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平凡——追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黄启才
2009年05月27日02:36 大江网-江西日报
黄启才生前留影。(资料图片)
5月26日,在宜春市殡仪馆,当地近千名干部群众冒着大雨含泪送别宜春市公安局袁州分局法制科民警黄启才。这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好民警,在与癌症病魔抗争120余天之后,最终于5月24日离我们而去。
当地群众打着“人民的好警察一路走好”、“黄启才,你是宜春人民的好儿子”等横幅为这名普通民警送行。
社区的群众,再也听不到他夜巡的脚步声;局里的同事,再也看不到他一丝不苟审核案件,伏案工作的身影……
我们曾两次采访黄启才,每次听到他动人的故事,每次看到他坚毅的面容,我们耳畔都会响起歌曲《怒放的生命》那高亢激越的旋律。
当时,我们真希望会出现奇迹!我们多么想让这位正在与死神抗争的好民警,听一听这充满生命力量的歌声。41岁的他,把14年的从警生涯书写得那么光彩夺目!
然而,奇迹没有出现。病魔最终将他生命的火花无情地熄灭,但我们坚信这位普通民警,在平凡岗位上表现出来的超越平凡的奉献精神,会在美丽的秀江河畔让人们久久传颂……
3月31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黄启才的事迹材料上作出批示,称赞他为人民的好民警。4月28日,公安部授予黄启才“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除夕夜,他恪尽职守,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却无力回家与亲人团聚。胸腔积水1800多毫升,坚持夜巡后,他倒在了自己的家门口
2009年1月25日晚,农历除夕夜。白天打完点滴的黄启才又来到社区巡逻。
粗重的呼吸和肿胀的双腿,让他行动十分吃力。同事说:“不要坚持了,回去休息吧。”“没事,坚持一会儿就能回家团圆了。”黄启才微笑着说。
此前两天,黄启才的病情再次发作,他忘掉了医生的劝告,吃了双份药,打了点滴,强忍病痛,又加入到“金盾09”行动的夜巡之中。
诊所医生黄承检看着满脸疲惫的黄启才说:“你一定是一名党员吧?”黄启才微笑着点点头,转身继续夜巡。黄医生向记者谈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分。他说,那一刻,他在黄启才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黄启才想,这是普通的肺炎,打完点滴,就该没事了。
他没想到,自己真的不行了。回家时,上三层楼竟然歇了4次,花了近半个小时。当他拿出钥匙准备开门时,昏倒在地……
除夕夜,他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却无力推开家门与亲人团聚。
在医院,医生不敢相信:这个胸腔积水到达颈部以下第二根肋骨,抽出的积水达1800多毫升的警察,竟然还连续29天坚持夜巡。医生心里明白,这是肺癌晚期的明显症状啊。
坚韧,是许多同事对黄启才的评价。
一个具有坚韧品格的人,一定是一个苛求自己、甘于负重的人。
黄启才平时话不多,法制科的同事们极少听他谈家事,只知他家比较困难。黄启才的家庭屡遭不幸:1995年父亲病逝;1996年,刚满半岁的儿子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造成智障和右半边偏瘫;妻子刘小蓉受刺激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拿70%的工资在家休养;1999年,母亲摔跤后瘫痪,靠拐杖活动;2002年,弟弟死于车祸,留下3个孩子由黄启才照顾;2003年,妻子分娩时大出血险些丧命,住院半年。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几乎都落到了黄启才身上。
“启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分局党委委员彭余宏说。
同事翟北江接受记者采访时泪流满面:“启才没有因家事请过一天假,也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甚至拒绝局里给他的困难补助。”
他总是不愿麻烦组织,而把麻烦留给自己。治病期间,尽管分局派了专车接送他,但他有时挂着盐水瓶,让妻子搀扶着挤公交车回家。这一幕,曾让不少市民感动流泪。
在黄启才的心里,私是私,公是公。他用爱支撑着那个不幸的小家,更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维护着公安这个大家。
宜春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万秀奇对记者说,我们有许多普普通通的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表现出不平凡的优秀品质,黄启才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超越了平凡。
翻破了十几本法律书,他有了鹰一样的眼睛,成为“办公室里破大案”的专家。在法制科工作6年,经他审核的案件有4000余起,全部实现零复议、零诉讼、零赔偿
“黄专家”,是同事们送给黄启才的“雅号”。
2002年,黄启才从袁州区天台镇派出所调分局法制科工作。在这里,要把好各类案件的程序关、证据关、定性关、适用法律条文处罚关,做到所处理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案子都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量罚适当。因为,他们的一个签字,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彭余宏说:“来到法制科,启才发疯似的学习,熟记法律条文,翻破了十几本法律书。”
法制科副科长欧阳爱华说,启才在科里最年轻,业务精,为人厚道,指定要他审核案卷的人越来越多,凌晨两三点接到求助电话,或是赶到办公室审核案件,成了平常之事。
有人说:“启才呀,这样拼命干啥?”
