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毛泽东:“我喜欢母亲,她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待人诚恳。”
毛泽东:“我喜欢母亲,她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待人诚恳。”
毛泽东的亲生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棠佳阁人,她是文天祥的后人,于1867年2月12日出生在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一个贫农家庭。因她在文家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昵称为文七妹。她的真名叫文素勤,又叫文其美。待人接物淳朴善良,宽容恭让,一生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人的尊敬。
文七妹18岁时嫁给了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婚后,共生5男2女,但4个都夭折了,8年后生下毛泽东,后来生下毛泽民、毛泽覃兄弟,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
这位善良的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毛泽东的诞生,弥补了她一连失去4个孩子的伤痛。她对毛泽东呵护有加,生怕有一点点闪失,为此她还采取了四项措施:一,让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二,替毛泽东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答应毛泽东长大成人后去还愿;三,让毛泽东拜“石观音”为“干娘”(所以毛泽东小名又叫石三伢子);四,自己吃“观音斋”。她像其他母亲一样才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中,充当融合剂的角色。
毛泽东在13到15岁的时候,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他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厉。毛泽东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每当这个时候文七妹就会出面调解。
1906年冬至这一天,毛贻昌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13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想做,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毛泽东就当着客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贻昌更生气,追着他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文七妹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对年少的毛泽东来说,父亲的棱角阳刚之气,母亲的谦和温厚之情,都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七妹是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一生奉献给了家庭。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着家务、抚养孩子。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对穷人充满同情,她经常接济帮助父老乡亲们。她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德,这些都对早年毛泽东性格与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毛泽东非常爱自己的母亲。1918年夏,毛泽东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很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他专门请人开一药方寄给舅父。第二年春返回长沙,把母亲接过来医治,住在蔡和森家,“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毛泽东和两个弟弟还搀扶着老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
1919年,文七妹患腮腺炎,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任教,他得知消息,便急匆匆地赶回韶山,把母亲接来省城治病,可是由于并发症,文七妹还是病故了,卒年53岁。当时毛泽东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万分心急地赶回韶山,可是他还是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毛泽东悲痛至极,一直跪于慈母灵前,他含泪对着暗淡的灯光,写了一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追念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敬重和深爱: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就在文七妹去世不久,毛泽东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我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后,在参观父母生前住过的卧室时,他难过地对身边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作为儿子不够格呀。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我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毛泽东睡不着觉跟吴旭君聊天。回想往事,谈起他母亲。
“我喜欢母亲。她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待人诚恳。”他靠在床上对吴旭君说,不停地吸烟。吴旭君坐在他床脚下听着。“尽管她不懂搞群众关系,可她为人很好,受人尊敬。她死的时候,来了好多人为她送殡,排着长长的队,跟我父亲死的时候不一样。父亲对人苛刻。我总忘不了这件事。”
“你母亲去世的时候,你不是不在吗?”
“我不在就不能听别人说?”
“你对你母亲怎么个好法?”吴旭君好奇地问。
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作为儿子不够格呀。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我就是这样的人。”
“这也怪不得你。你那么早就投身革命,寻找真理,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也算是孝敬母亲的。”吴旭君宽慰他说。
毛泽东对母亲的孝心和爱心令人感动,更感谢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中国生育了一个伟大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