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故事之——贤妻高足记忆中的林务夏
林务夏在《贻顺哥烛蒂》剧中塑造的“贻顺哥”形象家喻户晓,在福州方言中“贻顺哥烛蒂”已经成为一句挖苦人的俗语,可说林务夏老师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早已深入福州百姓的心目中。
据林老的弟子回忆,在五十年代的岁月里。人们缺少娱乐活动,而《贻顺哥烛蒂》的演出,则成为福州人家常饭后闲聊的一个话题,成为当时福州人娱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贻顺哥烛蒂》的演出在当时的福州可以称得上大红大紫,人们往往要提前3天才能买到票,甚至在售票开始的当天零晨3点,售票处早已车水马龙,人们排成长队争先恐后买票,为的是一睹“贻顺哥”的风采。据上年纪的福州老人说,当时人们看《贻顺哥烛蒂》不是一两遍,许多人甚至一连看了20多遍,还是百看不厌,兴趣依然不减。
林老的爱情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据林老的爱人林兰英介绍,和林老结婚时,她才18岁,两人相差22岁。走在街上,不像情侣,倒更像一对父女。许多人都说林兰英是在走“电线杆”,他们的爱情持续不了多久。但事实证明,在以后48年的岁月中,他俩相敬如宾、相孺以沫,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艰难历程。而艰难困苦并没有动摇过林兰英的爱情信念。相反,在“文革”中,林老遭到迫害,被下放到乡下劳动,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林兰英不时地劝说、鼓励林老,使林老走出了“文革”的阴影。
“文革”中有一段小插曲,让人感到务夏老师的率直与纯真。下放期间,务夏老师被分到养猪组。刚开始务夏老师觉得很没面子,但一段时间后,他却对养猪产生了兴趣。有一次母猪生崽,务夏老师也忙着要和别人一起学接生猪崽。一副手忙脚乱、乐此不彼的样子,让人对林老的率真产生无限的遐想。
无独有偶,“文革”期间,离开艺术舞台的务夏老师一直对戏剧念念不忘情有独钟。一次,务夏老师正和家人吃饭,广播里突然播出戏曲的唱词,这时务夏老师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筷子,以指挥员的身份要求全家人站立跟着广播一起唱。可以说务夏老师对戏曲是难舍难分的,虽然离开了艺术舞台,可务夏老师的艺术世界里依然是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为戏曲艺术的一部份了。
务夏老师复出走上舞台后,年纪已大。为了照顾好林老,林兰英离开了自己多年心爱的艺术舞台,转做舞台化妆。林老一生对艺术是执着的,在83岁高龄那年,仍不顾年老体迈,亲朋劝阻,坚持登台演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艺术,献给了福州人民。
冬去无痕,春来无迹。在林兰英老人的心中,务夏老师一直是最帅、最有吸引力的。林老病重期间,林兰英对林老说:“我们相孺以沫生活了48个年头,还差2年就是我们金婚的周年庆,你一定要好好地再挺两年。”林老镇重地向老伴保证在活2个年头,可岁月无情,随着林老生命的逝去,也给林兰英老人心中永远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谈到这里,在福州电视台《情感故事》的录制现场,林兰英老人流下深情的泪水。
作者:林务夏夫人林兰英