此薄彼。世人津津乐道的千秋功业,像一件怪诞的马甲,张三套上,满堂彩;李四一穿,就不招人待见。例如,“远嫁和亲”这种事儿,王昭君就名满天下;而早些时候的刘细君,却没什么人知道。
。试问史上有谁会像细君一样无私呢,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她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女子是我们的榜样。
在21世纪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史事激励我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张大双眼,去看穿这世界的奇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