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砚农:沉痛悼念著名公关学者廖为建
4月28日凌晨,我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廖为建教授因病逝世。噩耗传来,全体公关界同仁无不为之悲恸
4月28日凌晨,我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廖为建教授因病逝世。噩耗传来,全体公关界同仁无不为之悲恸,痛感中国公关学术与教育领域的一颗巨星殒落与中国公关行业的巨大损失。
廖为建教授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是我国最早一批将西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也是将公关国际化原则应用中国本土、走有中国特色公关之路的先驱,在中国公关事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中,廖为建教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至1989年是中国内地公关教育从无到有并引入到各大高校的初创期,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率先设置了公共关系本科课程,其中廖为建教授领导的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1994年设置试办的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学科教育地位的确立,由此中国公关教育开始进入了正规化、规范化和高层次发展的新阶段。
1996年,美国公关大师、著名公关学者格鲁尼格教授,在北京首届中国国际公关大会上介绍了他历经15年的研究成果:卓越公共关系的特征。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此项研究没有涉及中国大陆。为此,廖为建教授借鉴此项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公关实践,提出了“中国卓越公共关系15项标准”(简称15条),该标准经著名公关学者郭惠民教授修改后,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公共关系权威期刊《公共关系新闻》上。“15条”从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运作能力和专业表现以及公共关系的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做了总结和反思。其中关于“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容和创新”等内容,对初创时期公共关系专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2月,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首届现代企业危机管理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时非典疫情已在广东发生,廖为建教授结合广东疫情和政府机构反应,在大会上预警性地提出了:“公共危机发生时,识别领导者媒体形象的内部构成要素间关系以及协调好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是危机处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随后的5月份,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组织业界专家召开抗击非典危机对策电话会议,廖为健教授根据当时公共危机的现状,又系统地提出了可操作性的传播方案,这些前瞻性的、专业化的建议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廖为建教授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年轻老师提高专业水平,指导研究生与国际接轨。在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中,他和他的同事指导的参赛团队多次荣获大奖殊荣,参赛学生和所提交的项目建议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及欢迎。
廖为建教授是一名学者、一名公共关系教育家、一名公共关系理论的实践者。他为人谦逊、处事低调、与人向善,他的学识和人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愿廖老师一路走好!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执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