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跳楼的女人
一个女人最脆弱无助的是什么时候?
是生完孩子之后。
今天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妈妈。
我想跟每个女孩和她们的亲人、丈夫或者男朋友讲讲这些故事。
最初是因为去年 8 月,我收到的一条读者留言:
评论里另一个女孩似乎也有类似的经历,她留言说:
那时我对产后抑郁的了解并不多,但我随手在后台留言里搜了这四个字,才发现它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用一个读者的话来说:“产后抑郁是每个生娃女人需要面临的坎儿。”
我去看了看国际上针对产后抑郁的研究:一半以上的妈妈会出现产后抑郁的情绪(60%~80%),大约 10 个产妇里面就有 1 个会得产后抑郁症(发病率 10%-15%),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的人很少。
我们还搜集了近一年来发生的产后妈妈自杀新闻,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条。
这些不是个例。
我们采访了几十位妈妈。从 20 多岁到 30 多岁,从怀孕,到带孩子,再到二胎,她们大都想过死,甚至是带着孩子一起去死。
怀着最大的期待和爱意生下孩子,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意料之外的悲伤、无助、内疚和绝望。
“莫名其妙地哭、发脾气,不明白自己怎么了”;
“喂奶被咬,睡不成觉,无止尽的折磨”;
“肤色不好,身材走样,厌恶自己”;
“我说自己抑郁,婆婆说我矫情”;
“跟老公说想死,他当我说笑”……
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后抑郁在国内都是一种被忽视的心理疾病。(现在国际上更准确的名称叫“围产期抑郁”,因为从怀孕开始就有可能发生)
孕激素变化导致产后妈妈们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但在不了解这种疾病的人眼里,就变成了矫情、敏感、作。
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为此感到愧疚。
你可能没意识到,这种“不了解”和“不理解”带来的伤害能有多可怕。
它关系到每一个女孩的人生,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① 她们需要认识什么是“产后抑郁”:
“没人理解为什么我变得这么暴躁、爱哭,
我自己也不知道”
演员霍思燕曾在节目里聊到过自己的产后抑郁。
刚生下儿子嗯哼第二天,她爸来病房里看了看,等爸爸走后她就开始狂哭,觉得爸爸只看孩子不看她。
后来老公杜江提醒她:思燕,你现在的孕激素在急剧下降,所以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她才意识到。
但很多新手妈妈并不像霍思燕这么幸运,有一个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老公。
大多数时候,她们不被家人理解,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读者孟孟(29岁全职妈妈/孩子3岁) 说,生完孩子,她感觉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
巨大的落差感,感觉被孩子夺走了关注——
“怀孕时家人照顾得非常好,每天变换着做汤,出去散步有人陪。
生完后公公婆婆围着孩子,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家人都把目光放到孩子身上,我开始有点怨恨,但又觉得自己很病态。”
脾气暴躁、内心矛盾——
孟孟说,孩子哭,她会觉得哭声很恶心,好像是自己的错,也很生气,不想管他。
家人帮忙照顾,她又觉得是家人嫌弃自己没能力。有好几次,她当着家人的面,把叠好的衣服从柜子里一件一件甩出来,甩在床上,甩在地上。
有次看到老公在给孩子喂奶,她直接把奶瓶给扔了出去。
“我总觉得他们要跟我抢孩子。”
莫名地悲伤、绝望,想哭——
“看着孩子睡觉会突然觉得伤心。
洗澡时会蹲在淋浴下抱着头哭。
甚至有次炒菜时突然呆住了,看着油锅哭起来,直到报警器响了才意识到火还没关。”
哭的时候孟孟想着,该怎么养大这个小孩?怎么对她负责?要当全职妈妈吗,未来该怎么办?
那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是产后抑郁。
生理上的变化让她们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敏感、易怒、焦虑、忧郁。但她们自己根本也没意识到:
“生活突然就变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
只感觉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看不到出路。”
② 她们需要尊重和鼓励:
“我变胖、变丑,感觉自己被当成了人肉奶瓶”
她们脆弱、敏感、焦虑,只是因为她们太矫情、太娇弱吗?
