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路遥的资料
有关研究路遥的资料
[1]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昭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吕静:《陕北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4]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著:《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著:《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航宇:《路遥最后的日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郑文华:《作家路遥——摄影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赵学勇:《生命从中午开始:路遥的小说世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晓雷,李星编:《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雷达主编,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2]马一夫,厚夫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13]廖晓军:《路遥小说的艺术世界》,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14]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马一夫,厚夫,宋学成主编:《路遥纪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申晓主编:《守望路遥》,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7]李建军编:《路遥十五年祭》,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18]阎惠玲:《路遥的小说世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19]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 马一夫,厚夫主编:《路遥再解读》
相关专著及文献:
期刊类:
[1]汪德宁:《“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4期。
[2]赵学勇:《“路遥现象”与当代中国文坛》,《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
[3]申朝晖:《文学创作中的尴尬——以路遥为中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申朝晖:《文学批评与接受中的尴尬——以路遥为中心》,《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宗元:《<平凡的世界>的民间意义》,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5卷第5期。
[7]宗元:《路遥与外国文学》,《小说评论》1998年第6期。
[8]宗元:《继承与超越——论路遥与柳青的创作关系》,《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0卷第2期。
[9]宗元,石兴泽:《路遥小说的美学追求》,《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0]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文艺争鸣•现象》,2005年第4期。
[11]郑万鹏:《<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民第二次翻身的史诗——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
[12]颜士静:《<人生>研究述评》,《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年Z1期。
[13]熊修雨,张晓锋:《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学术探索》2003年第3期。
[14]丁增武:《传统情感和现代理性之间的平衡与倾斜——试论路遥的文化心态》,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5]魏家文:《从路遥的小说创作看乡土中国的现代性焦虑》,《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5期。
[16]刘新生:《对一种现实主义的重新解读——路遥小说创作新论》,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7]王蓉:《孤独的传承与远行——柳青对路遥的启示》,《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5期。
[18]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6期。
[19]韩鲁华:《贾平凹、路遥创作文化心态比较》,《唐都学刊》1995年第2期。
[20]孙悦:《简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1]刘海燕:《路遥: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农本文化的的代言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2]张红秋:《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5卷第2期。
[23]贺智利,徐彤:《路遥的读者意识》,《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4]贺智利:《路遥的土地意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5]贺智利:《路遥的英雄情结》,《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26]贺智利:《路遥的政治意识》,《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7]贺智利:《路遥的宗教情结》,《小说评论》2005年第2期。
[28]闫雪梅:《路遥的自卑情结》,《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9]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30]王西平:《路遥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31]王西平《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32]白忠德:《路遥小说中平民意识的特点》,《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3]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4]马一夫:《民间立场与弱势群体代言人——路遥对当下文学的启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5]刘欣欣,余涛《路遥研究述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6]成丽丽,侯业智:《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综述》,《小说评论》2008年第4期。
[37]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38]李震:《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9]胡欣育:《论路遥儒家文化意识在<平凡的世界>的表现》,《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40]马容:《论路遥小说中的儒家思想》,《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41]贺智利,王抒:《陕北方言与路遥小说的艺术韵味》,《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42]赵德利:《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3]李兆红:《陕西作家群地域性特色的得与失》,《唐都学刊》2003年第3期。
[44]王春云:《论路遥文学的独特魅力》,《学术论坛》2002年第6期。
[45]李建军:《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当代文坛》2008年第2期。
[46]王永奇:《论托尔斯泰和路遥笔下人物的道德完善倾向》,《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47]段建军:《肉身生存的历史展示——柳青、路遥、陈忠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48]邢小利:《三个半作家及三个问题》,《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
[49]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济宁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50]阎惠玲:《善与美的呼唤——路遥小说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
[51]雷振岳:《社会需要路遥式的文学殉道者》,《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23期。
[52]朱永富:《听天命,尽人事——试探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的理想品质》,《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3]王金城:《世纪末大陆文学的两个观察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4]王文兵:《文化消费与小说创作——从<平凡的世界>的阅读调查说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5]李建军:《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56]张克:《乡土哲学的价值偏爱及其现代性焦虑——论路遥的文学遗产:反思与领会》,《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2期。
[57]王恒升:《在自我、本我、超我中东奔西突——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看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8]宛亮:《珍视这抹淡弱的折光——论<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尴尬处境和现实意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9]李建军:《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南方文坛》2007年第3期。
[60]张宏:《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的文学意义》,《文学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6期。
[61]白浩:《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硕士论文:
[62]侯慧中:《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路遥小说及其创作心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
[63]夏楠:《“城乡交叉地带”:人的生存矛盾的集结地》,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
[64]常慧明:《<人生>与中国文学的“80年代”——关于一个文学文本和一个时代关系的考察》,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65]臧小艳:《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延安大学2007年6月。
[66]陈莉:《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路遥小说论》,新疆大学2007年7月。
[67]岳斌:《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4月。
[68]王绍立:《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其文化根源》,吉林大学2006年。
[69]高鲜花:《路遥小说人物论》,吉林大学2005年。
[70]孙建超:《路遥小说的思想文化意蕴》,黑龙江大学2006年。
[71]白明胜:《深远的民间意义——论<平凡的世界>》,吉林大学2006年。
[72]焦仕刚:《乡村•土地•母亲•恋人——路遥小说爱情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3]王列娟:《执拗的生命悲歌——论路遥小说的文化意蕴》,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4]赵海:《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山东大学2006年。
[75]周洋:《在“老土地”与“新生活”之间——路遥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6]甄诚:《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的游魂——路遥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7]金自强:《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河南大学2008年。
[78]杨丽华:《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9]卢晓霞:《论路遥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0]张琼:《论白鹿原与民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1]何宜忠:《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2]刘元英:《理想世界的政治坚守——路遥创作中的深层政治意蕴探析》,延安大学2008年。
[83]张振亭:《距离与欲望:路遥小说的诗意》,延边大学2008年。
[84]王国彪:《黄土高原上的“乡里伟人”——“高加林家族”论》,延边大学2004年。
[85]冯宗仁:《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试论路遥文学创作的道德意识》,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6]田少红:《阶层性与普世性——路遥与列夫•托尔斯泰人文关怀的比较》,延安大学2008年。
[87]古显明:《游走在城乡之间——论转型期以来“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8]刘祖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论路遥小说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管理员 林娜整理
由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