黄启才憨笑几声,无语。
民警张建军和黄启才是同乡,他熟悉启才的性格。他说,对于启才来说,做好工作就是他的天职。这是无须附加任何条件的。他热爱人民警察这个职业,为这个职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重病后,黄启才对妻子刘小蓉说:“我真想回到队伍中,哪怕在局里当个守门人。”
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让黄启才有了山鹰一样的眼睛。
有一次,一个敲诈勒索案的材料送到法制科审核,黄启才通过阅卷,从“女孩”和“短铳”两个关键词中发现疑点,建议再提审。最后,这个案子增加了5名刑拘人员,追加了强奸、私藏枪支两项罪名。
在法制科工作6年,经黄启才审核的案件有4000余起,全部实现零复议、零诉讼、零赔偿。
“办公室里破大案”、“黄专家”,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话。去年,黄启才还被推选为法制教官,为全分局民警上了30多堂法制课。
大山里出生,让他有了大山一般的沉稳和责任,有了坚定的追求。在群众眼里,他成了可亲的“启才伢子”,住院后,500多名素不相识的干部群众到医院探望英雄
1995年,黄启才从天台镇镇政府考入公安部门,分配在天台镇派出所。从那时起,黄启才就将自己的生命和人民警察事业紧紧连在一起。黄启才说,从警是我无悔选择,我要踏踏实实把它干好。
天台镇地处山区,辖26个村,6万多人口,治安状况复杂。黄启才有着沉稳、能吃苦、有责任的大山般的本色,群众的利益时时装在他的心里。天台的群众说起他,都说:“启才伢子话不多、肯帮忙,是个好人。”
有一年,中泉村耕牛接连被盗,群众心中焦急万分。黄启才主动要求侦办此案,他翻山越岭,吃住在村里,日夜调查取证,最后在另一个乡将犯罪嫌疑人陈某抓获。突审之后,黄启才和同事又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走了三天三夜,最后打掉了一个盗牛团伙,破获连环盗牛案16起。村民点燃感激的鞭炮……
天台镇派出所所长袁平说,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案子,黄启才最上心,入警第一年,启才就办理刑事案件5起、治安案件11起,调解民事纠纷16起,抓获21名犯罪嫌疑人和逃犯。
天台镇派出所的炊事员彭金莲谈到黄启才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她说,我从一些小事情就看出他是一个好人。有一个周末,黄启才像往常一样来到所里加班,当他得知一位老人办理的户口本还没取走,本来完全可以等到周一再给老人送去,可黄启才怕老人等着急用,硬是冒着大雨走了十多里山路给老人送去,回到所里已是晚上七八点钟。彭金莲说:“启才,我给你做碗蛋炒饭。”启才说:“你回去休息,我自己把剩饭热一下就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彭金莲一直记在心里。
黄启才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同事们心中总也不能忘却。在法制科,只要同事有事,黄启才就顶他们值夜班,一年中值班达180多天。同事说,启才心里总装着别人,自己的事从不麻烦大家。
心里装着群众,群众也惦记着启才。入院治疗后,许多群众自发来探望他。有的还买来野生甲鱼,要给启才配土方治肺癌。下岗工人肖红梅多次带着上初中的女儿来看望黄启才。她说,你的事迹太感人了,家里有这么多的困难,得了这么重的病,还把工作干得这么好,有这样的好警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啊!
黄启才入院治疗后,先后有500多名素不相识的群众到医院探望黄启才,全社会捐款和公安系统的慰问金达到28万元。
他是母亲的“拐杖”,孩子的“支柱”,妻子的“天”。无“小爱”不成“大爱”,无“小家”不成“大家”,病魔永远带不走他对亲人的爱
这个家,黄启才难以放下。失去了他,这个家靠谁来遮风挡雨?
很少有人知道,黄启才到底用了多大的毅力去温暖这个不幸的家庭。
母亲流着泪说:“启才忙,还要每天抽空买菜、做饭。有一次我拄着拐杖外出买菜,他知道后很生气,他怕我摔跤。吃饭时,他很少说话,总是把好吃的拨到我这边。”黄启才病了,一家人经常几根大蒜、两块豆腐吃一餐。为了给启才补身体,家里熬好的排骨汤,老人总是藏起来,怕孩子们嘴馋。“他不吃,让我喝这些汤补钙。”老人哭着说。
5月18日,是黄启才始终惦念的日子。这一天,公安局的领导和同事们,在家里给黄启才的母亲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老人来到医院告诉儿子后,黄启才艰难地点点头,这个心愿了却了,不久他又昏迷过去。
黄启才再也不能看着两个心爱的儿子了。大儿子梓欣偏瘫后,黄启才每天清晨5点多,背着他来到公园练习走路、跑步、爬山。儿子摔倒了,又爬起,撕心裂肺地哭。“儿子,对不起,不是爸爸狠,这是为了你好。”黄启才搂着梓欣,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父爱如山,4年的坚持,小梓欣除了右手有些不便外,终于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了。
往事总是在妻子刘小蓉眼前回放。她原在芦溪县的一个农村小学教书。以前,两人见面就像鹊桥相会,启才总是从天台镇坐班车到中途迎她。回到家,家务活从不用刘小蓉动手,吃着热饭,用着热水,她感到无比幸福。患下严重的抑郁症后,刘小蓉不能正常上班,家务活也帮不上忙,黄启才默默承受着,用行动爱着自己的妻子。现在,她在领导的关心下调到宜春城区一所小学了,可黄启才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
一个平凡而又光彩绚烂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一个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有情有义的好民警在我们心中屹立。
本报记者黄敢 胡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