实际上,没当过妈妈的人,永远不知道生养一个孩子有多辛苦,压力有多大。
读者@雯雯(30岁全职妈妈/孩子1岁半)有了孩子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一晚上起来七八次,孩子有点动静就会醒,醒来就哭。
“有次我感冒,怕传染给宝宝,就拜托婆婆带几天。可夜里孩子醒了,怎么喊婆婆也不醒。叫老公,他翻个身又继续睡。
那个晚上孩子在哭,我自己也在哭。”
最痛苦的是喂奶。
读者阿泽(28岁全职妈妈/孩子2岁)说,不管有没有陌生人在,孩子饿了家人就会让你当着众人裸露乳房喂奶。
他们会说,都当妈了,有什么不能看的?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奶孩子的工具,乳房就是个奶瓶。”
孩子吸奶时会她的咬乳头,咬得裂开一道小口,很难愈合。有时候 2 个小时又要喂奶了,伤口根本愈合不了,又开始吸,特别疼。
累、疼、失去了女性的尊严,还要面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
阿泽生完孩子后从来不敢照镜子,觉得自己特别丑,发胖,皮肤差,脸上还有斑,以前的衣服全都穿不下了。
“我完全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不敢出门,不敢社交,连闺蜜约逛街也不去,我那时候很自卑,自己就是一个陪衬。”
这些痛苦,她们很少有机会、有时间跟别人说。
③ 她们需要被倾听:
“我孤独到半夜起来自己跟自己说话、
躲在公司厕所里哭”
采访过程中,阿泽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几大段话,加起来有 5000 多字。
她说,她太想找个人把这些感受说出来了,但身边没有人能理解。她甚至害怕把这种负面情绪带给我。
而雯雯在电话里跟我聊了快 1 小时还不肯挂。她说:“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好好聊过天了。”
读者@满满(27岁全职妈妈/孩子2岁)则学会了跟自己说话来“自救”。
“我开始喜欢坐在窗户前跟自己说话,把想说给别人听的都说出来,我会说这一天都发生过什么,我在什么时候特别沮丧。
然后另一个角色就告诉自己,明天要避免这些沮丧的点。
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在自救。”
大多数产后妈妈原本的生活中断,新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转。
她们不太想跟最亲近的家人说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朋友能给到的帮助也很有限。
读者@渡渡跟身边的几个朋友提起过自己的状态,但朋友们都觉得是她想太多。
“你刚做妈妈,这是常见现象,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轻松,别想些有的没的。等孩子大一点,你回去上班了就好了。”
但她回去工作后,反倒更糟糕了。
“去上班会化精致的妆容,但每次开完会后,会一个人躲到厕所里哭。
哭完收拾好又回到工位上和大家有说有笑,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都是装出来的开心。”
她从没跟人说过这些。
“害怕说出来,被别人说我矫情。
害怕真的像个精神病人一样是一个毫无利用价值的人。
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④ 她们最需要亲人的理解和帮助:
“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身边最亲的人,
实在太无助了”
去年 6 月,上海一位 27 岁的新手妈妈跟丈夫争吵后,把不满半岁的孩子抛下 5 楼,然后自己也跳了下去。还好草坪松软,保住了她们的命。
你可能觉得很可怕——这个世上真的有妈妈会想杀死自己和孩子。
她确实没有权利因为自己的情绪决定孩子的生死,但有时候她们也许就是太崩溃了。
她婆婆事后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从床上摔了下来,我儿子就说了她两句,‘你不上班,连带孩子都带不好’。”
“就说了她两句,她就把我家孩子扔下来了”。
她公公说她没有承认错误的想法,“可能是心肠太硬了”。
昭通市一位 25 岁左右、怀孕 8 个月的孕妇从家里 5 楼跳楼身亡。
她丈夫抱着她不停哭:“你经常说要跳楼吓唬我,这次咋真的跳了。”
这不是个例。
我们采访到的人中,大多数都有过想死的念头。
而最让她们感到绝望的,往往也是家人的忽视。
阿泽跟老公说过自己的抑郁,但老公每次都当她在说笑:
“他每次都会说,又不缺你吃又不缺你穿,你还想怎么样?”
产后恢复不好,她不能干重活、摸凉水,婆婆有些不满。她自己熬中药,婆婆嫌味儿太大:
“怎么这么多人生孩子,就你自己烙下病。”
每次看到跳楼的新闻,她都感同身受。她自己偷偷“掌握”了五六种“死得不痛苦”的自杀方式,但又犹豫自己这样走了,对不起父母。
有时候,一个产后抑郁妈妈的半条命,可能握在家人的手里。
⑤ 每个人都可以走出来:
“千万别放弃。这是她们给每个人产后抑郁患者和家人的建议”
有时候,家人和朋友的一点理解、关心、开导,可以给她们很大的支撑。
@满满 在宝宝出生的第三天就想过跳楼自杀:
“有天朋友转发给我一个新闻链接,同小区一个妈妈带着宝宝跳楼了。
朋友说,隔三差五想跳楼是很病态的想法。其实,不只是你一个人是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和你有相似的经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是我无权结束宝宝的未来。”
@雯雯的妈妈陪她走过了这段时期:
“和婆家争执得多了,妈妈就把我接回家了。她一直对我说,什么事儿她都会陪着我。
看过心理医生,吃过治抑郁的药,在网上听情绪治疗课。听歌,跑步,健身。运动对我很有效,教练会告诉我坚持,给了很多力量。心情也开阔了些。”
@孟孟 曾想过掐死自己的孩子:
“帮助我最多的是老公。他意识到我行为上有一些反常后,除了上班就陪着我,跟我说话,很理解我,会带我去吃芝士蛋糕,看电影,两个人去唱歌。
每晚他都会跟我讲我的一些反常行为,开导我,渐渐我也平静了很多。
后来才明白,人陷入一种情绪中就很难意识到自己是不对劲的。”
有时你觉得她们只是在抱怨、吐槽,其实她们是在求救。
这样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她们。
写在最后:
或许在看到这些故事之前,你并不了解产后抑郁。
不知道有那么多妈妈们在经历这么严重的痛苦和折磨。也并不觉得它跟你自己有任何关系。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